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区域的制瓷工艺

商周时期,燕赵出现原始瓷器。东汉时期,瓷器出现,河北省安平逯家庄东汉墓出土有瓷制品。三国至西晋,燕赵的瓷器极少发现。

北朝时期,燕赵青瓷大量出土。河北省景县封氏墓中发现的瓷器,是北朝青釉瓷器的典型作品。

此墓出土瓷器100多件,有绿釉陶、栗壳黄釉,还有很多浅青釉和淡黄釉的杯碗,一件豆青杂釉高脚盘,4个高约一米的堆雕莲花青釉大尊。

莲花尊造型奇特、雄伟。受佛教影响,尊上堆雕两朵大莲花,一仰一覆,颈部贴着浮雕飞天和飞龙,上加宝珠形顶盖。制作精美,施釉均匀,装饰瑰丽,集中运用印贴、刻画、堆雕等艺术手法,工艺水平相当先进。

隋代,青瓷仍为燕赵瓷器的主流。在河北磁县贾壁村,发现隋代青瓷窑,此窑瓷器的瓷质大致可分两大类:

一类胎质细腻,瓷化良好,颜色灰白,胎面施一层透明青绿色釉,烧成温度在1200度以下;另一类胎色青灰,颗粒较粗,有黑色斑点。贾壁瓷器以轮制成形为主,只有少数附件如砚足、罐系等用模印、手捏好之后再粘接上去。

唐朝初期,燕赵白瓷的制作技术已非常先进,其工艺技术已可与青瓷平分秋色。唐代邢窑所制白瓷,成为燕赵白瓷制品的代表作。邢窑白瓷质量很好,胎骨坚实、致密,故叩击有金石之声。

邢窑所出的瓷器胎土色白而细洁,坯体极坚硬。釉白而润泽,有微微闪黄,带一点儿乳白色,胎釉之间有一层下釉,俗称“护胎釉”,烧成温度已达1000度以上,器物造型有浑厚凝重之感。

邢窑白瓷产量极大。邢窑白瓷与越州青瓷齐名,当时远销海外。在埃及福斯塔特、印度勃拉名巴古代遗址中,都发现邢窑白瓷。在日本平城京和平安京及其周围地区出土的唐代白瓷中也有邢窑制品。

宋代是我国瓷器全面发展时期,当时全国有五大名窑,燕赵定窑产品名列瓷中之冠。

定窑位于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窑址遍布村东、北、西三面。此处瓷土、釉土品质优良,为定窑制瓷工艺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定窑出现于唐,兴盛于宋。

它继承了邢窑的工艺技术,在此基础上由单色釉发展到多色釉,由素瓷发展为各种刻花、印花、贴花和剔花瓷器,甚至出现彩绘和模仿木纹或犀皮漆纹的绞釉器。

定窑的生产采用覆烧法,凡有纹饰、质地高的器物,均系覆烧而成。出土的“支圈”,即是覆烧时的一种工具。配釉以白云石代替石灰石,釉中三氧化铝和二氧化硅的成分与明清瓷器接近。

施釉很薄,一般只有0.1毫米左右。定窑白瓷有镀金口、银口或铜口的做法,这样既表明了使用者身份尊贵,显示了豪华,又弥补了覆烧法器口无釉的缺陷,用包镶口的办法把漏釉部位包了起来。

定窑以烧造白瓷为主,此外还烧颜色釉。由于定窑地位很高,仿造者颇多。

定窑器物花纹也颇突出,“定窑花瓷瓯”、“定州花瓷琢红玉”,都是对定窑花纹的称颂。定窑划花、刻花用刀或竹片划刻,印花用模,花纹多作牡丹、萱草、飞凤之形。印花工艺过程特别精细,艺术效果极强。划花虽逸笔草草,艺术水平却很高。

定窑还有金彩描花器,制作时用大蒜汁调金描画,然后再入窑烧,工艺水平很高。时人称“定窑器珍于天下”。

宋代,在青瓷、白瓷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以磁州窑为代表的黑釉瓷器也得到发展。成就最卓越便是开始使用瓷器釉上用笔彩绘的装饰方法。

在白釉上面用黑色、赭色、茶色等色料作画,运用新的技巧,创造刻花兼绘画、剔花、刻填等各种技法。这种别开生面的艺术装饰成为北方各民窑装饰艺术的主流,此种装饰风格被称为“磁州窑风”。

磁州窑广泛分布在漳河两岸,其中以观台窑最为有名。磁州窑以磁石泥为坯,此种磁石非吸铁引针之磁石,也非烧料为磁粉之类。而是另一种石,其色光滑而白,其性埴而松,其器美而不致,实与瓷土异,唯磁州、许州有之。

磁州窑生产白瓷与黑瓷,其黑瓷的黑釉与定窑黑瓷有别,呈铁砂色,其中多有铁锈花。其白釉纯白如牛乳,有开片与不开片两种。磁州窑烧制的白地绘画黑花、白地绘画酱花、绿地黑花、白釉剔花、白地赭花、黑地白花、黄地黑花、珍珠划画器物,代表了磁州窑的工艺技术水平。

