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

让——雅克·卢梭(1712~1778 年)是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于瑞士,但祖先是法国人。他父亲是小钟表匠,因为母亲早逝,父亲

对他管束不严。很小的时候起,父亲便和他一起读小说,常常通宵达旦。那些古代历史人物对他的自由思想的形成产生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形成了不甘受奴役的个性。12 岁时,卢梭便离开日内瓦,到法国萨伏亚一带开始了流浪生活。在流浪之中,他在店铺里当过学徒。因为生活无着,曾被关进都兰的宗教收容所。由于天主教的哄骗、逼迫,他改信天主教,但对天主教一直没有好感。他还当过贵族的随从,但又放弃了。他也进过宗教学校,但不能忍受没有自由的生活,因此离开了学校。流浪的生活,使他接触到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也认清了统治者无情残忍的面目。他在流浪生活中,认识了华伦夫人。从 1732 年起,他在尚贝里的华伦夫人家里生活了几年。在华伦夫人的家里,他学习了音乐、数学、天文学、历史、地理等,还较为系统地学习了唯物主义哲学。1741 年,他携带着自己发明的音乐简谱法来到巴黎, 把简谱法呈给了法兰西学院,但是学院保守的学究们否定了卢梭的发明。他曾就任驻意大利使馆的秘书,不久又因与上司冲突回到巴黎。这时他认识了狄德罗等启蒙思想家,为《百科全书》编写音乐稿件。与狄德罗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749 年,卢梭参加了题为“科学艺术的复兴对改良风俗是否有益” 的征文,他的论文《论科学与艺术》中选,由此一举成名。1755 年,又举办“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的征文,卢梭再次参加,但没有中选。参加征文的论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成为千古名作。两篇论文在当时轰动一时。1756 年,他隐居于爱弥达日和蒙莫朗西,这时与狄德罗、伏尔泰等人发生冲突,关系破裂。不过他写了创作活动中的主要作品。1762 年出版《爱米尔》后,作品被下令焚烧,同时还被通辑逮捕,于是卢梭逃往国外,直到1770 年才返回巴黎。晚年生活孤独贫困。

理论著作是卢梭著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著作强烈抨击了整个封建的意识,在理论上提出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方案,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理论准备。《论科学与艺术》否定了科学与艺术,认为古代神话与雅典文学都是道德堕落的产物,私有制产生之后的文明不会给人带来幸福,所谓文化只是为贵族服务,掩盖了社会罪恶,束缚思想。《给达朗贝论戏剧的信》重申了《论科学与艺术》的观念,认为戏剧迎合观众兴趣,刺激感情,对社会只有弊端, 没有利益可言。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宣扬人生来都是平等的,私有观念与制度的产生,才把人分成了等级,不平等的社会由此形成,也产生了战争、压迫、奴役、贫困。而专制暴政是不平等的一种形式,推翻和杀死暴君是人民的合法行动。他抨击私有制,但并不要求消灭私有制,而是主张建立限制财产过于集中的法律。这篇文章里还提出了著名的“回到自然”的口号。《民约论》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想,认为国家是政府和人民自由地订立的社会契约产物,因而必须接受社会契约的制约,否则人民可以否定政府;如果公民没有服从契约,那么国家有权使其服从。由于社会契约人人平等,虽然每个人丧失了“天然的自由”,但是拥有了“约定的自由”。卢

梭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政权归民的思想写进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人权宣言》和美国的《独立宣言》之中。

《新爱洛绮丝》(1761 年)是卢梭的书信体小说,其全名为《尤丽,或新爱洛绮丝——阿尔卑斯山麓下一个小城市中两个居民所写的情书》。小说标题借用 12 世纪爱洛绮丝的爱情故事,实际上写的是 18 世纪法国青年尤丽与圣·普乐的爱情悲剧。贵族小姐尤丽与平民出身的家庭教师圣·普乐彼此相爱。但是尤丽的父亲是一个具有顽固封建等级观念的贵族,他坚决反对他们的爱情,不肯把尤丽嫁给并非贵族的圣·普乐,而把女儿嫁给了贵族德·伏勒玛。圣·普乐带着痛苦离开了尤丽家。尤丽结婚后,向丈夫坦白了自己的恋爱史,丈夫表示完全信任他们。因而圣·普乐回到他们家里。圣·普乐与尤丽每日相见,极力压制感情,心中更加痛苦,最后尤丽死去。

