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国清代初、中期文学1.清代初、中期文学概述

明末社会矛盾尖锐,经济极为衰败。李自成率军起义,1644 年攻入北京, 明王朝寿终正寝。女真族早已在东北建立清政府,定名为满洲。其时,清兵以明降将吴三桂为先锋,乘机入关镇压了李自成起义。此后,清政府就开始了统一全国的战争,全国各地反清复明的斗争风起云涌。直到康熙年间,清朝才最后统一了全国。统一全国以后,首先采取了恢复农村经济的措施,使得由于战乱和明末残酷剥削受到破坏的农村经济恢复发展,这样才稳定了社会,也调和了社会矛盾。由此,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渐繁荣起来,对外采取封闭的政策,暂时抑制了外国殖民势力的侵入。到了乾隆时期,经济已经发展到鼎盛阶段,不仅农业有了相对的发展,城市工商业也有了较大发展, 陶瓷、印刷、制盐、矿冶等工业已有了相当规模。其次,清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政治,表面上满汉平分中央政权的权力,但实际上皆由满族贵族把持, 以此推行高压的政治统治。其三,清政府建立科举制度,试以八股文。康熙17 年(1678 年),开博学宏词科,罗致人才,授以官职。与此同时,又采取压制文人的政策,禁止文人结社,大兴文字狱,以抑制文人思想。

诗文方面,主要表现了反清的民族思想,也有很多诗文描绘了动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文人志士不应考,不就官,采取与清政府不合作的态度。中期诗文多背离社会,流派繁多,作品丰富,但主要是模仿前人的诗文创作, 成就不高。这一时期在诗文理论方面,成果甚丰,这是这一时期的一个特点。

顾炎武(1613—1682 年),字宁人,也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原名为绛。清军破南京,于是立志恢复明王朝,故更名炎武。他多次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奔走南北,仍然从事反清斗争。他学识渊博,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地理、经史百家、音韵训诂,无不探渊究委。其著作有《亭林诗文集》、《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等。其诗甚丰,多写国家兴亡大事,充满爱国情感与民族思想,表达恢复明王朝的意愿,风格凄凉沉郁,悲壮激昂。其文不事藻饰,质朴自然,虽然用典,但多贴切。《精卫》一诗自喻精卫,表述自己恢复明朝的决心:“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期。”又如《又酬傅处士次韵》:“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他的诗文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历史内容丰富,较近杜甫。黄宗羲(1610—1695 年),字太冲,号犁洲,浙江余姚人,我国 17 世纪著名思想家、历史学家。明亡之后,曾纠结同志抗清,晚年隐居讲学, 清廷数聘不就,著有《南雷文定》、《明夷待访录》、《宋元学案》、《明儒学案》等。其诗文直抒胸臆,不尚雕琢,多写故国之悲、怀旧之感。《原君》一文抨击封建专制,《原臣》指出臣之出仕乃为天下万民。王夫之(1619

—1692 年),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王

夫之亦曾举兵抗清,后来战败,决计引遁,辗转湘西,最后归于衡阳石船山, 故称船山先生。有后人编《船山遗书》358 卷。其诗文以表现爱国思想,感怀往事,追忆抗清生涯,表达救亡意志。《小楼雨枕》、《读指南录》等很多诗中抒发这一情怀。

清初的遗民诗也有相当的影响。遗民诗的作者多为南方人,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强烈的爱国民族感情。其作者多是明末爱国遗民,如杜濬、钱澄之、归庄、申涵光、吴嘉纪、屈大均等。钱澄之(1612—1693 年),字饮光,安徽桐城人,诗近陶渊明,冲淡闲远,亦有反映现实之作,如乐府诗《田园杂诗》等。吴嘉纪(1618—1684 年),字宾贤,号野人,东台人,著有《陋轩诗》,诗作真朴沉郁,自成一家。其乐府诗写人民之苦,较有现实主义精神。屈大均(1629—1696 年),字翁山,广东番禺人,著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广东新语》等。他一生遍历南北,目睹动乱之苦,每每慨叹, 故其诗中有民生之疾苦,其风格慷慨顿挫,运思深远。长于近体,尤工五律。写景描色,无不言志,“烟雨催春春欲归,荒城最少是芳菲。生憎浦口多鸿雁,食尽芦花未北飞。”(《春望》);《民谣》一诗反映现实:“白金乃人肉,黄金乃人膏。使君非豺狼,为政何惺臊。”

