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地方特色的婚礼习俗
由于地域和传统文化等的影响,草原民族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婚姻习俗。
蒙古族有抢婚和聘婚两种婚姻制度。抢婚是奴隶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13世纪以后,蒙古族进入封建社会,普遍实行聘婚制。
求亲是聘婚的一项内容,是青年男女在定亲之前,男方向女方询问是否同意这门婚事。如果女方家同意,就可以定亲。
择吉日又称择喜日。男女两家定亲后,首先要请喇嘛占卜,选择吉日,确定结婚日期。吉日择定以后,由男家派媒人和亲友带上哈达、美酒、糖果等礼品,前往女家,同其父母商谈结婚事宜。
谈妥后,男女两家开始准备婚事。一般是打扫喜房,或新搭蒙古包,宰牛杀羊,准备聘礼、嫁妆及其他结婚用品,通知双方亲朋好友,光临贺喜。
青年男女定亲后由男方家送给女方礼品,这叫彩礼。聘礼的多少根据男方家的经济状况而定。牧区常以牛、马、羊等畜牧为聘礼。
通常,女方也要送出嫁的女儿嫁妆。蒙古族非常讲究陪送嫁妆,男方送多少聘礼,女方就要陪送相应数量的嫁妆。因此,蒙古族有一句俗语:“娶得起媳妇,聘不起姑娘。”
娶亲一般是在结婚喜日的前一天。新郎在欢乐的气氛中,穿上艳丽的蒙古长袍,腰扎彩带,头戴圆顶红缨帽,脚蹬高筒皮靴,佩带弓箭。伴郎也穿上节日盛装。一同骑上马,携带彩车和礼品,前往女家娶亲。
娶亲者至女家,先绕蒙古包一周,并向女家敬献“碰门羊”一只和其他礼物。然后,新郎和伴郎手捧哈达、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长亲逐一敬酒,行跪拜礼。行过礼后,娶亲者入席就餐。
晚上,摆设羊五叉宴席,并举行求名问庚的传统仪式。宴席上,女方亲友戏耍新郎,逼他下跪或半跪,求问新娘的乳名或奶名。新娘羞怯不言,或故意不答。新娘的嫂子和姐妹们也不作答,有意拖延时间。
这时,由男方的祝颂人与女方的嫂子相互答辩,并唱对歌,直到女方说出真实乳名,求名宴才告结束。求名问庚,实际上是一场智力竞赛,以此表达蒙古族青年男女的聪明智慧。
第二天清晨,娶亲者起程时,新娘由父亲或姑父抱上彩车。新郎要骑马绕新娘乘坐的彩车三圈。然后,娶亲者和送亲者一同起程离去。
蒙古族在娶亲途中,娶亲者和送亲者纵马奔驰,互相追逐,都想争先到家,成为优胜者。为此双方在途中要进行刁帽子竞赛。
通常是送亲者想方设法把娶亲者的帽子抢过来,挑在马鞭上,或者扔到地上,迫使新郎下马去拣,以影响其行速。娶亲者彼此掩护,而不让送亲者抢去帽子。一路上,你追我赶,互相嬉戏,具有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
有些地区,娶亲的日子,由男方杀鸡占卜选定。当天,由女方父母与介绍人一起把姑娘送到新郎家。新郎家准备酒、肉招待。
新娘到后与新郎一起握刀杀一只鸡,看鸡肝纹路所示吉凶如何,如不吉利则由新娘新郎各自再杀一只,待杀到鸡肝出现吉象纹路为止。接着,新娘新郎举行喝酒仪式,每人面前放一碗酒,碗边抹上酥油,自己先喝一口,再喝交杯酒。
在鄂尔多斯的蒙古族,迎亲那天,新郎以及迎亲队伍到达新娘家后,会被女方家当作上宾热情招待,大家在一起又吃又喝又唱又跳,十分热闹。
男方祝颂人会悄悄地离开宴席领着新郎来到新娘的房间里。待他俩在客位上坐下以后,陪娘就会端上来一个煮熟了的羊脖子招待新郎,并请新郎把羊脖子从中间掰断,以试新郎的力气大小。
为了戏弄新郎,陪娘事先将一根红柳棍或一根铁棍子巧妙地插进羊脖骨髓道里。新郎如果事先有人指点,就会识破其中奥妙,取出柳棍或铁棍,很容易地将羊脖子掰断。
有的新郎则不识其中秘密,因而费尽力气,弄得满头大汗。陪娘们则趁机用辛辣,但不怀恶意的语言挖苦,取笑新郎。