磁州窑的赭色、茶色、绿色等彩绘,是在小窑中用低温再烧而成,属釉上彩,俗称“宋加彩”,是在唐三彩、贴花、剔花基础上发展而成。

磁州窑在我国瓷器装饰艺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彩绘技术为以后元明青花、五彩瓷绘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至辽代,契丹和汉族工匠继承了唐、五代制瓷技术并加以发展,创造出著名的辽瓷。在辽南京、中京、上京、东京等地,出土大量辽瓷,发现许多辽代陶窑遗址,反映了辽瓷的工艺特点和技术水平。

辽白瓷胎质很细,色纯白,不透明,瓷化程度高。辽瓷主要分两种,一种是高温细胎白黑瓷器;一种是高温缸胎茶绿、黑、赭杂色大型瓷器。另外还有一种低温釉陶器,称“辽三彩”,上有多种印花,形象逼真传神,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辽瓷的造型体现了契丹族的民族风格。各地出土的代表性作品鸡冠壶、扁背壶、杯口长颈瓶、鸡腿坛之类,都适应了契丹人的生活需要。以鸡冠壶为例,它是从利于马上携带的皮囊演化而来,充分体现了契丹人以车马为家的生活需要,极具独创性。

辽瓷的另一特点便是素胎装饰上普遍使用堆花。有的将印好或塑好的花堆贴在器身上,如蟠龙、牡丹、人物、小象等,形象甚为逼真,艺术水平颇高。

【旁注】

瓷器 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我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一般称其为“原始瓷”。宋代是我国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

青瓷 我国著名传统瓷器的一种。在坯体上施以青釉,在还原焰中烧制而成。我国历代所称的缥瓷、千峰翠色、艾色、翠青、粉青等瓷,都是指这种瓷器。唐代越窑、宋代官窑、汝窑、龙泉窑、耀州窑等,都属于青瓷系统。

莲花尊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种以莲花装饰主题、并与造型融为一体的青釉瓷器。其器体为一仰一覆,形似碗钵的莲花构成尊的主体。有的莲花尊自腹部至底座,由上而下达7层之多的仰覆莲花瓣构成,尊肩有系穿,尊颈略细长,饰有花鸟云龙。器物造型优美,端庄俊秀。

邢窑 是唐代著名的瓷窑,五代时仍烧造。窑址位于河北省邢台所辖的内丘和临城祁村一带,是我国白瓷生产的发源地,在我国的陶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唐三彩 唐代低温彩釉陶器的总称,在同一器物上,黄、绿、白或黄、绿、蓝、赭、黑等基本釉色同时交错使用,形成绚丽多彩的艺术效果。唐三彩用于随葬,作为冥器,因为它的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

辽三彩 辽代生产的低温彩色釉陶制品。辽三彩多用黄、绿、褐三色釉。装饰手法有印花、划花两种,大凡盘、碟采用阳文印花,琢器采用划花。与唐三彩的区别除胎土不同外,主要是辽三彩中无蓝色,施釉不交融,釉面少流淌。

蟠龙 指我国民间传说中蛰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龙,龙的形状做盘曲环绕。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一般把盘绕在柱上的龙和装饰庄梁上、天花板上的龙均习惯地称为“蟠龙”。

【阅读链接】

磁州窑不仅因为它规模大、产量高和历史悠久而出名,更重要的在于它的各种制造工艺具有民间艺术和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尤其是它各种器物上的绘画和题铭最具特色,完全摆脱了官府的各种规制,而按照民间习俗和需要自由发挥。装饰内容的选题,主要来源于自然和生活。

以写实为主,重于创新,其纹饰内容多为自然界的山水、树木、花草、牡丹、荷莲、菊花、水藻、云纹、龙纹、凤纹、游鱼、老虎、奔马、奔鹿、跃兔、芦雁、鹭鸶、飞鹤等。

并且还常以人物画来装饰各类瓷枕,如《童子钓鱼》、《童子竹马》等。还有的把整个幼童雕刻成枕面,呈趴卧状、仰头、跷脚、两眼圆睁、手提绣球,下面再精雕一长方形座,把幼童托起,显得十分精美生动。

磁州窑的另一特点是以各种纪年、题句、姓氏、题诗款来装饰器物,其书写方法无一定规格,非常随意。

在各类题句款识中,常见有警句、吉祥语、俗语等,如“众人无语,无事早归”、“孤馆雨留人”、“天地大吉”、“长命枕”、“牛羊千口”、“天地大吉一日无事深谢”、“贫居闹市无相识,富住深山有远亲“、“风吹前院竹,雨折后院花“、“清风细雨,黄花绿叶“、“清吉美酒,醉乡酒海“、“甜香味美最为善“、“红花满院”、“道德清净”、“有客问浮世,无言指落花”、“风花雪月“等。

上述题句多写在各种瓷枕上,完全采用民间白话语言,既增加了民间文化气息,又具有吉祥之意,故深受百姓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