明末清初文人的爱国思想在散文创作中也有表现,王猷定、魏禧、侯方域等亦写爱国之情、亡国之痛,情多悲凉,文字激扬。

江左三家中的钱谦益(1582—1664 年),字受之,号牧斋,江苏常熟人, 清初著名诗人,主盟文坛数十年。他主张写诗要“有本”,“有本”就是有感而言,其诗作多是实践他的理论的作品。吴伟业(1609—1671 年),字骏公,晚号梅村,江南太仓人。《临江参军》、《琵琶行》、《松山哀》、《圆圆曲》等为代表作。《圆圆曲》写吴三桂为夺回爱妾不惜投清,合击李自成的事件。诗中对兴亡大事有一定积极意义和思想。

清初最有名的诗人是王士祯(1634—1711 年),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人。他在理论上主张神韵说,认为写诗最高境界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一理论大抵出于严羽妙悟说。他的七言绝句最能体现神韵说的主旨,语言含蓄,境界清远。《真州绝句》中写:“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好似日斜风定后,满江红树卖鲈鱼。”但是他的诗多是一些缺少社会内容之作。查慎行(1651—1728 年),字厦重,号初白, 浙江海宁人。其诗多行旅见闻之作,善描述亦通俗。

清代词人辈出,成就超出元明。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浙江秀水人。他是浙派词的代表人物,他以姜夔、张炎为宗,多在字句声律上下功夫,有《长亭怨·雁》、《卖花声·雨花台》等作品。陈维崧(1625—1682 年),字其年,号迦陵,江南宜兴人。他的词作师法苏轼、辛弃疾,以壮语著称,多为感怀家国兴亡,亦反映社会疾苦,是清初词的代表作家。著有《迦陵词》等作品集及《南乡子·江南杂咏》、《贺新郎·纤夫词》、《满江红·汴京怀古》等名作。纳兰性德(1655—1685 年),原名成德,字容若,满州正

黄旗人。其词近李煜,内容多离情别绪,个人闲愁哀怨,清淡雅素,不尚雕饰。词集有《纳兰词》。

清中期的沈德潜(1673—1769 年),字确士,号归愚,江南长州人。他是一个台阁体诗人,成就不高。他在理论上主张格调说,格是指表现思想模式,调是指诗语音调,因此格调构成诗的形式之音律。他认为“温柔敦厚”、“怨而不怒”,是“诗教之本原”,诗要为封建政治服务。郑燮(1693—1765 年),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他诗文书画,无不精通,著有《板桥集》。他反对形式主义的诗论,其诗接近社会现实;其文独树一帜,直抒胸臆,并不以模仿古人为快。袁枚(1716—1797 年),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人。他的诗论《随园诗话》在文论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主张“性灵说”, 性即近于实感,灵即近于想象,把真实的感受活泼地表现出来,是性灵说的主旨。这也就是要求诗人写个人实际遭际、灵感,从而冲破传统的种种束缚。他说:“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砌。”赵翼(1727—1824 年), 字去崧,号瓯北,江苏常州人。他以诗论著名,著有《瓯北诗话》。他强调创新精神,“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翁方刚(1733—1818 年),字正三,号覃溪,大兴人。诗主肌理说,肌理即肌肉的纹理,理是义理和文理,主要是指以儒家经籍为基础的学问,因此他主张的实际上是一种学问诗。

桐城派是清中期的散文流派,作家有方苞、刘大櫆、姚鼐等。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桐城派。该派的主要理论由方苞提出,主张义法,义法是方苞论文的唯一标准。义为中心思想,指封建伦理观念;法为表现思想观念的形式技巧。语言上要求雅洁。桐城的古文在选材、语言上只求传示主旨, 因而简洁明快,生动不足。但也有好作品,如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逸公轶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阳湖派是桐城派的支流,其代表人物是阳湖人恽敬、张惠言等,基本风格与桐城派一致。