一般牧区,当娶亲回到男方家后,新郎、新娘不下车马,先顺时针绕蒙古包三圈,然后新郎、新娘双双穿过两堆旺火,接受火神的洗尘,表示爱情的纯洁,新生活的兴旺。尽管地区不同,拜火的形式各有差异,但都非常隆重热闹。
杜尔伯特蒙古族的拜火仪式别具一格。当新娘进入婆家后,院子里燃着一堆旺火,新郎和新娘要一齐往火里祭洒奶酒,并跪拜叩头。旁侧站着司仪诵念《火的赞词》:
圣主成吉思汗发现的火石,诃额仑母夫人保存下来的火种,用洁白的哈达、奶酒祭祀,民族之火从古到今。请新郎新娘祈祷吧!神火是你们婚配的见证;请新郎新娘叩头吧!佛光为你们传宗接代。
新郎、新娘进入蒙古包后,首先拜佛祭灶,然后拜见父母和亲友。礼毕,由梳头额吉给新娘梳头。梳洗换装后等待婚宴的开始。
婚宴通常摆设羊背子或全羊席,各种奶食品、糖果应有尽有。婚宴席上,新郎提银壶,新娘捧银碗,向长辈、亲友逐一献哈达、敬喜酒。
小伙子们高举银杯,开怀畅饮;姑娘们伴随着马头琴放声歌唱。婚宴往往延续两三天,亲友陆续离去。而女方送亲者还要留人陪新娘住1至3日。有时。新娘的母亲也送亲,要住10多日。
通常婚礼举行后的第三天,新娘家要来人,看望新娘和拜见新郎家的亲属。来者多为姑姑、嫂嫂等人,她们各带礼品或食品来到新郎家举行认亲仪式。
新郎家设宴款待。男女双方彼此相识,相互问安敬酒,充满着热情洋溢的景象。
[旁注]
嫁妆 是女子出嫁时,从娘家带到丈夫家去的衣被、家具及其他用品。各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其所送的嫁妆也会不同。
蒙古长袍 蒙古族的传统服装,俗称蒙古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冬季穿皮袍、棉袍。男袍一般都比较肥大,女袍则比较紧身,以显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条和健美。一般蒙古袍的特点是宽大袖长、高领、右衽,多数地区下端不开衩。
哈达 是蒙古族、藏族人民作为礼仪用的丝织品,是社交活动中的必备品。哈达类似于古代汉族的礼帛。蒙古族人和藏族人表示敬意和祝贺用的长条丝巾或纱巾,多为白色,蓝色,也有黄色等。此外,还有五彩哈达,颜色为蓝、白、黄、绿、红。五彩哈达是最珍贵的礼物。所以,五彩哈达只在特定的情况下才用。
梳头额吉 给新娘梳头的老妇。即梳头妈或分头妈。蒙古语称妈妈为额吉,故称梳头额吉。蒙古族娶媳妇时,男方家要请一位儿女双全、德高望重的老年妇女给新娘梳头。把新娘原来的单辫发式分为两半,梳成媳妇头,标志着由姑娘变为新媳妇。
[阅读链接]
草原西部牧区婚礼中,最为热闹而又比较完整保留传统习俗的是鄂尔多斯婚礼。
迎亲那天双方的亲戚朋友身着盛装聚集在双方家中。接亲的队伍由新郎、接亲亲家、伴郎组成,新郎身背弓箭,男方的亲友们在门口以歌声送接亲队伍出发,新郎一行来到女方家要绕蒙古包一圈,才能下马。
伴娘此时用毛毡拦住新郎的队伍,开始对歌,伴娘要考问男方很多问题,男方的接亲亲家要对答如流。经过一番盘问,女方对接亲队伍的回答满意了,新郎才可把礼物献上,伴娘撤去白毡请客人进蒙古包里,蒙古包里隆重的全羊席开始。
新郎在歌声中向新娘父亲献上哈达。新娘此刻在另一座蒙古包里打扮一新与好友们依依惜别。宴席结束,新娘要去夫家了,娘家人唱着“送女歌”送行。
接亲队伍回到新郎家,只见门前燃着两堆火,新娘要拉着新郎从火堆另一端递过来的鞭梢,从火中间走过。进蒙古包后揭去新娘头上的红盖头,新娘一一拜过公婆和亲戚长辈。
新郎手执铜壶,新娘手端放有银碗的酒盘向宾客敬酒。婚礼进入高潮,丰盛的宴席、醇香的美酒、宾客的欢歌起舞,包含了对新人的衷心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