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的殖民文学概况
拉丁美洲在 16 世纪被西方入侵之后,处于殖民地时期。西班牙已经完全建立了宗主国的地位,殖民主义的统治也已十分稳固,设立了两个副总督辖区,一是墨西哥总督辖区,一是秘鲁总督辖区。在政治上建立等级森严的身份制度,第一等是宗族国派来的王室贵族;第二等是土生白人;第三等是混血种人;第四等是印第安人和黑人。这是封建的专制政治。在经济上,主要依赖于混血种人、黑人、印第安人的劳动,对他们进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
拉丁美洲文学,这一时期主要是处于殖民文学时期。其特点首先是从记事文学和宗教文学转向宫廷文学,文化完全被白人贵族统治,艺术上的特点是巴罗克风格。其次深受宗主国文学的影响,西班牙、葡萄牙的巴罗克主义和贡戈拉主义曾经成为文学的创作主流。而欧洲的人文主义思潮和启蒙运动的思潮,也波及拉丁美洲文学。其三民族文学也逐步发展起来,拉美的古典主义时期文学就是民族文学的萌芽。18 世纪末的克里奥约主义要求摆脱宗主国的束缚,具有独立的思想,表现殖民地本土题材,即美洲文学。所谓克里奥约就是土生白人。其四各种进步与落后的思想杂陈,对文学创作都产生影响。一方面受神学的影响,有迷信、蒙昧的思想因素;另一方面也有欧洲人文主义的影响,尤其 17 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理性思想产生影响,以怀
疑的思想审视迷信和经院哲学。最后殖民文学的最重要的特点是受宗主国的影响极深,也就是说西班牙文学发展状况直接促进或者抑制殖民文学发展过程。思潮的产生、发展、作家创作的追求,都深深带着宗主国的文学特点。比如巴罗克文学、洛可可文学、新古典主义等,无不受宗主国的影响。
南美的诗歌创作,在 17 世纪时期以贡戈拉主义的诗歌为主。到了 18 世纪,贡戈拉主义仍然占有统治地位,但已经产生了其它思潮的诗歌创作。从发展过程来看,经历了三个阶段:巴罗克——贡戈拉主义,洛可可风格,新古典主义。诗歌内容多是对神的崇拜,男女爱情,贵族的宫廷生活。但是从18 世纪后期新古典主义传入之后,内容发生变化,描绘大自然,追求返朴归真,歌颂自由。
贡戈拉主义的诗歌创作,主要在 17 世纪的诗坛上占领统治地位,内容上表现男女情爱,人对上帝的爱,在风格上追求绮丽文风。其代表性诗人卡洛斯·德·西格恩萨——贡戈拉(1645—1700 年),是墨西哥著名诗人,创作了《印第安的春天》、《帕提亚的胜利》等贡戈拉式的诗作。厄爪多尔诗人哈辛托·埃维亚(1620—?),也是贡戈拉主义诗人,在西班牙出版了《哈辛托·埃维亚诗歌集锦》。
克维多警句主义诗人胡安·德尔巴斯(1652—1679 年?),出生于西班牙,后随父迁居到秘鲁。他创作了讽刺诗、戏剧、散文等。其代表作是《帕纳索斯的牙齿,医生们的争战,医药的威力,无知的功绩。公诸于世者:胡安·卡维埃斯,一个从医生误诊之下奇迹般地逃生的病人。谨向光荣的圣罗克的庇护神致谢;这位圣者是两者一路货色的医生和瘟神的保护神。作者谨将本书献给死神——医生的女皇,他们以人命向她威严的权柄献祭,以叙死人和病人作为健康的贡赋》。
