竞技天下的吴桥杂技

公元前2世纪,在河北所处的古冀州一带流行着一种民间游戏:人们带着有角的面具互相比武斗力。这种活动既是表演又是竞技,当时民间称之为“角抵”,又叫“蚩尤戏”或“百戏”。

据传说,蚩尤氏头有角,与黄帝斗,以角抵人。黄帝击杀蚩尤之后,便由部落首领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为庆祝胜利举行了庆祝活动,模拟战争场面,有的士兵装扮成蚩尤的形象,戴上假面具,头上有角,两两相互抵御,载歌载舞很是精彩,博得了人们的喜爱。

于是,古冀州一带人们每逢喜庆的日子便模仿这种形式,戴上面具,亦歌亦舞。天长日久便形成一种游戏流传开来,当时民间称谓“角抵戏”。

这种活动,既是表演,又是竞技,是杂技的雏形。吴桥古属冀州,“蚩尤戏”,“角抵戏”同样在这儿盛行。

在汉代“百戏”中,从内蒙古和林格尔的东汉墓壁画的百戏场面看,这一时期的燕赵杂技艺术已基本形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杂技艺术已趋于成熟。曹魏定都邺城,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都喜好百戏。曹叡每逢岁首,建巨兽,鱼龙曼延,弄马倒骑,备如汉西京之制。后赵石虎在邺城也是殿前作乐,高结亘、鱼龙、凤凰、安息五案之属,莫不毕备。

403年,道武帝拓跋珪在平城下诏:“造五兵、角觝、麒麟、凤凰、仙人、长蛇、白象、白虎及诸畏兽、鱼龙、辟邪、鹿马仙车、长趫、缘橦、跳丸,以备百戏。”

北齐时,有鱼龙澜慢、俳优侏儒、山车巨象、拔井种瓜、杀马剥驴等杂技节目。这些节目已包含了马戏、魔术、手技、爬竿、走索等类型,内容十分丰富。

唐代幽州地区的“戴竿”技艺十分精湛。751年,奚、契丹入侵,范阳守将向润容因兵少,见教坊中的戴竿、走索艺人矫健可用,便将他们组织起来出城作战。可见当时从事杂技的艺人数量之多。

明永乐二年至明朝万历年间,是吴桥杂技活动的一个繁盛时期。主要标志是在这一时期,在宁津、吴桥两县交界处,杂技艺人集中、交通方便的黄镇,形成了一个杂技行业的庙会——黄镇九月庙会。

会期自旧历九月初五起,历时一个月。这是一个杂技艺术和杂技相关动物道具等用品及杂技人员交流的庙会,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都是前所未有。黄镇杂技庙会一直延续、兴旺了约500年。

明朝中叶,吴桥杂技逐渐形成两个流派:一派以北牟乡为中心,称为“东派”,后来该派逐步蔓延到宁津、南皮等县;一派以仓上乡、范屯乡为基地,称为“西派”。后来西派实力强大,流传到吴桥全县。

在西派当中,又分成许多门类,而以“刘家门”、“齐家门”、“陶家门”最为著名。

“刘家门”在明朝中叶形成,擅长武功和马术,该门传统节目,除以武功为主外,还有扦子、三股子、顶功和刀门子。至清朝咸丰年间,该派掌门人刘永贵创设了马术,最突出的节目是“关公劈刀”。他把戏剧艺术吸收到杂技表演中来,使杂技艺术更加丰富多彩。

“齐家门”在明朝末年形成,该门的独特艺术是“兴活”、“闷子”和“刺清子”。后来又创建了“气功”功夫有独到之处。

“陶家门”创建于清初,该门主要技艺为古彩戏法和“捞活”,即幻术和魔术的前身。最初各门界限分明,各树一帜。到了清末,各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也就逐渐融为一体。

清朝末年,吴桥杂技艺人开始大批的走出国门。由于在更大更广阔的范围活动,给了吴桥杂技一个极大的发展机会,吴桥产生了一大批的名人名班,代表了当时我国杂技的水平,并对世界杂技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吴桥杂技节目包罗万象,在民间,是分以签子活、粒子活、挂子活三种。

签字活包括:形体表演类节目,集传统的体育、体操、武术、舞蹈、杂技之大成,如《爬竿》、《钻桶》、《滚杯》、《飞杆》等。

平衡技巧类节目,如《高台定车》、《车技》、《走钢丝》、《高车踢碗》等,一些节目兼而有形体表演和平衡技巧,如《椅子顶》、《排椅》;耍弄表演类节目,吴桥最古老的节目种类,如《抖空竹》、《转碟》、《舞流星》、《十样杂耍》等。

高空表演类节目,如《走玄绳》、《空中悠绳》、《蹦床飞人》、《高空钢丝》等。

口技仿声类节目,演员用口发出的声响,形象模拟动物、禽鸟的鸣叫以及生产、生活中发出的各种声音……

粒子活,旧时称“幻术”,按法门形式上分:手彩门,即手彩,如《仙人摘豆》等;彩法门,即门子活,根据道具的不同,又区分为,彩壶式、彩瓶式、彩扇式、彩匣式、彩巾式、彩碗式、彩杯式、彩箱式等。

丝法门,如《美人扇戏》等,民间有《扇老鸹》等;药法门,借用药物的化学变化机理而用于魔术节目制作表演。搬运门,我国古典戏法之一,也称《古彩戏法》,所变东西大都藏于身上。

“挂子活”是指在把式场上表演武术功夫,以自身功夫撂地挣钱。

在2000多年的变迁过程中,吴桥杂技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着,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道具、管理以及传承等方面的规则,构成了完整的行业文化体系,受到杂技界的推崇,素有“十方杂技九籍吴桥”、“没有吴桥人不成杂技班”之说。

【旁注】

曹丕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他在位期间,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汉朝在西域的设置。除军政以外,曹丕自幼好文学,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三曹”。

曹叡(204年~239年),史称魏明帝,我国三国时期曹魏的第二位皇帝。能诗文,与曹操、曹丕并称魏之“三祖”。

关公 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名关羽,河东解人。东汉末年著名将领,去世后,其形象逐渐被后人神化,历来是民间祭祀的对象,被尊称为“关公”;又经历代朝廷褒封,清代时被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

【阅读链接】

在黄帝时代,黄帝带兵在古冀州一带与蚩尤相斗,黄帝派了一个传令兵去传令。

传令兵遇风雪迷失了方向,没有完成使命。传令兵误了使命,回去要砍头的,不敢回去复命,便远走高飞另寻生路。传令兵在逃生路上乞讨很艰难,便以自身的技艺为资进行表演,以此吸引人们来观看再行乞讨。

黄帝因派去的传令兵没有完成任务,战斗打了败仗,便大发雷霆之怒,派人去抓传令兵。派出去的人抓不着传令兵,也不敢回来,慢慢地也走了这个道。

人们从打拳、翻跟斗开始,越玩越精,最后成了一种专门的活路。因卖艺之时,都是饿着肚子的。所以后来艺人们进行练功和卖艺时师傅都要求空腹,据说就是从这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