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凝重质朴的蒙古刺绣

蒙古族刺绣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手工艺术。蒙古族的刺绣艺术以凝重质朴取胜。其大面料的贴花方法,粗犷匀称的针法、鲜明的对比色彩,给人以饱满充实的感觉。

蒙古族刺绣艺术历史悠久,在13世纪下半叶以前,古代蒙古族人在生活中就很注重刺绣艺术,并且应用范围很广,如耳套、各种帽子、衣服袖口、衣领、大襟、蒙古袍的边饰,花鞋、靴子以及生活中所用的荷包、碗袋、飘带、摔跤服、毡袜腰边、枕套、蒙古包等上面都有精彩的刺绣。

图案有犄纹、鸟兽、五畜、各种花卉、卷草纹、万形、蝴蝶、蝙蝠、寿字、龙凤、佛手、方胜纹等。

公元前,匈奴人即已精于刺绣。从匈奴坟墓中发现了具有当地匈奴人的艺术特色的毛毯。上面有贴花形式的奇异图画,在毛织品上绣着三个骑马人和一个从花中长出的人形以及其他一些图案等。

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王墓梁元代汪古部王公贵族陵园的发掘中,出土过一种元朝或元朝以前用桦树皮围合而成的长皮筒,筒壁上接连处用彩色丝缝合,外面包裹着色泽艳丽、花纹精美的各种花绸,上面缀连着各种各样的饰珠等物。从中可以真实地了解到古代蒙古族人的衣帽装饰,使用的图案纹样、色彩的运用和当时刺绣的大体情况。

《元朝的手工业》一文指出,元朝政府机构中设有绣局、纹锦局、鞋带斜皮局、鞍子局等机构,这些都与刺绣艺术有关,可见当时对刺绣的重视。

元朝时游历过我国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说:

应知大汗……赐一万二千男爵袍服务十三次。每次袍色各异。此一万二千套同一颜色,彼一万二千套又为别一颜色,由是共为十三色。

此种袍服上缀宝石珍珠及其他贵重物品,每年并以金带与袍服共赐一万二千男爵,金带甚丽,价值亦巨,每年亦赐十三次,并附以名曰不里阿耳之驼皮靴一双。靴上绣以银丝,颇为工巧。

伊本拔秃塔志其自孔士坦丁堡至孚勒伽河之行程,曾言赐靴三次。一次赐毛织靴,二次毡靴,三次赐不里阿耳靴。言之,马皮与狼皮制作之靴也。后来即以马皮制成俄罗斯皮,而蒙古诸部之靴亦用马皮制造也。

这些靴子就是富有特色的蒙古族古老的刺绣艺术品,而这种马皮制造的不里阿耳皮,在蒙古族生活中使用的极为普遍,很多鞍具及布里阿耳靴就是用这种皮作底缝制出各种贴花艺术,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刺绣工艺品。

北元时期蒙汉族之间通过互市贸易和互相赠送礼品,蒙古族人不断地接触汉族的云锦、织绣的高度艺术,使蒙古族的刺绣不断地得到丰富、发展。

明清时喇嘛教盛行于蒙古地区,妇女中刺绣水平较高者,花费很多时间刺绣佛像,这种劳动锻炼了妇女们的刺绣技巧,使刺绣技术更上一层楼。

清朝时蒙古族王公经常来往于北京,满族的服饰,各种刺绣小品在蒙古族中也广为流行,北京荷包作坊生产的褡裢和一些精致的织绣小品,如扇袋、各种荷包等不断地传入蒙古地区。

清朝皇帝也不断以绣花荷包等物赏给蒙古王公,这对丰富蒙古族的刺绣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经过种种良好因素的促进和加强,蒙古族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刺绣艺术。

蒙古族刺绣与生活和大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刺绣艺术直接美化人民的生活,而刺绣图案的内容也是和生活、大自然分不开的。

蒙古族的衣、食、住、行中刺绣的使用很普遍,蒙古包自古以来就是蒙古族居住的一种帐幕,蒙古包的顶部和边缘装饰以及门帘都要用贴花刺绣方法装饰,地下铺的密缝毡子也要绣出各种图案,成为一种富有装饰性的艺术品,使牧民的生活更加丰富和舒适。

蒙古袍和生活中的长坎肩的“前襟花”、“衣侧花”以构图严谨多变,题材丰富多彩为特色,恰当的疏密安排,小花小鸟点缀的妥贴,浅黄、粉绿色的镶边,显得非常悦目。

蒙古族的这些刺绣品自然而不造作,朴实而无虚饰,在刺绣中质朴自然的歌颂了美好生活,使人从艺术享受中得到审美教育。

蒙古族刺绣大体上分为绣花、贴花、套古其呼、混合等几种:

绣花一般用绸布或大绒做底子,绣各种花卉、几何纹样、卷草纹、盘肠和交叉图案等,主要用黑布,有时用青色底布绣绿叶红花,一般花叶不重叠,色彩绚丽夺目,厚重强烈,富有装饰性。

