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正确对待朋友间的争论吗?——谈心理相容

同学、朋友对某事看法不一,对某种活动兴趣不同,是常有的事。不同思想观点的争论也是常见的现象。但是,有人是争执一次,相互了解加深一

层,友谊增进一层;有人却会因一言不合而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甚至发生隔膜,造成关系破裂。

应该说,不隐瞒自己的观点,特别对青少年来说,敢于亮出与别人不同的想法,是诚实坦率美德的表现。对于学业问题、知识问题进行争论,甚至发生激烈辩论,往往有助于辨明真理,开拓思路,锻炼口才和想象能力,培养思维能力。有的学校还开设讨论课,专就某一问题展开争论。据悉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就是用这种方法训练他的学生的雄辩才能的。但是人际交往中, 咄咄逼人和锋芒毕露又往往使人际关系趋于紧张。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有一种自尊、自信的需求,喜欢与自己观点接近的人交往; 另一方面,由于人际关系有深浅疏密之分,对于心心相印,情趣相同,思想境界在同一层次的人来说,对某些问题的争论反而会加深了解,使友谊更深厚。然而,对一般朋友来说,友谊的基点只是在某一方面有共同的语言,而在另一方面并未深知或相容。因而,有些争论易伤感情。所以争论虽非坏事, 但争论什么,如何争论,还是有讲究的。

首先应避免在非原则问题上争论。不仅因为这类争论毫无意义,而且很可能事情本身就无所谓是非。这类问题就不必争论不休。

其次,正常的争论,应是澄清某一问题的认识,共同提高,而不是为了压倒对方。有些青少年在朋友、同学谈话时,爱钻空子,抬杠子,得理不让人。这就很可能伤了对方的自尊心,引起反感。其实,有些原则问题争论一下是必要的,要采取与人为善的态度,尤其是在占了理时,更要注意谈话方式,不必非把对方推进难堪境地不可。

第三,在争论时,不能感情用事,要以理服人,善于说清道理。有一位从外地转到保定的学生,学习很好,在班级任学习委员。但与同学争论学习问题时,总是简单地说:“就是这样。”“应该这样。”把结论强加于人。尽管他是对的,可同学们对他还是不以为然。认为他“太主观”、“太盛气凌人”,由此疏远他,使他在班级内陷入孤立境地。

第四,争论要明事理,切忌翻老帐和拉扯其他问题。赵小青和李为,在小学是要好的朋友,到了初中后,又一同考到某重点中学的同一个班级。李为当了班长。赵小青只是一个普通同学。一次他们为分配劳动任务,发生争论。本来是很正常的事,但赵小青觉得自己过去曾多次帮助李为,现在他却一点面子不给,是当了官忘恩负义了。李为则认为赵小青不服气,有妒忌心, 有意跟他过不去。结果,争论越来越复杂化,从班级工作扯到人身攻击,以致陈芝麻、烂谷子地互相揭发。事后冷静下来,双方都感到有点内疚。

第五,在争论时,要尊重对方的人格和自尊心。即使是“净友”也不可不分场合地直来直去,要讲究方式方法。如果只为满足自己的自尊心,对朋友同学总是用教训的口吻,或在争论中使用指责语言,又不顾场合和对方处境,都会使交往发生障碍。在人际关系中,平等是最重要的。任何不尊重对方人格和自尊心的语言,都会伤害对方的情感。

总之,正确对待朋友之间的争论,实质是个心理相容的问题。心理相容或不相容是群体中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现象。如果一个人的言语行为总是首先引起另一个人或另一些人的肯定的反应:同意、满意、高兴、融洽等,心理就会相容。如果一个人的言语行为总是首先引起另一个人或另一些人的否定反应:不接受,精神不快,反对,厌恶,甚至敌视。他们之间就会产生心理不相容。当然,心理相容并不等于双方在任何问题上意见都一致,而是由

于心理相容,必须感情相通,在争论过程中,容易收到情通理达,加深理解, 增进友谊的效果。

为了使同学们的争论向健康方向发展,我向同学们提几条建议: 1.争论时要考虑同学间的个人利益和局部利益是否存在冲突。

  1. 要考虑到双方的观点、信念分歧会导致成员间关系紧张。因此对班级重大问题,一定要民主讨论,形成统一的认识。

  2. 缺乏了解或进行强辩,是通往心理相容的障碍,同学、朋友间要广泛开展谈心、交心活动;防止贸然争论,大动肝火。

  3. 个人心胸狭窄、多疑、任性、孤傲等都会使争论走向歧途。应注意优化个人品格,使自己具有宽容、幽默,不以恶意猜测人⋯⋯等品格。

如果能做到这样几点,同学、朋友间的争论将会向健康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