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说唱艺术的蒙古说书

蒙语中,蒙古族说书被称为“乌力格尔”,又叫蒙古书、蒙古琴书,是集说唱艺术发展大成的一种曲艺形式,主要流传于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蒙古族聚集地区。

史料记载,乌力格尔产生于清初。随着清朝封禁政策解除后,大批的山东人、河北人、河南人、山西人进入关东地区,齐鲁文化、燕赵文化、秦晋文化等地方文化随之传入北方地区。

汉族曲艺得到了迅速发展。汉族曲艺中的许多长篇评书书目,以感人的故事情节,细微生动的描述,深深吸引了草原人民,也吸引了众多蒙古族民间说唱艺人的关注。乌力格尔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了。

乌力格尔最初的形式是说书的艺人身背四弦琴或者马头琴,在大草原上四处漂泊,四处流浪,追逐蒙古包和王爷贵族们的府邸,一人一琴,自拉自唱,精彩的说唱逐渐成为草原上最受人们欢迎的艺术形式之一。

乌力格尔的艺人称为“胡尔奇”。苍茫辽阔的草原造就了胡尔奇浪漫开阔的艺术气息。

由于表演风格和故事内容的差异,胡尔奇的说唱或优美如诗,或悬念迭起,令听书人全然沉浸于故事之中,忘乎其所在。经验丰富的胡尔奇也可即兴表演,只要给出题目,即可出口成章。

草原黄昏将至之时,牛羊归栏,牧人们齐聚蒙古包内。胡尔奇拉起马头琴或四胡,英雄传说和动人故事娓娓道来。那粗犷、宽厚而深沉的琴声和艺人的说唱相得益彰,令牧人们久久沉浸在其中。

乌力格尔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口头说唱没有乐器伴奏,这种形式称为“雅巴干乌力格尔”;另外一种形式为有乐器伴奏的说书,其中使用马头琴伴奏的说书称为“潮仁乌力格尔”;使用四胡伴奏的说书称为“胡仁乌力格尔”。

有伴奏乐器的乌力格尔表演通常为一人自拉琴说唱,唱腔的曲调丰富多彩、灵活多变,其中功能特点比较明确的有“争战调”、“择偶调”、“讽刺调”、“山河调”、“赶路调”、“上朝调”等。

乌力格尔讲述的内容多是传说故事和史书演义,反映蒙古族历史的书目如《格萨尔》、《江格尔》、《降服蟒古斯》、《青史演义》等,同时还有大量译汉文书目,如《三国演义》、《封神演义》等古典名著。

乌力格尔运用赞颂、讽刺、比喻、重复、夸张等多种形式表述曲目内容中包含的天文地理、自然科学及生活琐事等方面。

乌力格尔以语言生动、形象见长。艺人们在忠实于原作的主要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前提下,往往进行很大幅度的加工、改编,在刻画人物形象、性格、心理活动和表现战争等各种生活场景时,常以大量生动的比喻和排比的手法来加以渲染。

韵文的唱调是根据书中的感情气氛的需要而随时变换的,曲调极为丰富,说白也有一定的音调和节奏。唱词长短不一,一般以蒙语三五字为一句,四句一节,每句都押韵。

乌力格尔的表演技法可以归纳为说功、唱功、做功三种。说功要求节奏感鲜明,吐字清晰,用蒙语叙说,也操入一些汉语和当地方言、土语说唱。唱功讲究字正腔圆,声音的轻重、高低、缓急、快慢等变化。做功是艺人辅以说唱的表演技法,艺人们通过手、眼、身、步、法等变化模拟曲目中的具体生活情节,刻画其中人物的形态、性格、情绪变化等,烘托气氛。

乌利格尔既可在蒙古包内说唱,也可在广场或舞台上说唱;可单人说唱,也可由多人分故事角色说唱。

旦森尼玛是内蒙古卓索图盟土默特左旗人。幼年当过寺庙里的小喇嘛,通晓宗教音乐和蒙、藏、汉族语言文字。

他将长达200多万字的唐代五传故事编译成蒙语说书。撷取汉族评书艺术精华,以道拉胡阿雅为基调,采用便于自拉自唱的胡尔为伴奏乐器,创立了胡尔奇派说唱艺术。

后来,旦森尼玛的说书陆续移植了《三国演义》、《封神演义》、《西游记》、《唐宋传奇》、《水浒传》等汉族评书节段,经过两三代门人的传播,使乌利格尔在蒙古东部地区进入鼎盛时期。

这个地区有影响的胡尔奇还有额尔巴拉,他是个盲人,自幼学艺,20岁成名。他有个徒弟叫色勒贺扎布,口齿伶俐,记忆非凡,取各家之长,终生以说书为业。主说次唱,比兴夸张,把谚语、格言穿插书中,描述逼真贴切,笑话幽默连篇,意味深长。