17 世纪最重要的诗人是索尔·胡安娜·德拉·克鲁斯(1651—1695 年), 墨西哥人,父母为土生白人。她的文学创作有诗歌、戏剧、散文等。1689 年, 在西班牙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唯一女诗人的缪斯洪流》,引起了很大反响, 她在西班牙和美洲文学界被认为是新大陆最伟大的天才之一。她还创作了两部情节喜剧《家庭的责任》、《爱情更是迷宫》;还有宗教圣礼剧、独幕笑剧等。诗歌创作是她主要的创作活动。索尔·胡安娜对各种诗歌艺术都很熟悉,有自由诗、抒情诗、十四行诗、采自民间的叙事诗、谣曲等。诗歌代表作是长诗《初梦》(1698 年);全诗 975 行,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求知欲,运用回忆和想象,把数学、生物、物理等进行形象化,又杂糅以神话传说,表现光明必胜黑暗、知识必胜愚味的主旨。
洛可可风格的诗人弗朗西斯科·安东尼奥·贝雷斯·拉特隆·德·格瓦拉(1721—1781 年),是哥伦比亚的宫廷诗人。他以华丽虚饰的词藻描绘宫廷贵族奢侈放荡的生活,极尽宫廷贵族的纵情淫逸生活描述。这也是巴罗克
——贡戈拉与洛可可之间的区别,前者侧重于“孤寂”的表现;后者着力于王宫贵族的生活,表现上流社会的享乐。
新古典主义诗人曼努埃尔·德纳瓦雷特(1768—1809 年),以优美的笔法描绘了墨西哥的风光。古巴诗人曼努埃尔·胡斯托·德鲁巴尔卡瓦(1769
—1805 年),支持古典主义创作原则,艺术风格朴素无华。曼努埃尔·德·塞盖伊拉·依·阿兰戈(1764—1846 年),创作了诗歌、英雄史诗、讽刺诗、田园诗。代表作《菠萝颂》取材于神话故事,叙述了菠萝如何历尽艰险登上奥林匹斯山的故事,描写了热带秀丽景色。
戏剧文学,是拉美殖民文学的重要形式。17 世纪虽然产生过一些宗教戏剧,但并不是真正创作的戏剧。这时土生白人还没有人敢于创作悲喜剧、喜剧,只写了一些幕间插科打诨的短剧。其时西班牙戏剧作家维迦、卡尔德隆等人作品已经传入拉美,整个 17 世纪西班牙都处于戏剧文学繁荣时期,但拉美殖民地只是移植西班牙的戏剧作品,没有胆量自己创作。在卡尔德隆死后,从 1681 年开始,西班牙戏剧文学衰落,这时拉美的文学才开始。18 世纪,戏剧亦如诗歌,从巴罗克转向洛可可,后来又出现新古典主义。美洲土生白人创作的平民风俗戏剧则更为人注意。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仍然占主导地位,欧洲的唯理性主义与科学已进入拉美,但作家们不大敢接受,表现出思想上的动摇。18 世纪后期,拉美各大城市建起了很多豪华的宫廷剧院。外国作家除了卡尔德隆仍然受欢迎之外,法国的莫里哀、博马舍,意大利的哥尔多尼、梅塔斯塔齐奥等,也受欢迎。
佩德罗·德贝拉尔塔·巴尔努埃沃(1663—1743 年),秘鲁作家,知识渊博,对法国的百科全书派的思想深表赞赏,但又同时以经院哲学进行研究和创作。因此他的戏剧作品具有神秘而灰蒙蒙的格调,情人没有热情,坏人不坏,好人不好。作品有《爱情与权力的胜利》、《感情战胜殷勤》。弗朗西斯科·卡斯提约·寻德拉卡·依塔马约(1716—1770 年),秘鲁作家,一生写过多种风格的喜剧、悲剧、圣礼短剧、开场剧等。在政治思想上完全站在宗主国一边。《秘鲁的征服》是一部喜剧,作品歪曲历史事实,表现印第安人甘愿接受西班牙的善意统治。他还创作过历史剧《基督耶稣受难记》。埃乌塞比奥·维拉(1688—1737 年),出生于西班牙,定居于墨西哥。他曾创作过三部喜剧。《如果爱情胜过艺术,二者皆无分寸》写的是主人公德雷马克在海岛上的历险记。《西班牙因为一个女人而沦亡》写了西班牙国王因为贪恋女色,被摩尔人打败,战死沙场,从此西班牙沦落于阿拉伯人的手下。