清中期呈现骈文的中兴,出现陈维崧、袁枚等,形成与桐城派对立的派别。骈文作家汪中(1744—1794 年),字容甫,江苏江都人。其骈文表达真实感情,悲愤沉郁,打破骈文的形式主义的束缚,文字凄切哀婉。主要作品有《哀盐船文》、《汉上琴台铭》等。

戏曲文学从创作实践到理论研究都达到很高水平,成为清中期的主要文学形式。戏曲文学以洪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为代表。苏州地区有以李玉为中心的一群作家,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精神,写重大历史事件或当前政治斗争。朱素臣有《十五贯》、毕万后有《三报恩》、叶雉斐有《英雄概》、《琥珀匙》等。李玉与他们合作集体创作出了《清忠谱》。李玉(1591

—1671 年),字玄玉,别号苏门啸侣,江苏吴县人,现存有戏曲作品 17 种, 以“一笠庵四种曲”、《千钟禄》、《清忠谱》等为代表作。《清忠谱》主要写了周顺昌为代表的东林党人,颜佩伟为代表的苏州人民,与魏忠贤的阉党进行斗争的故事。作品塑造了周顺昌清廉正直、刚直不阿的英雄形象,他

敢于斗争,不畏权奸。魏忠贤的生祠落成的时候,他大骂阉党“鸱鸮满巢”。他的这一刚正品性,必然使他在阉党横行的时代遭到毁灭的不幸。然而即使是死亡也不能让他低头,表现出高贵品质。他走向死亡的冲突基础仍然是落在对皇帝的忠义思想,这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共同模式:一方面具有忠义不渝的品质,另一方面又是对皇帝的愚忠,不顾现实,把一切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一种思想的正反两面的自我冲突,构成了周顺昌等人死亡的根本原因。因为这种幻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没有解决的可能性,尽管作品最后出现明君贤臣,但这不过是为了证明寄希望于明君心态的可靠性,也是忠君思想的又一表现方式。《清忠谱》是中国戏剧史上第一部“事俱按实”的历史剧,作品内容皆有事实根据,甚至细节都有事实基础,如周顺昌写的匾额“小云栖” 至今尚在。因此它的艺术上的独特性颇具价值。

这时还有另一派戏曲作家,作品大多借历史故事表现个人的不遇心绪或怀念故国。尤侗(1618—1704 年),字展成,号梅庵,江苏长洲人,著有传奇《钧天乐》,五种杂剧《读离骚》、《吊琵琶》、《桃花园》、《黑白卫》、

《清平调》等。《钧天乐》上本写了颇有才华的沈子虚,应举不第,心绪愁闷,虽然忠直,反被乱打。下本写沈子虚在天界应试,得中状元,于是夫荣妻贵,由此表现作者的梦想与坎坷。吴伟业著有《秣菱春》传奇,《通天台》、

《临春阁》等杂剧。其作品大抵表现个人怀旧之情,或士大夫的痛苦惆怅。戏曲理论家李渔(1611—1679 年?),字笠翁,自号湖上笠翁,江苏如

皋人。他的《闲情偶寄》是文论史上极为重要的著作。本书分两部分:词曲和演习,前一部分论述戏曲文学,后一部分论述表演理论。李渔总结了前人的创作实践和舞台经验,有很多精辟的论述。首先在戏曲文学的思想方面, 要表现“物理”、“人情”,也就是“君臣父子”的“忠孝节义”,这是他的戏曲创作论的思想基础。其次在结构方面,提出“重主脑”,“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从主脑本意又提出要有主脑事件、主脑人物,要“减头绪”、“密针线”。其三在戏曲文学语言方面,他提出要浅显易懂,“戏文做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同看,⋯⋯故贵浅而不贵深。”人物语言要性格化,符合人物身份。“说一人肖一人, 勿使雷同。”反对过多用典运事。

清中期戏曲文学走向衰落,此时的作品远离社会,偏重词曲欣赏,失去清初戏曲文学所具有的艺术价值。《雷峰塔传奇》是民间艺人陈加言父女根据民间流传已久的白蛇与雷峰塔的传说改编的,作品塑造了白娘子敢爱敢斗的光辉形象。这个作品在中国几百年来常演不衰,深受中国观众欢迎。蒋士铨、杨观潮等人也有戏曲作品。

