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了解不可先入为主——谈首因效应的认知偏见
班上转来了一位新同学李丹。迎新会上同学们欢迎李丹表演一个节目。李丹大大方方地走到前边,唱了一支歌,歌声甜美,表情自然,大家报以热烈掌声。方明对坐在身边的高欣说:“嘿!这回可好了!咱们班以后文艺活动有骨干了!”而高欣却冷冷地说:“还不是表现自己,她就爱表现自己!” “你怎么知道?你认识她?”“我不认识她,可我的一个朋友和她同学,她
说的。”“我看不对,大家要求她唱的,怎么能叫好表现呢?我看这是大方, 不忸怩!”“我看就是好表现!”
高欣对李丹唱歌的看法和全班同学和方明不一样,为什么呢?同学们第一次接触到李丹,对她的判断就根据眼前的行为表现,而高欣则对李丹早有了一个印象,就是“她好表现自己”。于是对她唱歌的行为就从“好表现自己”的角度去解释。高欣对李丹“先入为主”了。先入为主的偏见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首因效应,或第一印象作用。
首因效应指最先的印象对人的认识是有强烈影响的,会左右对此人以后的一系列特性所作出的解释。某人给我们留下“热情”的第一印象,在以后的相处过程中,如果有时他表现得并不十分热情,我们也会把它解释为“他可能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了”,或“为人热情也不见得都在表面上,有的人的热情也很深沉”。某人给我们留下“冷漠”的第一印象,在以后的相处中, 即使他表现出关心和热情,我们也会想“谁知道怎么了,今天心血来潮”, 或“他准是有什么事要有求于我”。第一印象是从短暂的接触中,通过对方的外表,如体态、举止、言谈、仪表等获得的认识,甚至是听别人说的,这种认识是很肤浅的,有时也是不正确的。然而这一印象却鲜明而牢固,影响以后长期的印象。
常言说:“远来的和尚好念经。”之所以好念经,是因为一个人在新的陌生的环境里,最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影响。为了证实首因效应,心理学家进行过这样的实验:实验者向四个组大学生介绍一个叫吉姆的陌生人的生活片断。在对第一组的介绍中,把吉姆描述成一个热情、外向的人;在对第二组的介绍中,把吉姆描述成一个冷漠、内向的人;在对第三组的介绍中,先说吉姆是个外向的人,后说他是个内向的人;对第四组先说吉姆是个内向的人,后说他是个外向的人。然后要求四组大学生分别说出吉姆是个怎样的人:其结果是:第一组有 78.1%的大学生认为吉姆是个热情、外向的人; 第二组有 82%的大学生认为吉姆是个冷漠而内向的人;第三组有 95%的大学生认为吉姆是个热情外向的人;第四组有 97%的大学生认为吉姆是个冷漠而内向的人。此实验有力地证明,人们对最先的印象多深刻啊!
认知中的首因效应是一种自然的心理倾向,但它却不利于我们全面深刻的认识人。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注意防止产生这种偏见。
1773 年,法国雄心勃勃的青年都想进入炮兵学校,因为只要被这所学校
录取,就取得少尉军衔。这一年有 180 名青年应考。大多数应考学生是巴黎有钱有势的富家子弟。主考官是有名的数学家拉普拉斯。
考试开始后,突然门被推开了。只见门口站着一个身材矮小的农民,穿着一双笨重的破皮鞋,手里拿着一根疙疙疸疸充当扁担的木棍。拉普拉斯惊异地问:“朋友,您找谁?是不是搞错了?”来人脸上绯红,喃喃低语:“我是来参加考试的。”听到“乡下佬”来参加考试,考场哗然,哄堂大笑起来。有的人想等着看一场“乡下佬”出洋相的好戏。
最后轮到这位农民了。拉普拉斯并不歧视他,照样耐心地、和蔼地提出问题。出乎众人的预料,这位农民聪明伶俐,对答如流。拉普拉斯又提了一些困难的问题,他也准确地作了回答。拉普拉斯大为高兴,立即拥抱他,并且当场宣布这位青年农民获得第一名,并让全体考生起立,向他祝贺。这时, 大家才知道这位“乡下佬”模样的青年是南锡城一个面包铺老板的儿子,名叫德鲁奥。拉普拉斯从各方面帮助他。德鲁奥没有辜负拉普拉斯的期望。他
在拿破仑军队里服役,在同奥地利、俄罗斯、普鲁士的战争中屡建战功,成为著名的将领。
我们清楚地看到,拉普拉斯把德鲁奥成功地培养成一名杰出的将领,是从摆脱第一印象的消极影响开始的。如果拉普拉斯像考场上的其他人一样, 看到贫寒、委琐的外表,就认定他是一个无知无识的农民,那么他就会拒绝对他进行任何考查,或草草了事,敷衍一下,走走过场把他刷下去就完了。然而,拉普拉斯没有,他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保持冷静的头脑和考官的严谨作风,才使他有可能认识到“乡下佬”模样后面的竟成为屡建战功、出类拔萃的军事将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