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乃依、拉辛与莫里哀

  1. 高乃依

彼埃尔·高乃依(1606~1684 年),古典主义戏剧的创建人,出生于卢昂,父亲是一位律师。高乃依中学毕业之后,曾经研究过法律,而且得到过律师的职位。但他的律师工作没有什么成就。他所感兴趣的是戏剧,他家乡卢昂是当时法国戏剧活动的重要城市。巴黎的著名剧团经常在卢昂演出。高乃依深受环境影响,开始创作戏剧作品。他的第一部作品是喜剧《梅里特》

(1629 年),取材高乃依自己的亲身经历,但不够成功。此外他还写过一些悲剧,但同《梅里特》一样,都是赶时髦的作品。这些作品与当时其他戏剧作品相比,简单集中,没有杂乱无章的缺点,因而还算是出色的作品。黎塞留注意到高乃依的创作,吸收到他的写作班子里。从此高乃依以古典主义方法进行创作。1636 年,《熙德》的演出震动巴黎,作家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经过几年沉默之后,又写出了他另外三部著名悲剧。1652 年,《倍大黎特》彻底失败,从此作家的创作走向衰落。尽管还出了一些作品,但越来越远离现实,成就大不如前。1674 年,高乃依终于放下了笔,直到去世之前

的 10 年里没有创作作品。

在悲剧美学思想方面,高乃依首先认为悲剧是用怜悯和恐惧或者用二者中的一种来净化情欲,认为怜悯和恐惧并不必相随而生,有时可能是分开的:“令我们怜悯的那些人之所以不幸,并不一定是由于他们自己的过错。既然他们无罪,那么我们的怜悯便不会引起任何恐惧;如果我们在这种情况下有时也会感到可以促使我们净化情欲的那种恐惧,那么这种恐惧之情通常是由于其他人物的行为引起的,而不是由于仅仅使我们怜悯的那个人物的行为引起的。”其次,他认为悲剧与喜剧的区别不是人物的身份高低,而是在于人物行为本身的崇高或卑下。其三,他认为三一律并不是绝对的,地点不一定就是一个,也可能是一个城市的几个地点;时间根据题材内容可以延长到 30 个小时;行为的一致“对悲剧来说,则是危局的一致,它并不以主人公战胜了或在与危局斗争中死亡为转移⋯⋯”一个危局的解决,并不标志悲剧的结束,一个危局的解决本身可能就是另一危局的开始。

高乃依一生创作 30 多部作品,其中有悲剧、喜剧、悲喜剧、英雄剧、芭蕾剧等。最有成就的还是悲剧,《熙德》、《贺拉斯》、《西拿》、《波里厄克特》被誉为高乃依四大悲剧。他的悲剧多是以理性与情欲之间的冲突为基础;主人公都是国王或英雄人物,因为他们更为自由、独立地表现自己的情感;悲剧题材不是取自古希腊罗马的神话,而是取自历史。《贺拉斯》

(1640 年)写罗马的贺拉斯三兄弟与邻国阿勒伯居里亚斯三兄弟,各自为自己国家进行战争的故事。贺拉斯兄弟和居里亚斯兄弟是亲属,这样就把国家责任与亲人感情之间的冲突一下子置于悲剧冲突的核心。最后只有小贺拉斯活下来,当他胜利归来时,他的妹妹大骂哥哥和罗马,因为居里亚斯兄弟之一是她的未婚夫。贺拉斯一怒之下杀死妹妹,国王赦免贺拉斯无罪。最后理性战胜了感情,证明了理性、意志的无比力量,歌颂了爱国的责任和义务。

