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你是鲁宾逊——漫谈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看到这一标题,肯定会有中学生朋友问:你这是要说什么呀?是的,‘我恰恰要以此说起。

大家知道,英国作家笛福的名著《鲁宾逊飘流记》中的主人公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人。他 28 年离群索居,生活在周围是汪洋一片的孤岛上,只和“星期五”为伴,最后荣归故里。事实和实际告诉我们。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 就不能离开他人,否则就难以生存。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不论你从事什么工作,职业如何,本事多大,学问多深,你必定生活在一个集体之中,这是毫无疑问的。一个中学生,他所在的班级、所处的学校,就是他生活的集体,而他则是集体中的一员。这样,就引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什么是集体, 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是怎样的,如何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这些是必须弄清楚的,也是应按照执行的,否则将会影响到集体和个人的成长。

那么,什么是集体呢?

集体是指拥有一定机构,具有一定目的的人的集合体。这里需要说明, 这个集合体不是随意聚集起来的一群人,也不是一群毫无共同目的的乌合之众,更不是一些个人的简单聚集。要点是“有一定机构”、“一定目的”的“集合体”,三者是统一的,缺一而不可。从这点出发,我们往下做进一步探讨。由于上述的三个要点,决定了集体的特征,即集体中的成员具有共同利益和共同目的;具有管理机构和组织形式;有集体的权威和成员的权力及义务;通过共同的活动过程直接把人们联结在一起,并有一定活动准则;它要求每个成员自觉恪守;个人的才能可以获得全面发展;成员之间是平等、团结、友好、合作的关系;它还通过各种活动和心理气氛对成员施以教育和影响等。这些并不是在简单地罗列,也不像同学们想象中的那样深奥难懂。其实,你如果仔细分析对照一下,会发现你所在的班集体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证。

由于形成集体的三个要点和集体的特征,因而就决定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这方面有很多内容可谈,现就与我们中学生较密切并体会较深的几点谈一下。

有位中学生朋友认为,集体会防碍个人自由,会影响他的成长和才能的发挥。其实这是错误的体验和认识,这里需要指出,个人自由是有条件的, 是有具体内容的。譬如某中学高一(3)班准备参加全校性的文艺汇演,在报名比赛的节目中,有同学自编的小话剧,剧中有个幽默的角色非常关键,需要一个适合的人选来担任。大家一致推荐金根同学完成,但任凭怎么动员和恳求,他仍拒不接受。这给班内带来一层不愉快的失望的阴影,最后发展到十几位同学一齐向他“开火”。他为什么不承担角色呢?原来,他有个小算盘,以个人的名义参加通俗歌曲比赛,凭着一副好嗓子能拿下全校冠军;而小戏演好了,即使夺魁,自己不过是其中之一。为了确保无虞,他固执地舍了集体一方。这遭到同学的谴责是理所当然的,而他由于个人出风头的思想作怪,不但不能认识自己的问题,反而越加我行我素。直到班主任肖老师反复做工作才解开了扣儿。最后的结果是令人皆大欢喜的。虽然通俗歌曲只得了三等奖,但金根却得到了全班同学的掌声,因为他把集体分配的任务完成得很出色。小话剧成功的演出使全校师生甚为惊喜。高一(3)班获取了奖杯,

金根本人获得了“小苗杯”。事后,他深有感触地说,什么杯都比不上同学们的信赖。从此,他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方面大大前进了。这一具体事例说明,集体与成员之间本没有根本矛盾,要的是个人的所谓自由,应以集体利益为前提。至于个人的才能与成长,更应靠集体才能施展与实现。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谁若认为自己是圣人,是埋没了的天才,谁若与集体脱离,谁的命运就悲哀。集体什么时候都能提高你,并且使你两脚站得稳。”的确,无数事实充分印证了这一闪着真理光辉的论断。某重点高中的一位同学在全国性的中学生数学竞赛中名列榜首,当学通社小记者走访他时,他只讲了一句话:“这个荣誉应归于集体。”据他说,他对数学的酷爱是数学老师出色的讲授而使他受启发的结果;他练过数千道题, 大部分是本班和外班同学帮他搜集寻找的;他的思路是在与本班六名数学爱好者小组的争论中开拓的,而这数学小组恰恰是为他的成长,由老师发起成立的。为了照顾他的爱好和培养专长,许多同学作出了贡献。著名科学家贝弗里奇说过这样的话:“多数科学家在孤独一人时停滞而无生气,而在群集时就相互发生一种类似共生的作用⋯⋯这就是在研究机构工作的最大有利条件。”虽然他没明确指出是集体,但意思所在是很明确的。我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有句名言“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党、同志、老师、朋友”, 含义也如此。