蒙古族人绣花时一般没有绷架,直接用手捏绣,操作简单自由,绣花时用对比色较多,红花绿叶,绣时常常采用建筑上的退晕法,浓淡层次较多,色彩调和而美观。

贴花就是把各式各样布料、大绒或皮剪成各式纹样贴在布底或毡底上再经过缝缀,锁边而成的一种刺绣装饰。这种贴绣在蒙古族当中是十分普及的一种刺绣形式,比如蒙古包门帘、密缝毡子、驼鞍等上面的刺绣都采用的是这种形式。

在蒙古草原的广大牧区,贴绣主要用土产材料白羊毛毡或布里阿耳皮进行设计贴花,用羊毛毡作底子时一般用大红布剪成各种图案贴绣于毡子上,四周边缘用赭色驼毛线缝结,既实用,又美观,形成了蒙古族独特的刺绣方法。看起来粗犷大方,醒目庄重,图案层次清楚,主次分明,对比强烈。

套古其呼就是用大小相等的点缝成各种图案,一般男靴不需要艳丽的花纹,而用很均匀的点缝制各种各样的花卉和几何图案,常常用万形图案,给人以朴素、庄重的感觉。

牧区的绣花毡、门帘、驼鞍等都采用这种方法。在缝制时细点要求圆润,粗点要求厚实,刚健而有力。点的排列要求均匀,纹样之间要有疏密浓淡之分。

混合类是蒙古刺绣中经常用的方法,比如在贴花上绣美丽的花朵,这是贴花和绣花相结合。套格其呼和贴花相结合的也很多,在套格其呼纹样中缝制贴花的方法用的更多,在生活中尤为多见,给人以美观大方的感受。牧区的毡制驼鞍和密缝毡子就是采用套格其呼和贴花相结合的方法缝制的。看上去主题突出,色彩鲜明,给人以很深的印象。

为了使刺绣品更加鲜明突出,更加美观大方,蒙古族刺绣常用以下几种表现技巧:

一种是为了加强装饰效果,常用夸张的手法。如绣双驼或牛羊往往抓住其主要特征加以夸张,而对其四肢用省略的方法进行处理。采用卷草纹美化装饰,对其主要部分和引起美感的主要方面进行夸张,使人看了骆驼和牛羊的形象更突出,不失其主要特征,给人以更强的美感。

一种在刺绣的过程中,常使用对比的手法,如大与小,多与少,方与圆,曲与直,疏与密,虚与实,粗与细等,花与花对比突出其主花,叶与叶之间突出其主叶。蒙古族刺绣中很喜欢对比法的应用,红花绿叶,采用退晕法的方法起到了减弱色相、纯度的作用,形成逐渐过渡的效果,这样处理显得对比强烈而不刺激。

一种是概括的方法。在设计一件刺绣品时对大自然的各种花草、蝴蝶、鸟兽等都要进行详细的观察,然后用很简练的手法画出来,这就需要取舍概括,取舍概括不是把物象简单化,而是在透彻地理解规律的基础上,按着美的感受提炼升华。

还有一种是添加的方法。添加的方法就是在绣花中常用的花中套花,叶中套花的手法,常见的是许多鸟形和马形荷包内又用各种花卉添加美化。

蒙古族刺绣以自己朴素而鲜明的色彩,活泼的针法,明快的线条,精细而粗犷的绣工为特色,通过不同材料的表现技巧,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草原文化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旁注]

方胜纹 传统寓意纹样。两个菱形压角相叠,组成的图案或纹样。“胜”原为古代神话中“西王母”所戴的发饰。明清以来成为吉祥图案中常见的纹饰之一。

云锦 我国汉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因其绚丽多姿,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南京云锦与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锦工艺艺术之大成,位于古代四大名锦之首。

织绣 用棉、麻、丝、毛等纺织材料进行织造、编结或绣制的工艺。我国织绣工艺品种繁多绚丽多彩。主要有刺绣、织锦、缂丝、抽纱、花边、绒绣、机绣、珠绣、地毯、手工编结等。苏绣、湘绣、粤绣、蜀绣是我国四大名绣,更具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阅读链接]

在古代,蒙古族不论贵族妇女,还是贫苦的妇女,一律学习掌握刺绣技术。

蒙古族少女从十几岁就开始学习刺绣,开始时绣各种荷包、袜底,到十五六岁掌握了一定刺绣方法后就开始绣各种花鞋、马海靴等,同时可以剪裁各种衣服。

有些聪明能干的姑娘不满足于从母亲那里学到的刺绣技巧,就去求教于村内的一些巧绣能手,称她们为姐姐,从师父那里耐心地学习各种高超的刺绣技巧,并缝制各种衣帽等,学习绣各种套袖、衣襟、耳套的制作方法,在各种不同的底布上刺绣各种花卉、鸟兽,以及各种自己所喜欢的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