在小说方面,清代文学取得了最辉煌的成就。蒲松龄的志怪小说《聊斋志异》、吴敬梓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在艺术上达到很高水平。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这一时期产生了很多历史小说,继承

《水浒传》、《三国演义》的传统。《水浒后传》的作者陈忱(生卒不详),

字遐心,一字敬夫,号雁宕山樵,浙江吴兴人。《水浒后传》40 回写的是 32 条未死的梁山好汉重举义旗,抗击外来侵略者,后到他国建立基业。《后传》中李俊成为义举领袖,铁叫子乐和成为军师。大多人物沿袭了他们在《水浒传》中的性格,有一些得到发展。此书反映了英雄反抗官府的英勇斗争,同时还通过关胜、呼延灼等人物表现了爱国主义的思想。《说岳全传》是由钱采、金丰创作,作品塑造了抗敌英雄岳飞的形象,在他身上体现的是精忠报国的思想。精忠报国一方面表现为爱国的思想,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对皇帝的愚忠的思想。这是一个思想两个方面,古典小说中多有表现。封建社会里对皇帝的尽忠与爱国往往结合在一起,爱国思想往往通过忠于皇帝的思想表现出来。而岳飞的悲剧结局正是建立在精忠报国的对立的两个方面。此外牛皋的形象也很成功,在他身上可以看到李逵的影子。他勇猛率直,对皇帝也没有岳飞那样的愚忠。《说岳全传》具有很大的影响,从人物形象到情节故事都深入人心,也经常被改编为其他文艺形式。褚人获的《隋唐演义》和无名氏的《说唐演义全传》,都是以隋唐历史演变为基础而创作的作品。前者歪曲地处理了历史,但是后者较深刻地揭示了社会演变的根源,较为成功地塑造了单雄信、秦琼、罗成、程咬金、尉迟恭等英雄形象,从而表明从历史演义到英雄传奇的演变。

清初中期,除历史小说以外,还有探讨社会问题的小说,小说中表现婚姻爱情、伦理道德。《醒世姻缘传》是清初反映婚姻问题的小说。作者署名为西周生,疑为蒲松龄。这是白话家庭小说,全书 100 回,长达 100 万字。小说写的是两世姻缘,前面写前世姻缘,后面写今世姻缘。两世姻缘中贯穿的是怨仇相报。实际上怨仇相报是封建社会一夫多妻制的罪恶所致,也反映了封建伦理关系正在解体,揭示了使封建关系解体的主要原因是金钱至上的观念,同时也表现了社会政治的丑恶。以婚姻爱情为题材的小说中,有大量的才子佳人小说。这类小说多是写社会上层男女的恋爱故事,本来相爱的男女,因中间小人的挑拨,遭遇磨难,最终却获得幸福的故事。这类小说大多没有太高的艺术价值,但也是中国叙事文学的典型模式。作品有《玉娇梨》、

《长乐生》等。

《镜花缘》是清中期比较重要的小说,作者李汝珍(1763?— 1830 年?),直隶大兴人。主人公唐敖因科举落第十分痛苦,于是与妻弟出海远游,历经海外异国,后入蓬莱仙境,不思回返。作品宣扬了提高妇女地位的思想。之所以出现这种思想是因为大开洋禁,海外异国咸来互市,资本主义因素得到发展,个性解放的思想始行于社会。小说在思想上有一定意义,但是艺术价值不高。

在《聊斋志异》之后曾经出现了大批的效仿之作,但多价值不高。后来产生了影响很大的《阅微草堂笔记》。作者纪昀(1724—1805 年),字晓岚, 直隶献县人。他曾主持纂修《四库全书》,是乾、嘉时期著名学者。他的《阅微草堂笔记》虽然也是志怪小说,但与《聊斋志异》对立,反对用传奇体志

怪,而是模仿汉晋笔记小说,叙事简明,多有议论,文学性较差。思想着重“风教维护宣扬封建意识,缺少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