《西拿》(1640 年)也是取材于古代罗马历史的故事。西拿是罗马名将庞贝的后裔,虽然与奥古斯都有宿仇,但是因为奥古斯都皇帝对他以恩相待,他没有复仇欲望。然而西拿的情人爱米丽与奥古斯都有杀父之仇,要西拿为自己报仇。西拿决定替爱米丽杀死奥古斯都。奥古斯都得知了西拿的计划,不但没有杀他,反而给他加官。作品主要塑造英明宽仁的奥古斯都皇帝形象, 宣扬了专制制度的合理性。这是一部政治悲剧,由精彩的政治辩论组成,明确表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虽然也写进了西拿、爱米丽等人之间的爱情,但较为平淡。《波里厄克特》(1643 年)是一部基督教悲剧。波里厄克特是罗马统治下的亚美尼亚的显贵,他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礼。他妻子波利娜的过去情人塞韦尔已经成为罗马皇帝的大臣,奉命前来镇压基督教教徒。波里厄克特大闹祭祀场所,被关进监狱。波里厄克特最后殉教而死。他的死启迪了波利娜,也改信基督教。作品主要美化维护了天主教,思想比较消极。作家歌颂了波里厄克特的坚强意志和自我牺牲精神。作品还表现了对异教宽容的思想。

高乃依代表作《熙德》(1636 年)是古典主义的第一部戏剧。作品取材于西班牙剧作家卡斯特罗的剧本《熙德的青年时代》。男主人公唐罗狄克是老功臣唐杰葛的儿子,他与唐高斯迈的女儿施曼娜相爱,两家父亲也彼此融洽,他们的婚事成功在即。可是这时偏偏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两位父亲为了争当太子的老师发生矛盾,唐杰葛被唐高迈斯打了一个耳光。于是唐罗狄克为父亲复仇,在决斗中杀死了唐高迈斯。两位年轻人的爱情遭到严重挫折。唐罗狄克率领军队打退了摩尔人的进攻,被誉为熙德。可是施曼娜仍然要求处死唐罗狄克,国王出面调解二人的矛盾,施曼娜服从国家的利益,与唐罗狄克终成良缘。

我不管什么愿望,都马上要追悔。”爱与恨彼此撞击,难解难分,如果唐罗狄克死了,她觉得自己也活不了;为此如果放弃了为父亲报仇的意志,那么就蒙受巨大的耻辱。这种残酷的冲突对她来说,比唐罗狄克更为深刻。因而她时时刻刻都处于彷徨的焦虑、恐惧之中。她在这冲突之中挣扎。然而这种不可解决的冲突最终却完美地解决了,荣誉与爱情之间的冲

突,让位于更高的利益,即国家与君王的要求。最后胜利的是国家与君王的意义。这种团圆的结局歌颂了英明的君王,也强调了国家利益为第一的理性力量。在这里得到的是古典主义的思想,建立了一个时代的世界观。但是丧失了焦虑、死亡等冲突的显现形式,也丧失了悲剧的形而上学思维,人们没有必要再通过焦虑、毁灭等体验,思考人的生命本身的意义。这部悲喜剧里已经告诉人们:服从国家与君王利益的理性力量,必然会解决冲突,因而也就没有进行形学上学思考的必要了。悲喜剧宣扬的不是形而上学的意义,而是时代的世界观。《熙德》正是一部表现古典主义时代世界观的标准戏剧作品。

此外还有一种较为普遍流行的看法,认为这部作品是悲剧,甚至是古典主义的第一部悲剧,包括高乃依本人都认为这是一部悲剧。这种意见也具有一定道理,其根据主要在于悲剧与喜剧是文学的体裁,因此从体裁意义上进行区别。古典主义严格区别悲剧与喜剧,决不承认悲剧与喜剧之间的体裁悲喜剧。《熙德》具有崇高、恐惧、怜悯等体验,在古典主义者的眼里喜剧是不可能具有上述体验,因而尽管冲突得以解决,但是它只能是一部悲剧。但是第三种戏剧悲喜剧也是可能产生怜悯、恐惧、焦虑等体验的。另外《熙德》还符合古典主义悲剧的体裁要求:题材取自古代历史,重新处理了原有的情节,而不是取材现实生活,创造故事;主人公是英雄人物,而不是小人物; 语言是有韵诗体,而不是散文。从这些特点来看,在当时更多的是被认为是悲剧。但是从悲剧的美学来看它是一部悲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