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远神秘的“风马”习俗

所谓风马,是指蒙古民间盛兴的立杆悬挂或张贴室内,拓印在白布和纸上的骏马图。在草原地区,风马习俗是人们对命运吉祥如意的寄托,是“运气”和“命运”的象征物。

风马图形有两种,一种是反映蒙古族宗教生活的,—种是反映蒙古族生产活动的,附印在上面的文字都是藏文。

最常见的是反映宗教生活的风马,鄂尔多斯蒙古族人门前旗杆上悬挂的就是这种风马图。它的图案正中是扬尾奋蹄、引颈长嘶的骏马,驮着如意瑰宝飞奔。

骏马上方是展翅翱翔的鲲鹏和腾云驾雾的青龙,骏马下面是张牙舞爪的老虎和气盛血涌的雄狮。这五种动物以不同的姿态和表情表现了它们勇猛威烈的共性。

人们把这个图案拓印在10余厘米见方的白布或白纸上,张贴于墙壁,悬挂在旗杆上,或拿到高山迎风挥洒,让风把它带到远方。不管取何种形式,其意义实质上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人们希望自己的生活像乘风飞腾的骏马一样一往无前、一帆风顺。

有些人认为,风马习俗是蒙古族的伟大创造,是在蒙古地区土生土长的故俗,并且认为黄教传入蒙古地区后,对其作了某些改动,如增加藏文内容等,但它的图形仍然是蒙古隆当原来的图案,没有任何改动。

这种说法是缺乏根据的,因为隆当这个词不是蒙古语,而是风马藏语名称龙达的不同音译。在藏语中龙即风,达即马。

在蒙古民间盛行的风马图及其画面上的藏文,也不是西藏黄教传入蒙古地区之后,对蒙古“故俗风马”进行改变或增减其内容时加上去的。

实际上,风马习俗是按其本来面貌传入草原地区的雪域文化。传入后,被蒙古族人民吸纳和接受,并用自己的文化方式去改变它,发展它。

最终,在蒙古地区既产生了反映蒙古族经济活动的风马图,也出现了同成吉思汗祭礼融合在一起的风马,即人们所说的禄马风旗,并被视为表现民族尊严和祝愿民族兴旺发达的吉祥物。

这是在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当中,由于两种文化不断磨合、协调、适应,并加入具有蒙古文化特点的成分后,逐渐形成的有着本民族文化特点的风马文化。

蒙古草原上的禄马风旗,以鄂尔多斯地区的禄马风旗最有特色。在鄂尔多斯的召庙前或普通牧民的住房前,都竖有蒙古战旗,它的造型是一柄钢叉,钢叉分三股,上饰马鬃制成的缨穗,插在门前一米多高的泥台上的方槽中。

三叉中间的那一股状如利箭,而另外两股则酷似一张拉满了的弓。长柄上系有布质旗帜,通常为长方形。也有房前竖立两面蒙古战旗的,它们中间拉一根线绳,上面悬挂红、黄、蓝、白、绿五色旗帜。旗子中间印制了一匹或九匹飞奔的奔马,四周装饰着狮、虎、龙、凤四种动物,与奔马一起合称“五雄”,这就是禄马风旗,蒙语称“黑莫勒”,意为“命运之马”。

禄马风旗的图案是事先雕刻于木版上的,然后再着色印在布或者绸缎上。旗上图案是用手工刻于木模上,再着色印于布料或丝绸上。

根据藏文古籍记载,藏俗“龙达”的发明者,是一个名叫贡则尺杰加布的人。贡则是孔子的藏语音译,尺杰加布是藏族学者赠给孔子的溢号,意思是智慧大王。

据此,人们认为,孔子曾担任过从事巫、史、礼、卜等儒职,有可能曾将马牛之类画在纸上,作为牺牲的代用品烧化,以祭祀死者,由此发明了龙达。

据说,龙达刚传到西藏时,也是作为给死者的祭品而火化。后来才不再作为祭品烧它,让它乘风而去在空中自由翱翔,成为祝愿命运吉祥如意的寄托。

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化,蒙古族人信奉风马的风气,和以前相比也大不一样了。多数地区几近绝迹,但个别地区依然盛行。在鄂尔多斯地区,那里立杆飞扬风马的风气一直盛行。凡是蒙古族人家门前都有风马杆。

[旁注]

青龙 我国传统文化中四象之一,根据五行学说,它是代表东方的灵兽,代表春季;白虎的方位是西,代表秋季;朱雀的方位是南,代表夏季;玄武的方位是北,代表冬季。另外,在我国二十八星宿中,青龙是东方七星的总称。

黄教 即格鲁派,我国藏传佛教宗派。藏语格鲁意即善律,该派强调严守戒律,故名。由于该派僧人戴黄色僧帽,故又称黄教。创教人宗喀巴,原为噶当派僧人,故该派又被称为新噶当派。格鲁派既具有鲜明的特点,又有严密的管理制度,因而很快后来居上,成为藏传佛教的重要派别之一。

藏语 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布在我国西藏、四川阿坝、甘肃甘南、青海和云南迪庆等地。藏语分成三大方言:卫藏方言、康方言、安多方言。

谥号 我国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并相沿成为制度,这种制度称为谥法,所给予的称号名为谥号。

[阅读链接]

鄂尔多斯有的蒙古族人家门前立有两个风马杆,有的人家门前立一个风马杆。有人认为这是受西藏喇嘛教影响,由原来的一个旗杆变成了两个旗杆。

实际上门前立一个风马杆,还是立两个风马杆,是由每个家庭的传统习俗决定的。

有的人家只供奉成吉思汗的大纛,他们就立一个风马杆;有些人家则按照自己家庭传统习惯,在供奉成吉思汗大纛的同时,又要供奉本家族的族微,他们就要立两个风马杆。

因此,这种习俗上的差异与区别,与喇嘛教没有任何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