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传统交通工具勒勒车

勒勒车又称哈尔沁车、辘辘车、罗罗车、牛牛车等,是蒙古族使用的传统交通运输工具。因常以牛拉动,因此也叫蒙古式牛车。“勒勒”原是草原牧民吆喝牲口的声音。

勒勒车历史悠久,其起源已经无法考证,通过汉代古籍的记载,可知秦汉之际,生活在北方草原地区的匈奴人就已经掌握了造车的技术。

勒勒车有记载的起源可上溯到《汉书》所记载的辕辐。到南北朝时期,生活在北方草原地区的鲜卑、柔然、铁勒等民族,其造车技术已经相当高超。

北朝时的铁勒人就以造车闻名,他们造的车,车轮高大,辐数很多,比较适应草原环境,正因为如此,被史书上称为高车人。

辽代时期,蒙古族造车技术已经很发达,他们制造的车广泛应用于游牧生活中。凿刻在乌拉特中旗几公海勒斯太山崖上有多幅车子的岩画。据考证:

其式样与北魏车型很相似,为双辕双轮,车厢上有毡帐,可以乘坐或居住。

从秦汉时期以来,勒勒车一直是草原牧人最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有“草原之舟”之称,在蒙古族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勒勒车是牧民流动的家。勒勒车一般车身长4米以上,车上可带篷,车厢开若船舱,常常是一家人住在里面。蒙古族人逐水草而居,频繁搬迁,家车,即勒勒车一走家便跟着走了。

勒勒车的特点是车身小,双轮大。车轮高大是因为牧区冬天雪深过膝,夏季草深,沼泽地多,轻便灵活、车轮大的勒勒车,无论是牧草繁茂的草场,积雪深厚的雪野,还是泥泞的沼泽或者崎岖的坡道,都能够顺利通行,因此被牧人誉为“草上飞”。

勒勒车载重数百斤乃至千斤,用牛拉、马拉、骆驼拉都行。牧民们拉水、拉牛粪、搬家、运送燃料及婚丧嫁娶,运输生活日用品、赶那达慕大会等多离不开它。除了搬运生活物资以外,战时勒勒车还常用来作驮运军队辎重的战车。

大型的勒勒车队首尾串联,一人可驾驭三五辆,甚至十余辆,有“草原列车”之称。最前面的叫“忙豁仑”,为了不使车队走散,每头牛的犄角都用绳子相连,最后一辆车拴有大铃铛,“钉铛钉铛”地响,以便使最前面的驭者能够听到。

勒勒车队的最后3辆车是专门用来拉蒙古包的。有的人家东西很多,就有闲物车。另外,还有空车,上面什么也不放,以备不时之需。有意思的是,这样庞大的勒勒车车队的驾驭者多为妇女和儿童。

有时这种庞大的勒勒车队要行至百里。为了躲避烈日的照晒,牛车的行动多半是在太阳已经傍西或日暮之前开始,行至子夜前。

第二天在日出之前再接着走,到午前停止。一般说,行程长的车队行至7天,牲畜要有一天休息时间。

勒勒车是一个通称,实际使用时,根据勒勒车不同用途还有许多具体名称,比如:装衣服和装食物的车共同称为箱子车;装佛像、佛灯、佛龛、香烛、经卷及贵重物品的车称为佛爷车;专门拉水的车称为水车;专门放牛粪和引火柴称为柴薪车。

带车棚的勒勒车称为篷车,篷车可单独使用。篷车装饰的要豪华一些。过去贵族用的勒勒车称为轿车。

勒勒车通常主要以草原上常见的桦木为原料,这些树多生长在牧区的山岳地带。车轴、车轮、车瓦、辐条、轮心、车辕、车架,都用桦木做成,也有用松木、柳木、榆木、柞木、樟木等制作的。

桦木质地坚硬,耐磕碰,车体又轻,着水受潮不易变形,适宜在草原、沙滩上通行,因此是制作勒勒车首选的材料。

勒勒车整车不用铁件,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和修理。它的构造分为车上脚和车下脚两部分。车下脚是由车轮、车轴、车头组成的。

