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佛教

佛教为世界古老宗教之一,也是主要宗教之一,它发源于印度,乔达摩是该教的创始者。

乔达摩出于反对森严残酷的种姓制度的婆罗门特权,以及保护本种姓的自身利益,才信奉了苦修主义,弃家为僧,到处云游。他专心冥想,最后使他悟道成佛,是年 35 岁。从此以后的 45 年就消磨在传道之中。他最初的弟

子是两位过路商人,最初说法之地是贝拿勒斯附近的鹿野苑。乔达摩在 45 年中,先后在比哈尔、北方邦等地的广大农村宣传教义,收了许多弟子。当他 80 岁高龄时于拘尸那(现在北方邦高拉克浦尔区的克锡亚)去世。

乔达摩是一个实际改良家。他最初的目的在于从残酷的忧愁痛苦现实中获得解脱。因之他宣传四圣谛,即四个真理:

1.凡人都要受苦;2.苦必有因;3.苦必摆脱;4.为求摆脱苦难,必须正道。苦起于欲望:因此欲望的灭绝就会导致苦难的终止。如果你顺着庄严的八重道前进,欲望就会消失:(1)正信仰;(2)正思维;(3)正言语;(4) 正作业;(5)正生活;(6)正努力;(7)正思念;(8)正弹定。这就是中道,因为他避免了纵欲和严酷的苦修的极端。中道最后导致涅槃,涅槃不仅含有欲望灭绝的意思,而且也是一种完全平静状态的获得。① 乔达摩在世时,竭力宣传“众生平等”和“生死轮回”等思想,宣传打破种姓制度,反对婆罗门压迫的思想,因此具有进步意义。

在佛教的历史上有过几次佛教大结集,这对佛教的发展和佛典的形成有重要作用。第一次是在佛陀去世几年后(地点在拉杰吉尔,旧译王舍城), 就他的教义作了一次完整而可靠的编辑,这个文献名为三藏,第一部分为律藏,记载佛教僧侣的戒律及佛寺的一般清规;第二部分为经藏,是佛陀的说教集;第三部分为论藏,包含佛教哲学原理的解说。第二次佛徒大结集是在佛陀逝世一世纪左右,于吠舍离举行。这次结集,分成了几派,谴责了一些异教,教徒修订了佛经;第三次结集是由阿育王亲自主持,在华氏城举行, 分成了 18 派,会上为佛经的最后定型作了努力;在迦腻色迦时期举行了第四次大结集,这次结集为经典作了权威性的注释。迦腻色迦是佛教史中仅次于阿育王的人物,有些人认为他登位的年代是公元 78 年;第五次结集于公元

1871 年,在缅甸的芒得莱城。印度独立以后,佛教又有发展,于 1954 年在缅甸的迦巴阿约举行了第六次结集,会上讨论了用巴利文出版三藏经典和在宗教的各个方面有关修改问题进行了讨论。1956 年 10 月 14 日印度政府利用

佛陀涅槃 2500 年庆祝之机,组织了活动,吸收了 500 万“贱民”加入佛教。自此以后,一直为宣传佛教而不断努力,据统计,1971 年佛教人数又有大量增加,已有 3000 多万“贱民”改信了佛教。①目前全印度佛教徒共有 640 万。

印度古代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发生的。佛教于公元前 6 世纪开始,它传入中国的年代,据史书记载是在西汉末(公元前 1

世纪末),到 3 世纪,即东汉以后则开始盛行。自汉代以后,印度的佛学及

① [印度]辛哈著:《印度通史》第 59 页。

① (印度)斯叠巴尔·鲁海拉著:《印度社会结构与变化》第 68 页。

② 《印度统计摘要》,塔塔服务有限公司经济统计部,1996 年 12 月。

其它文化科学技术如天文、数学、医学等亦相继传入中国。应该说中印之间相互往来,在此前就已开始了。

从东汉开始,著名的印度僧人竺法朔、昙摩迦罗(Dharmakala)、维祗难(Vighna)等都来中国居住多年,翻译许多佛经。最著名的是鸠摩罗什

(Kumarajiva)(344—413),他于 402 年到长安,413 年去世,有著名翻译家之称,共译书 300 多卷,不仅译书,而且讲学,在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不断发展。逮至隋唐时代,佛教非常发达,两国学者往来很多。到印度求学取经僧人也不少,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玄奘。他于公元 627 年西行,一路历尽艰难,留印 17 年,后携经籍 627 部回国。他为中印文化交流和人民之间的友谊做出了杰出贡献,至今在印度也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把他看成中印友谊的象征。

此后千余年间,中印之间友好往来,从未间断。到北宋初年(公元 10 世纪后半期)还有大批和尚被派往印度。

佛教传入中国后,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现象,上至国王皇帝, 下至庶民百姓,无不蒙受佛教影响。因此,随着佛教思想在我国的传播,刺激了中国人民的思想。我国古人向印度的佛教徒或通过佛教形式,学到了印度的哲学、科学、文学、艺术,丰富了我国文化的内容,并且在向印度古人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条件,又发展了我国文化。佛教传入中国后,也起了一些好的客观作用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