集体对成员的影响和教育又是两者关系的重要内容。我们中学生有过这样的体验:在同一个学校学习,特别羡慕好的班,常听有的同学说“瞧人家班,多好”。是的,大家都愿在一个向上的有正风正气,成员彼此团结、处处走在前面的班级生活,这会使人感到是一种幸福。现北京第一师范学校保存着 30 年前的一个班级的纪念册,当时这个班的共青团工作有力而有效,全班同学团结在团支部周围,集体中洋溢着团结、向上、紧张而有序、严肃又活泼的气氛,人人争上游,个个不落后,不良风气和思想几乎见不到。它连续被评为区模范班集体。43 名同学在 3 年中都有相当大的进步。在临毕业时, 他们都舍不得离开这个集体。彼此相约后会有期。如今,该班当年的青年男女已近天命之年,个别的女同学快要退休了。他们都分布在首都城郊 18 个区县内,成为骨干教师、先进教师或中小学领导。每当谈起班集体时,他们个个心潮起伏,激动不已。因为,集体是自己成长的摇篮,是前进动力的源泉。有人曾说过:一个人上学时期最幸运的莫过于能碰见一个好老师,赶上一个好班集体。由上所述,集体对个人思想、行为、修养的教育与影响可谓深刻有力,甚至对人的一生都起作用。难怪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集体对个人的教育,他倡导“在一个集体中,应当经常感到有一种勤学好问, 向往科学、钻研问题和书籍的志向的脉搏在跳动”。还指出“不在于无休止地催赶和挽救落后学生,而在于把他们引进集体的丰富的世界”这一结论也在我们周围得到了有力印证:有个别落后的甚至到达违法犯罪边缘的学生, 在一个健康向上的班集体里,在师生帮助下、影响下,就容易进步。为了加深印象,我们不妨再琢磨下面这段话:“组织良好的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 这样的集体能给个人发展以最有益的教育影响。”这是苏联教育家,工读教育的大师马卡连柯的名句。

当然,我们在说明两者关系时,还应从另一角度补充,那就是个人对集体的作用与影响。一般地说,个人的地位与作用不相同,但又是可变的,只要每一个成员个人都有为集体负责,为集体的利益去创造,那么集体也会更

加强大,更有凝聚力。两者的联系更为牢固。其次,个人的优秀品质,如聪明才智、良好性格、坚强意志、奋发精神也对集体有促进。因为集体不是若干个人简单的集合。所以,一个或少数几个成员的先进思想和作风,一旦被集体所肯定,就可能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使整个成员发生巨大的变化,精神面貌为之一新。60 年代在我国面临经济困难时,在东北开发新油田的石油工人们以毛泽东同志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思想为指导,战胜天寒地冻,克服条件极差的困难:没有运输工具,人拉肩扛;没有水管引水,就端洗脸盆往返几里地一盆一盆将水端到钻塔下;在出现井喷事故时,以王进喜为代表的工人同志奋不顾身跳入有庸蚀性的冰冷泥浆中奋战。王进喜一连几天不下战场,被人们誉为铁人。他的事迹在油田的肯定和传播,进一步激发了成千上万人的革命精神,带动了无数人的艰苦奋斗。硬骨头队、标杆队像雨后春笋,一大批先进人物产生了,这种精神成果又转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大庆油田终于为我国石油生产打了翻身仗。从此,中国依赖洋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这一生动事例极有力地说明,集体成员中的榜样力量会对整个集体的面貌产生巨大作用。当然,由于少数成员的落后、消极、堕落也会对集体产生不良影响,这是不可低估的。我们应尽力避免这种事情的出现,一旦出现要想办法补救,争取从反面使全体成员受到教育,予以抵制,将坏事变成好事。

在谈到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时,我们还要注意一个重要问题。即正确对待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前面说到一个人必定生活在一个集体中,而集体与个人是一对矛盾,是对立的统一。没有集体谈不上个人,没有个人集体也就不存在了。这一点是相联的、统一的;但个人与集体毕竟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东西, 理论上与实际上,两者经常发生矛盾。作为你个人,应怎样对待呢?

回答是明确的:要以集体主义的精神与态度作为准则。所谓集体主义就是一切以集体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思想。它的基本点是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在保证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把两者结合起来,在两者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绝对地服从集体利益。这三层意义有着内在的有机联系,孤立地片面地引申,就会歪曲集体主义的精神实质,前面提到的金根同学最后能按班级的意愿,认真演好分配给自己的角色,说明他能以集体主义的原则正确解决了这个矛盾。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有各种新思潮,新观念,甚至有什么新思维出现,但作为一个社会主义中国的青少年学生,仍然要不忘集体主义精神, 要把它进一步推广,自觉地用它指导我们的行动,衡量我们的言行。不少大学生在毕业时向校方坚定表示,不留恋大城市生活,不要求分到“天南海北”, 即天津、南京、上海、北京,而要以“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这就是高尚的集体主义精神的表现。从某种角度说,整个国家就是个大集体,只有国家富强了,个人的利益也就满足了。那种“个人成长靠集体,国家建设靠他人”的少数人,不仅是由于认识上的浅见所致,也是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所造成。所以,在倡导集体主义思想的同时,必须批判个人主义的作祟。否则是不能发扬集体主义的。在这方面,共产主义战士雷锋永远是我们的光辉榜样。在他短暂的一生中,由于集体的需要,党的事业的需要,他变更过多次职业,当过通讯员、当过拖拉机手、当过兵,但他深知每一行都是建设国家所必须的,所以,他干一行就爱一行,爱一行就专一行,成为一颗“革命的螺丝钉”,放到哪里哪里亮。今天,我们在完成新时期的伟大任务时, 仍要发扬雷锋的高尚精神,把自己的成长与集体联结起来,把自己的奋斗与

祖国大集体联结起来。这样才能像诗人郭小川所说的那样:“祖国需求于你们的,比任何时候都要多。你们贡献给她的越多,你们的生活也越光辉,越广阔。”

青少年朋友,让我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