勒勒车的车轮子一般是6个木辋组成的,辋为弧形,衔接为一个轮子,车轮的高度为1.5米,每台车共两个车轮。车轴心长达45厘米,外端直径约为29厘米,内端直径为32厘米。

轴条一般用榆木和柞木制作,每根长达65厘米。车轴心与车辋之间,放射状排列36根车辐,支撑车轮。车轴两端有车头,这些部件构成车下脚。

车上脚是由车辕、车撑、车槽组成。车辕长达4米多,其后半部分配以8至10条横撑,辕穿过约1.5米的车槽。在两辕顶端系以编好的绳状柳条,套于牛脖子悬的横木上。这样,勒勒车就可以在交通不发达的沼泽、草地、荒滩上自如地前进。

为了结实,车辋外一般扣一个铁瓦,车觳的轴孔里也放个铁箍,车轴上则套一个铁圈。穿上车轴后,车轴外面还插一根别棍称为车辖。

勒勒车体上有用柳木条弯曲成半圆形的车棚。棚周围包以羊毛毡,形成篷帐,用以遮阳光、挡雨、防雪、御寒。

各地的勒勒车体态构造基本相同,但也有一些适合本地特性的改造,如多山地地区的勒勒车,辕条短、轱辘大,不易倾倒,驾驭起来精干得手,很适应山岭沟壑地形。

勒勒车的种类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牛马拉大车。大车因构造大小而分为头大车、二大车两种,主要用于搬运农产品和货物。车身结实。拉车的牛马数量视载重量多少与行程远近而定,通常,头大车为4至10头,二大车为4至7头。

二是马拉轿车。马拉轿车有轿状装饰,专供乘客使用。车厢上安装车篷,车篷用木头、芦席或毡子制成,也有用木头和桦树皮制作的,用来遮蔽日光和风雨。拉车牲畜一般使用骡子,主要是官吏或富者乘用。马拉轿车车体轻便,速度较快。

三是牛拉车。牛拉车又分若干种。有用于载物、装水的无棚车,其载重量为100至250千克。另外,还有用于储粮并载人的库房车,这种车在车体上置有带门的木柜,木柜多为长方形,在上面加盖或蒙以帆布。

有供牧民特别是妇女出门时乘坐的牛拉篷车,这种车车篷用毡子围起来,前面还有挡风雪的毡帘。篷车车篷装饰各种图案,有的还加了花边,颇具民族特色。

勒勒车是草原文明的一个代表,在蒙古族的发展史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草原上的牧民来说,勒勒车装载着他们的幸福和吉祥,装载着他们的企盼和回忆。

[旁注]

柔然 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继匈奴、鲜卑之后,活动于我国大漠南北和西北广大地区的古代民族之一。他们的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信仰萨满教和佛教。

铁勒 我国古代北方一个少数民族,又称狄历、丁零、敕勒、高车。隋代起作为除突厥以外的突厥系民族的通称。语言、习俗均与突厥相同。546年后,铁勒诸部广泛地散布在从东到西直至黑海岸边的整个草原上。

樟木 常绿乔木,树皮黄褐色,有不规则的纵裂纹,主产长江以南及西南各地。冬季伐树劈碎或锯成块状,晒干或风干。木材块状大小不一,表面红棕色至暗棕色,横断面可见年轮。质重而硬。有强烈的樟脑香气,味清凉,有辛辣感。

[阅读链接]

“勒勒车承载着游牧人的历史”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虽然今天勒勒车在草原上极少见到,但一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它还是牧民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

蒙古族人自古有推崇轮子的习俗。蒙古族语将轮子称为“独贵”或“库日独”。佛教风俗里崇拜的八种宝物中就有“库日独”,实际上就是车轮经过装饰的形象。

蒙古族人使用的勒勒车种类比较多,其轮子有凿制辋的,也有制辋的。前者一般具有6个辋、18个辐,后者有2个辋、22个辐。有一种勒勒车是具有4个切制辋和“廿”字形辐的车,一般有5个横。现在这种车很少见到。

勒勒车不仅是运输工具,也是牧民们的储藏用具,有时也当做睡眠和守夜的场所,在蒙古族人信仰萨满教时代,勒勒车也是供奉萨满教偶像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