《西印度群岛上的使徒和一位酋长的殉难》写的是传教士在使徒圣地亚哥的保护下进行圣战,圣地亚哥骑马与驾着毒龙的魔鬼搏斗。他的作品运用了释放焰火等舞台技巧。何塞·奥古斯丁·德卡斯特罗(1730—1814 年),墨西哥作家,写过宗教短剧、开场剧等。《修理工》写了一个工匠的贵族梦。开场剧《乡巴佬》以土著方言叙述了乡土风情。作品在语言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成为 19 世纪的风俗主义文学的源头。圣地亚哥·德华塔(?—1755 年), 古巴作家。其作品《花匠王子与假克罗里达诺》是 18 世纪上半叶拉美有代表性的喜剧,也是一出巴罗克——洛可可式的才子佳人戏剧作品。作品一味
以舞台布置、道具、演员服饰的华美取胜,以致于使人忘却作品内容和情节的发展本身。《女庄园主的爱情》是一部诗歌独幕笑剧,作者不详,演出于1780 年至 1795 年。下层平民的生活方式、方言土语都被写入了作品,这是殖民地文学开始走向本土特色的前奏。被学者认为是高乔文学的开端。
散文创作方面,没有纯文学性质的作品,其原因是西班牙王室禁止发行文学性的散文和小说作品。每当出版小说时需要通过种种检查,一般说来小说极难通过检查。教会则下令烧毁各种世俗小说。事实上塞万提斯逝世之后,西班牙的小说创作随即就衰落了。尤其是从 17 世纪中期开始,真正的
小说创作活动几乎完全停止,就连骑士小说、田园小说在 17 世纪也屈指可数。宗主国的小说创作现状直接关系到拉美的小说创作,只能是更为荒芜, 拉美可数的几家出版所都没有出版过小说。但是这一时期产生了一些记事文学,其作家大多是西班牙第一批征服者的儿孙辈的人。到了 18 世纪,西班牙仍然歧视小说,《堂·吉诃德》被称为滑稽英雄散文诗,而不是小说。因此拉美大陆仍然没有小说创作。记事文学依然作为散文的主流占据文坛。
弗朗西斯科·努涅斯·德比内达·依巴斯古念(1607—1682 年),是智利的征服者阿尔瓦罗的儿子。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了《幸福的囚禁生活与漫长的智利战争中的个人原因》。作品的主要内容是写比内达在一次战斗中受伤,阿劳乌加人的酋长把他保护起来,免得受到别人的暗算。酋长还劝其他部落的酋长不要杀死比内达。最后比内达完全养好了伤,安全地回到了父亲身边。作品抨击了西班牙征服者的野蛮行为,赞扬了阿劳乌加人的善良真诚。作者以鲜明的善恶观念描述了各种人物。由于比内达读过大量的骑士小说、田园小说、流浪汉小说,因此这部记事散文作品具备一定的小说技巧。情节曲折跌宕,语言流畅生动,被誉为西班牙美洲记事文学的优秀作品。由于作品中有很多内容是批判西班牙殖民者,因此这一作品直到 19 世纪才得以公诸于世。
圣·多明哥·德奈依拉(1684—1757 年)是阿根廷记事作家。他和古巴的主教佩德罗·奥古斯丁·莫雷依·德圣达·克鲁斯(1694—1760 年)共同写出了《古巴岛及古巴发展史》,这一书在当时极为著名。何塞·德奥维多·依巴扭斯(1671—1738 年)以优美的文笔写出了《委内瑞拉省的征服及人口史》,叙述了“发现”委内瑞拉到 16 世纪的历史状况。何塞·马丁·菲力斯·德阿拉特·依阿戈斯塔(1701—1765 年)的《新大陆的钥匙》,抒发了对古巴的热爱情感。
弗朗西斯科·哈维尔·埃乌海纽·德圣达·克鲁斯·依爱斯拜赫(1747
—1795 年)是印欧混血后裔,拉美启蒙主义思想的传播者。他曾在基多大学读书,深受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百科全书派的影响,在哲学上主张感觉论, 政治上要求美洲的独立。其作品《新卢奇安,或曰聪明才智的唤醒者》,由九次对话构成,论述了诗歌、修辞学、哲学、神学等,是拉美殖民时期重要的理论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