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山人播种粟开创农业
经过漫长岁月,至新石器时期,冀南磁山人播种的粟破土而出了,在这块大地上诞生了原始的农业。
位于河北省武安西南的磁山村位于太行山东麓,四周山峦起伏,河流环绕,西依太行山余脉煤油监鼓山,北靠磁山,南临洺河。
在磁山村东南台地上有一片磁山遗址,磁山文化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富有农业经济色彩。出土的农业劳动生产工具占有很大数量,石斧、石铲、骨铲等劳动工具已基本配套,最具特征的是石磨棒和四足石磨盘等。
石斧用于砍伐和土地垦种,石铲用于翻土播种,磨盘、磨棒用于粮食加工。石磨盘的形状像一块长石板,而两头呈圆弧形,像鞋底状。石磨盘是用整块的砂岩石磨制而成的,正面稍凹,是长期使用造成的。大多石磨盘的底部有4个圆柱状磨盘腿。
磁山遗址共发掘灰坑468个,发现其中88个长方形的窖穴底部堆积有粟灰,层厚为0.3米至2米,有10个窖穴的粮食堆积厚近2米以上,数量之多,堆积之厚,在我国发掘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是不多见的。
陶器是我国人的特有发明,是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磁山遗址出土的陶器多为沙质陶器,少数为泥制陶器,均为手工制作,以素面为主。
在众多陶器中,炊具有筒形盂和支脚,吸水器有小口壶,盛储器有大口罐和圈足罐,饮食器有三足钵、平底或圈足碗、舟形碗、平底盘、筒形杯,杂器有火种罐等,分工明确,门类齐全。其中盂和支架独具特色,最有代表性。
磁山文化遗址发掘出土的丰富多彩的原始早期陶器,有许多是成组出现。这里的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有少量夹砂灰褐陶和泥质陶。多采用泥条盘筑和手捏制陶。陶胎厚薄不均,器形不规整,常见歪扭变形的现象。
这里约半数器物有纹饰,以绳纹多见,还有附加堆纹、编织纹、“之”字形篦纹、划纹、指甲纹等。而附加堆纹为泥条组成的波折弧线、斜线、平行线纹带,最具特色。
据考证,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3项是“世界之最”:一是粟的发现,证明我国黄河流域是世界上由人工培植粟类最早的地方;二是家鸡骨的发现,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鸡的国家;三是出土的炭化核桃,纠正了核桃是汉代张骞通西域时传入我国的说法,将我国产核桃的记载上推到了5000多年,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核桃的国家。
磁山文化把新石器仰韶文化考古年代上溯至1000多年,浓缩了新旧石器时代之间的一段距离,为研究原始社会提供了新重要佐证。
后据考证,中华始祖太昊伏羲曾在磁山生活过,创下了世界之最的华夏伟业。磁山文化是伏羲文化的源,是伏羲文化的根。
磁山文化是我国华北地区的早期新石器文化,与农业起源,伏羲文化、周易发展演变、我国历法的形成、制陶业的发展、数学、美学、建筑学等有着直接关系,是中华文化和东方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旁注]
冀 河北简称,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地理名词,古代九州中就有一个冀州,领域就在河北、山西以及辽宁辽河以西、河南黄河以北的一大片地方。冀国大约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由唐尧后裔所传。至春秋时期,冀国被晋国所灭,唐尧这一支后裔,依照当时习惯,就以国为姓,称为“冀氏”。
粟 我国古称稷或粟。脱壳制成的粮食,因其粒小故得名。原产于我国北方黄河流域,我国古代的主要粮食作物,所以我国夏代和商代属于“粟文化”。粟生长耐旱,品种繁多,俗称“粟有五彩”,有白、红、黄、黑、橙、紫各种颜色的小米,也有黏性小米。
张骞(约公元前164年~公元前114年),我国汉代卓越的探险家、旅行家与外交家,对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大的贡献。他开拓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并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
西域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多指玉门关、阳关以西的诸多地区,在丝绸之路影响下,西域特指汉、唐两代政府安排的行政机构所管辖的新疆大部及中亚部分地区,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伏羲 是三皇之首,百王之先。他和女娲同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受到了中华儿女的称赞和共同敬仰。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这是我国最早的计数文字,是我国古文字的发端史。他还创造历法、教民渔猎、驯养家畜、婚嫁仪式、始造书契、发明陶埙、琴瑟乐器、任命官员等。
[阅读链接]
磁山文化博物馆工作人员从一处坍塌的文化层中发现了部分表面附着有植物颗粒的白色块状物体,有关专家认为可能是远古时期的“面粉”。
这些奇异的白色物是粟、黍粉、淀粉,还是白灰?文物部门进行检查分析,认为白色块状物体属于首次发现,保存比较完好,很可能为数千年前的淀粉类物质,也就是最早的面粉。
磁山文化博物馆经过收集整理,共收集到白色块状物体约250克。工作人员将这些物体全部装袋封存,并将部分样品送到有关部门,请专家通过化验做进一步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