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文学

德国仍然处于分裂的状态;这时德国人民的最重要的任务是推翻封建专

制与宗教特权,统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都很落后,因此德国的启蒙运动只能在文学艺术、哲学思想范围内进行。

诗歌创作方面,罗珂珂风格的创作迎合宫廷,曾经十分流行,但没有创作出较有价值的作品。弗里德里希·高特里卜·克罗卜史托克(1724~1803 年)是具有进步思想的诗人。他模仿弥尔顿的《失乐园》创作了长诗《救世主》。然而他最具艺术魅力的文学创作是抒情诗,歌颂自然、爱情和祖国, 具有反封建的爱国精神。

40 年代以前在戏剧方面,启蒙文学力行语言的规范化,同时以法国古典主义为标准改革德国戏剧。代表人物是约翰·克里斯托弗·高特舍特(1700~ 1766 年)。他领导了德国戏剧改革运动,还留下了一些文艺理论著作。他的

《为德国人写的批判诗学试论》主要是根据布瓦洛的《诗的艺术》写作的; 主要理论也是布瓦洛的观点。

真正在戏剧的理论与创作方面,发展民族文学的奠基人是高特荷德·埃夫拉姆·莱辛(1729~1781 年)他生于贫穷的牧师家庭,曾在莱比锡大学学习。他写过寓言、哲学、神学著作,然而他主要的贡献是美学理论与戏剧创作。《拉奥孔,论画和诗的界线》是一部美学著作,分析了画和诗的界线: 一是两者媒介不同,画用线条、颜色,诗用语言;画宜写物体,诗宜写动作; 画用眼睛,诗用耳朵。《汉堡剧评》是一部戏剧理论著作。莱辛提出应当有一种市民戏剧;所谓市民戏剧是正剧,要“在喜剧里也哭一哭”,在悲剧里“找出一些中产阶级的主角”。他还认为悲剧应当唤起人对同类的同情, 怜悯和恐惧是对共同命运的感情。由此莱辛强调戏剧的道德内容和影响。他重视戏剧的理性与真实性问题。《萨拉·萨姆逊小姐》被认为是德国市民悲剧的开始。《明娜·封·巴尔赫姆》是一部喜剧,塑造了理想人物台尔海姆, 体现启蒙思想。《爱米丽亚·迦绿蒂》是一部市民悲剧,奥多雅多的女儿爱米丽亚即将结婚的时候,被亲王赫托勒看上。赫托勒想强占爱米丽亚,奥多雅多为了保持女儿的贞洁,亲手杀死了女儿。悲剧写的是意大利的故事,但反映的是德国封建专制社会,具有强烈的反封建、反暴政的思想。这部悲剧是莱辛悲剧理论的实践,悲剧主人公是因为某些过失而死亡。爱米丽亚身上的弱点不是害怕暴力,而是诱惑。悲剧不仅在题材上打破欧洲悲剧的传统, 而且在语言上也破除了悲剧必须以诗体写的规范,用单纯自然的语言描写了人物形象。《智者纳旦》以主张宗教之间的容忍为主题,表明作者反对宗教偏见的思想。作品写了信仰犹太教的莱霞与基督教的骑士之间的爱情,他们最后发现是兄妹。在反对宗教仇视恶习中,还宣扬了启蒙主义平等、博爱的思想。莱辛是德国启蒙主义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之一,同时他还是德国近代文学的奠基人。

狂飚突进运动是 70 年代产生的启蒙思潮。狂飚突进运动反封建、反宗教,歌颂自由与个性解放,但有狂热的个人主义倾向;崇尚感情,激情昂扬, 想象奇特;赞美理想化的自然秩序,描写他们心中的劳动人民;强调民族文

学的发展,多从本民族历史中选取题材。作者主要是青年人。狂飚突进运动得名于克令格尔的同名剧本。歌德、席勒、瓦格纳等人参加了这场运动。约翰·高特夫利特·赫尔德尔(1744~1803 年)是狂飚突进运动纲领的制定者, 对德国的文艺理论与民间文学的研究方面具有较大的贡献。

18 世纪 80 年代以后,德国文学进入魏玛古典主义时期,其实这只是形式上的古典主义,从思想精神来看是启蒙主义的继续发展,以人道主义为创作基础。歌德与席勒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