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交往 A、B、C

个人的“领土”与“领空”——人际关系空间趣谈

青少年朋友,不知你是否注意到,电视台所播出的动物世界中,常常可以看到动物的“圈界行为”。像狮、虎、狼、兔等等,总是在大自然中跑上一圈,留下自身的气味,作为自己的领地,不允许其他同伙进入自己的领地逗留或捕食。如果有敢入侵者,就毫不犹豫地把它赶出去。这种十分有趣的现象,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表现。

在人的自然交往中,也存在着一种个人“领地”和“领空”的现象。这种“个人空间”感,常常会使人在相互交往中,彼此保持一定的距离。研究人际领域学的工作者发现:人与人之间的领域感,是人一生下来就有的一种天然的感觉和需要。这种感觉和需要,可以依关系的亲疏程度,扩大或缩小自己的领域界限。比如婴幼儿总是喜欢亲近自己的父母,获得父母的拥抱、抚摸、亲吻,以满足他们和亲人情感的交流、吃奶、玩耍的需要。这常常会使他们产生一种十分快慰的感觉。人与人之间在交往中保持相对距离,常常包含着某种“语言”的意义。你是否有这样的一种体会,当人们在公园游玩感到疲乏想休息一下时,如果长廊里已经坐了不少人,人们往往会不自觉地找一个与陌生人保持一定距离的位置坐下,而很少紧挨着陌生人坐下。当你坐下后,如果有个陌生人靠近你坐下,你会感到很别扭,这时你会下意识地挪动一下身体,以拉大和他(她)的距离,而且在心中会不由自主地产生“这个人怎么这么不懂礼貌”的不快的想法。这是因为陌生人侵入了你自认为属于你自己的空间领域,刺激了你的心理,使你产生了一种莫名的不自在的感觉。相反,如果是一个久别重逢的老朋友突然挨近你坐下,你不但不会拒绝, 而且会感到十分高兴。因为老友的出现,给你带来了亲切、兴奋的感觉,故友重逢,喜出望外,心理距离自然会拉近。

人类学家霍尔通过研究发现,人们在交往中的距离领域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亲密距离、私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共距离。

亲密距离。一般是指关系十分密切的人之间在交往中所保持的“亲密无间”的距离。这是一种双方的身体举动很容易触到的距离。这种距离多表现为父母子女之间、情侣夫妻之间、同学挚友之间。这种特殊的亲密关系,使得双方在心理和情感上贴得很近,因而双方的空间领域已经融为一体,这样, 既便于情感交流,又便于窃窃私语。由于双方身体不时接触,也会使双方心理上产生一种亲密和快适的感觉。当然,这种亲密距离,在具有亲密关系的人中间,也不是处处存在的。比如在有客人在场或在公共场所,就不宜太亲密,以免冷落客人或有失大雅;在子女长大以后,虽然在心理上和父母的距离仍然是亲密的,但表现上往往比儿时和父母的空间距离扩大一些;再者男女也往往有别,成年男子交往时,由于特定的心理因素,一般不采用亲密距离,而女性知己(包括母女之间)往往仍然喜欢以亲密距离相处。

总之,亲密距离是个十分敏感的交往领域。如果双方的交往关系未达到亲密程度,切不可随意采取亲密距离,倘若忽视了这一点,往往会使对方产生误解,感到你不懂礼貌或轻浮,从而招来不必要的烦恼。

私人距离。是指一般私人关系交往的距离,它比“亲密距离”要保持得稍微远一点。比如同事、朋友、同学之间,在交往中,应保持在不易接触对方身体的距离,一般表现为伸手能握到对方的手的距离为宜。特别是在男女的一般交往中,尤应注意私人距离的分寸。我们有时看到男女青年或同学之

间,在私人交往中,随意打打闹闹,不注意保持私人距离,这是很不礼貌和轻浮的表现,希望青少年朋友们在交往中,应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文明修养,这样才能保持同事、同学、朋友之间的正常友谊和友好来往。

社交距离。是指在社交场合人与人交往应保持的距离。这种距离在社交中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近可以一米左右,远可以二三米以上。比如在某种聚会、招待会上,人与人之间大多是初次见面或仅有几面之缘,没有太深的关系,往往可以隔几步或很远点点头或打打招呼,寒暄几句即可以了。如果你对某个初交的人想表示特殊的亲近感,也可稍微缩短一点距离,以便多说几句,表示友好。可见,社交距离是一种较为自由的距离,对双方在心理和感情上都没有约束力。然而,切不可对初交或关系不深的人,任意缩短距离, 表示过分亲密,令人感到困惑或反感。

公共距离。一般是指在公共场合下,集体交往的距离。这种距离,在人的心理上往往是感到最自然的距离。比如听报告时,讲演者与听众的距离, 教室里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晚会上演员与观众的距离等等。尽管一方在台上, 一方在台下,然而在听众或观众求知或欣赏的心理作用下,显得十分自然, 在会心之处,上下在思想和情感上发生和谐的共鸣,毫无约束之感。如果你是个讲演者或表演者,若能善于运用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眼光和动作,不断掀起听众或观众感情的涟漪,使其感到亲切、快慰,兴致勃勃,就会在心理上拉近你和听众、观众的距离,从而产生良好的效果。这正是对“距离语言” 的一种良好巧妙的利用。

青少年朋友们,这四种“距离语言”所表现的个人空间感,在实际生活交往中,不是固定不变的,常常发生动态的变化,这种变化本身,往往蕴含着交往中所表现的感情变化。比如即使是初交的陌生人,如果双方谈话很投机,便会不由自主地缩短双方的谈话距离,相互渐渐靠近。相反,即使是很亲近的人,若因某件事越谈越不合拍,也会身不由己地拉大双方的距离。在社交中,应学会从这种距离变化中窥测对方的心理变化,调节自己的谈话内容或语气,以便拉大或缩短自己同对方的空间距离。而且,还可以巧妙地运用距离变化的潜台词,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情感、意向和态度。比如你想向对方表示亲近或友好,就不应总是站在远处和对方交谈,你可以主动地迎近一些,保持一个适当的,对方感到舒适的距离。这样,无形中会使对方感受到你热情友好的信息,从而增强你社交的效果。

总之,在各种场合的交往中,要充分体察每个人的空间领域感,既不要任意侵犯别人的“空间”或“领土”,显得粗俗无理,也不要把自己的“领空”、“领土”扩张太大,和人发生不必要的争执。比如在拥挤的商场或汽车上,就可以缩小自己的领域界限,要能谅解别人对自己领域的“侵犯”。重要的是注意每个人对距离变化的敏感度,从而随时调整自己的交往距离, 使自己保持良好的交往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