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底蕴——艺苑民风

优良的基础加上良好的契机,造就了辉煌的草原文化。沃土之上,必开出美丽灿烂的花朵。草原文化属于多元文化,是在和其他民族以及地区文化相互碰撞、交融的基础上,融会贯通而成的复合型文化,因此,草原文化是具有浓厚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

不同的文化形态在不同历史时期从不同角度为草原文化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和活力。作为中华文化中最具古老传统的地域文化之一,草原文化在吸纳多种传统文化营养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吸收新鲜血液,形成新的统一。

最终呈现出传统与现代、地域与民族相统一、多种经济类型并存的复合型文化形态。作为草原文化的集大成者,蒙古族文化也焕发出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

洋洋大观的编年史巨著

13世纪初,蒙古族创制了自己的文字。此后,各种形式的历史、文学作品相继问世,有些一直流传至今。其中,历史著作以《蒙古秘史》、《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最为著名,被称为蒙古族的三大历史巨著。

《蒙古秘史》,又称《元朝秘史》、《元秘史》,蒙古语为《忙豁它纽察脱卜察安》。约成书于13世纪中叶。这部书是蒙古族第一部用蒙古文写成的历史和文学巨著,是蒙古族最古老的文学典籍之一。全书共282节,有12卷和15卷两种分法。

《蒙古秘史》是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根据古代蒙古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口头故事,生动地记述了12世纪以前发生在蒙古草原,包括成吉思汗先世的动人传说在内的种种事件。

同时如实地叙述了当时蒙古社会政治、经济状况、阶级关系,以及成吉思汗的生平事迹,窝阔台时期的史实等。该书是研究蒙古族早期历史、社会、风俗、语言文学的宝贵资料。

《蒙古秘史》又不同于一般的史籍,它具有草原文化的鲜明特点,特别是带有英雄史诗的斑斓色彩。书中关于蒙古族祖先起源的记载,就是将神话传说以史诗的风格叙述出来。

《蒙古秘史》的叙事风格也是将散文体和韵文体、叙事和抒情相结合,叙事时朴实清晰,详略适宜,人物生动,对话传神,其间在矛盾冲突、事件发展的关键时刻,则以抒情的精彩段落浓墨重彩地加以渲染。

《蒙古秘史》将神话传说、英雄史诗、祝词、赞词、民歌等诸种传统的民族文学体裁有机地融合在对历史的记述之中,创造了历史文学体裁的新形式。

《蒙古秘史》最初是用畏兀体蒙古文写的,因此,该书的写作风格完全不同于历史上的所有汉文史籍,具有浓厚的游牧民族的语言特色。

《蒙古秘史》作者鲜明的思想倾向,不仅通过记述的形象性自然流露出来,而且常常专门展开抒情的篇章,以作者的口吻或者作品中人物的口吻,将内心的思想感情直接抒发出来,达到以情感人、以情塑像、以情咏史的目的。

《蒙古秘史》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在蒙古历史、文学、语言以及其他一些领域都占有重要地位,且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蒙古秘史》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文学体裁——历史文学的诞生。它以散体和韵体、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文体叙述国史,并广泛地吸收和利用了民间文学诸多体裁,如神话、传说、史诗、民歌、谚语、祝赞词等。

从反映的历史跨度之长,展开的斗争画面之广,描写的矛盾斗争之激烈,塑造的人物之多,特别是散、韵精美的文学艺术语言,没有任何一部作品可以与之相比。其思想艺术成就,在当时也具有无可比拟的高度。

《蒙古黄金史》,也译作《蒙古黄金史纲》、《阿勒坦·托卜赤》。为蒙古族编年史,蒙古族学者罗卜藏丹津著。成书于明末清初,是一部承上启下较为完整的古代蒙古史,书中记述了蒙古族从古代至明末清初的历史。

书的前半部转录了《蒙古秘史》全书282节中的233节,补充了蒙古族兴起前后的一些历史和其他内容。后半部主要利用了《黄金史纲》等书。

对窝阔台之后至明末清初的蒙古史作了较为完备的记述和补充。由于作者笃信佛教,书中充满了浓厚的佛教色彩。是研究蒙古史,特别是明代蒙古史的重要著作。

《蒙古源流》,原名《哈敦·温教苏努·额尔德尼·托卜赤》,蒙古编年史。1662年鄂尔多斯部蒙古族学者萨囊彻辰用蒙文著成。

1776年喀尔喀亲王成兖扎布把家传手抄本进献清高宗,第二年年奉敕译成满文,后又由满文译成汉文,定名为《钦定蒙古源流》,简称《蒙古源流》。

全书共分8卷,第一二卷叙述印度、西藏佛教概况,第三至第八卷按时代顺序和蒙古世系记述蒙古的历史。该书是作者利用了《本义必用经》、《汗统记》、《崇高至上转轮圣王敕修法门白史》、《古蒙古汗统大黄史》等7种蒙藏文资料,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见闻写成的。

其内容广泛,从世界的形成、佛教的起源与传播,到蒙古族的起源、元明两代蒙古各汗的事迹等均有涉猎,其中对达延汗和俺答汗的活动记述尤详。是研究蒙古族历史、文学、宗教,特别是明清蒙古族历史的重要贡献。

[旁注]

编年体 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编排史实,是编写历史最早也是最简便的方法。编年体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春秋》、《资治通鉴》等史书就是按照这种体裁编撰的史书。

传说 我国民间口头叙事文学的一种形式,与神话、笑话、史诗、说唱、民谣等同为民间文学的样式。通常由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地方风物有关的故事组成。一般来说,神话强调其神奇、独特性,传说则强调其真实可信性。

敕 我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含有告诫之意。由汉代的皇帝的命令发展而来。在清代,将朝廷付给地方官员借以行使职权的凭证称之为敕书。

达延汗 原名巴图蒙克,孛尔只斤氏,成吉思汗十五世孙,明朝中期退居蒙古高原的蒙古帝国延续的蒙古可汗。

俺答汗(1507年~1582年),即阿勒坦汗,阿拉坦是其名字,意思为“金子”。16世纪后期蒙古土默特部重要首领,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后裔,达延汗之孙。

[阅读链接]

13世纪蒙古贵族进入中原,建立了元朝,定都北京。皇帝祖先被称为“黄金家族”,所遗留下的家谱档册,世袭谱册称作“金册”,这些“金册”均珍藏于皇宫之中,历代皇帝皆如此这样做。

在元朝末年,明军北伐,围攻首都北京,元末皇帝元惠宗妥欢帕睦尔仓皇逃离北京,来不及携带这些“金册”。这些珍贵的文献被明军保存,明王在这些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组织人编纂了《元史》。

由于藏这本书的地方在皇宫内,不仅外人看不到,就连朝廷中的一般史官也未曾见过,保存的比较秘密,所以人们把它称为《蒙古秘史》,又因为是记载元朝的变化发展的,所以又称《元朝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