色勒贺扎布也收了个徒弟叫康殿文,康殿文14岁学艺。琴技娴熟,曲牌繁多。多民间器乐曲和寺庙音乐变体。语言丰富,说唱有力。

在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地区,乌力格尔是流传较广深受当地蒙古族群众喜爱的娱乐方式。在它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吸收了蒙古族史诗说唱、祝赞词、好来宝、叙事民歌、祭祀音乐以及汉族曲艺等多种艺术精华,形成了富有当地特色的曲艺形式。

前郭尔罗斯蒙古族地区的乌力格尔有自己独有的调式、结构、语言等。一方面由于当地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蒙古族群众生产生活、风俗习惯、兴趣爱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绝大部分蒙古族群众都能用汉语会话。

艺人们为了增强表现力,在说唱中把一些生动、有趣的汉族方言、俗语也用到乌力格尔之中,不但未形成语言障碍,而且产生了更加贴切、活泼的艺术效果。

演唱中,有的唱词前一句是本体,后一句是对本体蒙语的汉译。如“查干贺日莫万里长城”,“查干贺日莫”蒙语意为长城,这句话蒙汉语所说的都是万里长城。有的说唱直接用汉语叙述,如“偷梁换柱”、“昆仑山”、“不怕青龙万丈高,就怕白虎躬躬腰”、“狼烟万张”等。

这种蒙汉并用的说唱形式,在当地艺人们演唱中最为普遍,被群众认可和接受,体现了既原汁原味,又蒙汉皆宜的独特的前郭尔罗斯乌力格尔艺术。

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的“本森乌力格尔”和“胡仁乌力格尔”经过说唱艺人的长期演出,不断提炼加工,逐渐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说唱底本,“本森乌力格尔”指的是手拿剧本说书;“胡仁乌力格尔”指的是拉四胡说书。

扎鲁特旗嘎亥图镇姚金山等艺人手拿剧本说唱“本森乌力格尔”,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代表。“胡仁乌力格尔”在科尔沁草原有着相当规模。

这些艺术实践,使说唱艺术得到了锤炼和提高,从文词、音乐到表演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规范和模式,为说唱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内蒙古扎鲁特草原是乌力格尔艺术的摇篮之一。这片神奇的草原诞生了《春秋战国故事》、《三国演义》、《封神演义》等古典名著“乌力格尔”演说译本。最为著名的《英雄格萨尔可汗》和《蟒古斯征服记》等英雄史诗,成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扎鲁特旗的说书艺术不断发展,说书艺人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根据说书艺人的演唱特点和师徒关系大体分为三个流派,以琶杰为代表的叙述故事为主的说唱流派,以毛依罕为代表的好来宝说唱流派,以扎纳为代表的叙述传统故事为主的说唱流派。

乌力格尔以它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演唱技艺成为草原民族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历经多年的磨砺加工,正日益散发出它独特不可替代的艺术魅力。

[旁注]

四胡 又名四股子、四弦或提琴,蒙古族称之为呼兀尔,源于古代奚琴,是我国北方民族共同使用的一种古老的弓弦乐器,主要流行于内蒙古地区,在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及四川等地也见流行。

《格萨尔》传唱千年的史诗,也叫《格萨尔王传》。主要流传于我国青藏高原的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纳西族、普米族等民族中,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讲述了格萨尔王降临下界后降妖除魔、抑强扶弱、统一各部,最后回归天国的英雄业绩。

《江格尔》蒙古族卫拉特部英雄史诗,被誉为我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之一。本书主要讲述阿鲁宝木巴地方以江格尔为首的12名英雄,建立起一个强盛国家的故事。

《青史演义》又名《大元盛世青史演义》,是蒙古族历史上首部长篇小说。现出版69回,前59回写成吉思汗及其祖先的历史,后10回为斡歌歹即位后的历史。内容丰富而且说理性、针对性、批判性、哲学性强。

胡尔 蒙古族拉弦乐器。琴杆红木或色木制。琴筒为内外双层结构,主音筒呈八方形,前口蒙蟒皮。副音筒用色木或白松制作,内为长方体,外呈椭圆形,前口边缘有装饰板,后口设音窗。两侧浮雕羊头为饰。用马尾弓拉奏。音色清脆响亮。

[阅读链接]

1900年,巴力吉尼玛生于科尔沁草原。他在老艺人罗布桑的传承下学会了乌力格尔演唱。

巴力吉尼玛说唱乌力格尔的特点是:以诗文的韵律贯通演唱,以唱词的节奏规范曲调,胡琴曲和语言珠联璧合,使通篇故事生动形象,加上他富于想象和面部表情,致使故事往往妙趣横生,耐人寻味。

人们都说他演唱的乌力格尔能把死人说活,会使独木成林。巴力吉尼玛的演唱迷住了一位18岁的蒙古族农民白·色日布扎木萨。他聪明伶俐,深得巴力吉尼玛的欣赏。于是他拜巴力吉尼玛为师,跟他学艺。

白·色日布扎木萨,1914生于郭尔罗斯前旗朱日沁屯。15岁在朱日沁屯给人家干活,他虽然不识字,但聪明过人,有一副说唱的好嗓子。在师从巴力吉尼玛不到3个月的时间,就学会了乌力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