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密布全国的公路网

印度公路方便,名不虚传。公路上行驰的车辆多种多样,在不同的公路上,风驰而来,闪电而过。

印度公路的历史并不短,英国统治印度后,除建有大量铁路外,还修了不少公路。印度独立后,政府制订了五年计划,为公路建设大量投资,因此公路建设有较大发展。按国土面积、人口比例计算,印度的公路密度虽然低于发达国家,但它的公路网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公路网之一。自 1950 年以

来,公路总长增加了两部,由 40 万公里增加到 121.6 万公里。印度公路分为三级,即国家公路、邦公路和地方公路。国家公路质量好,路面宽阔平坦, 路标齐全醒目,路旁设有里程碑,遇到窄路和拐弯处,建有明显标志或路障, 如立有涂白灰的大油桶。因此,不管白天或夜晚,汽车可放心行驰,比较安全,也不会迷路。像这样高水平的国家公路,全国共有 49 条,总长 3 万多公里,它连结了印度各主要城市。邦公路的质量也不错,但一般比国家公路窄, 这种公路总长为 10 万多公里,是各邦内部的主要交通干线,属国家公路的支线。地方公路,主要归地方管辖,它主要解决邦内各区县交通运输的需要。路面有好有坏,土路较多。

① 见《印度年鉴》,1993 年,第 592 页。

今天,在印度所有运输方式中,公路运输所占比例,货运 1951 年为 11

%,到 1994 年为 58%,客运从 26%升至 80%。

印度是个发展中国家,从公路看比较发达。国家注重公路建设,为此投资不少。如在第四个五年计划中,为公路建设投资 82.6940 亿卢比,在第五

个五年计划期间,为此投资 134.8 亿卢比。印度计划到本世纪末,每个村庄

距离公路不超过 1.6 公里。印度人修路,既注意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又考虑

本国的地理条件,因此公路质量很高。如印度夏季气温高达 48 摄氏度甚至

50 摄氏度左右,但柏油公路照常使用,路面上沥清并不溶化。外国人都为之惊叹。

印度机动车辆总数自 1947 年以来,增加了 16 倍,现在超过 410 万辆。各种公路车辆——卡车、拖拉机、轿车、摩托车、自行车等,都能本国制造, 不仅自给有余,还能出口亚洲、非洲和中东一些国家。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对进口外国车辆限制很严,注意保护本国工业,就连国家元首,如当年的英迪拉·甘地总理、拉奥总理等也是一直乘坐国产汽车。因此,从城市到乡村的公路上,奔驰的汽车大多为本国产品。在繁华的城市,也能看到外国牌汽车,但一般是外国使馆的车辆。印度也注意学习外国,尤其近几年,重视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或与外国合资制造,但结合本国情况来消化吸收外国技术, 因此所有汽车产品都带有印度特色。

印度的公路交通之所以方便,因为除有大量公共汽车外,还有大量出租汽车和三轮摩托。不仅车站有车,公路两旁,大街路口亦随处可见。出租车的车顶都是黄色,但不一定写有“出租”字样,你若手提着行李站在路旁观望,出租汽车发现了,会主动开来;你若看到有黄顶汽车从身边路过,只要向它招手示意,它会马上停下。车价以行程多少计算,车内装有计程器。每公里的价钱由国家规定,出租者不得随意向顾客要价。当然,个别例外也是有的,尤其对待外国人。这时顾客可以讨价还价,双方同意,交易才能做成, 这是一种习惯。

印度的公共汽车有其特点:一是无车门,只有门框(长途汽车除外)。这样,上下车方便,只要车速放慢或路口遇有红灯停车,乘客马上从车上跳下。当然无车门也有不利的一面,由于乘客太多,尤其在拐弯处,有时不小心会被甩下,造成事故,这也是个习惯问题。二是车速快。印度的公共汽车速度很快,外国人开玩笑地说:“印度的汽车司机个个都能开消防车。”就是拐弯时也不减速,汽车颠簸厉害,使人紧张,尤其外国人和本国妇女。汽车每到一站,速度放慢,但不少车并非完全停车,或停车的时间很短,当地人往往在车速放慢时,便开始跳下车,在人们不断往下跳的过程中,汽车缓缓前进。在汽车缓缓开动的过程中,人们跑着跳上车去。从车上下来的人们跳下车后,要朝前跑几步,利用运动的惯性,若跳下车后马上往后走,非摔跤不可。当然也有的汽车到站后完全停车的。三是从后门上车,在前门下车。汽车售票员坐在后门的靠左边,乘客上车后先要买票,然后逐步向前移动, 到时从前门下车。这种秩序,人们都自觉遵守。若你“反其道而行之”,会遭到司机的批评,甚至他会拒不开车,直到你下车从后门上车为止,同时车上的其他乘客也会说你几句。

印度车多、人多,车祸也多。据有关部门统计,事故死亡率比美国、法国、西德和日本都高。以贝拿勒斯城市为例,那里给人印象是,人、车不分上下道,简直横冲直撞,可谓“见缝插针”。再加上“圣牛”在街上摇摇摆

摆,自由行走,影响交通,难怪有很好的小轿车四轮朝天躺着。这类事情不乏其例,印度朋友风趣地对笔者说,“这就是印度的古老文明。”这种文明的确已经古老过时,在拥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今天,这种“文明”若不改变, 人们乘坐当地的汽车怎么会不担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