卢梭首先对他们的爱情悲剧给予深切的同情,肯定了他们的爱情。卢梭没有把他们的爱情仅仅作为爱情来写,而是把他们的爱情置于深刻的思想基础上。卢梭提出“返回自然”的口号。卢梭正是把他们的爱情作为返回自然的感情来写的,认为只有符合自然感情的爱情才是道德的。尤丽和圣·普乐的爱情真诚自然,没有金钱势力的作用,也没有淫乱邪恶。他们的相爱是青年男女正常自然的发展,合乎情理。圣·普乐是一个才貌兼备的青年,具有很多优秀的品质,比他周围的青年出色得多,他完全值得被尤丽挚爱。尤丽则美丽温柔,心地善良,连鱼鸟都不忍为人宰杀。但是,他们自然感情的敌人是封建等级制度与观念,两个不同等级的人结为夫妻,在当时社会现实来说是不可能的。其次卢梭反对封建等级观念时,仍然表现了天赋人权的思想,认为年轻人相爱是天赋人权的一部分,他人没有权力扼杀。圣·普乐向尤丽证明自由恋爱是人的基本权力,他们的恋爱是一种美德。他重视感情, 歌颂个性解放。但是,不仅他们的自然感情遭到封建等级制度与观念的扼杀,连尤丽的生命也被夺去。在尤丽身上特别突出地表现了爱情与封建门第观念、名誉、礼教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给她造成终身无法摆脱的痛苦。痛苦并没有因为尤丽的结婚而结束,圣·普乐再次来到尤丽的家里,使尤丽一方面渴望爱情,另一方面又为封建贤妻良母的意识所束缚,不能超越封建礼教,内心之中极度痛苦,最终悒郁而死。他们的悲剧就是对封建等级观念的控诉。圣·普乐与尤丽虽然具有反抗封建的观念,但非常有限,他们并不敢私奔出走,终究成了牺牲品。小说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这不仅是因为小说采用书信体形式,抒发感情有着比情节发展更重要的份量,还因为是卢梭的解放感情的思想表现。小说中的自然景色描写极为清新优美,尤其是描写了华莱山区、莱蒙湖畔以及克拉伦乡间的田野风光,极为迷人,也艺术地表现了小说人物的自然感情。

《爱弥尔》(1762 年)是论教育问题的哲理小说,小说副标题为“论教育”。小说的主人公爱弥尔是一个贵族的孩子,以他婴儿、幼年、少年、青年等四个时期的成长过程,阐明作者的教育思想。卢梭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

返回自然状态的人,成为有用的人材,从而避免使人在恶浊的社会环境之中变坏。卢梭的自然状态的人应当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崇尚理性,而不受封建专制和反动宗教的精神奴役;具有自然朴实的作风,而不是贵族的矫柔造作;要有强健身体,吃苦耐劳精神,是能够自食其力的人,而不是文弱而寄生的贵族;要具有自然平等的思想意识,而摈弃封建的等级观念。卢梭认为穷人是最接近自然状态的人,贵族、富人则因为其阶级偏见,远离自然状态, 因此卢梭把爱弥尔设计成贵族的孩子,让他远离城市,住在农村,与淳朴的农民相处,参加体力劳动。爱弥尔在大自然中奔跑,呼吸大自然最清新的空气。通过自己的亲身感觉来认识对象世界的冷热、重量等,体现了唯物主义的思想。最后爱弥尔与接受过同他类似教育的苏菲结婚。卢梭在书中宣扬的是启蒙主义的基本思想,试图建立一种与封建价值观念完全不同的新的价值体系。

《忏悔录》(1778 年)是卢梭的自传,回忆了从出生到 1766 年这 50 多年的生活道路。卢梭本来没有写自传的想法,但是因遭到统治者的疯狂迫害,被咒骂为“疯子”、“野人”,书被焚烧,人被通缉,过着到处流浪的生活而不得不为自己辨护,于是写出了自传:“请你把那无数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种种堕落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种种恶行而羞愧。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心灵,看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自传在叙述自己的历史之中,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精神丰富的平民形象。他朴实自然,热爱知识,追求个性解放,具有丰富的启蒙思想。他蔑视当时社会不平等的封建习俗、礼教、偏见,以个人的意志和兴趣作为生活的出发点,展现了维护基本人权的个人奋斗过程。卢梭给自己作传追求绝对的真实,并没有美化自己,以极其坦诚的态度叙述了自己的种种恶行与隐私。这不仅阐释了卢梭的人性本善,由于社会恶浊才使人变坏的思想,也使作品中的平民形象更为真实可爱。

卢梭与伏尔泰、狄德罗誉为启蒙运动三大思想家、文学家。从 18 世纪当时来看,伏尔泰是启蒙主义领袖,而狄德罗在思想上超过了伏尔泰和卢梭。从对后世文学发展来看,卢梭的影响最大。他不仅给美洲的启蒙运动以重要影响,而且对 19 世纪浪漫主义思潮的产生、发展有着巨大影响。尤其是他文学创作的三个特点,即强烈的个性解放精神,对感情的表现,对大自然的描绘,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精神的主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