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丰富的民间故事
印度人民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善于讲故事。印度的民间故事素以优美、睿智、寓意深刻闻名于世。这些民间故事在流传过程中,虽然有许多被湮没, 有许多被收进宗教经典中,用于宣传宗教,但仍有大量的汇编成集,保存了下来。其中著名的故事集有:《五卷书》、《伟大的故事》、《嘉言集》、
《鹦鹉故事七十则》、《大故事花族》和《故事海》等。这些故事集在印度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可以同印度古代的两大史诗、诗剧《沙恭达罗》、长诗《云使》等媲美的一株光彩夺目的奇葩。
印度民间故事不但是印度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亚洲、非洲和欧洲文学产生过较大影响。正如鲁迅所说:“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艺文,往往蒙其影响。”以《五卷书》为例,公元 6 世纪,《五卷书》被译成帕荷里维语,传到了欧洲和阿拉伯各国,在一千多年的时间内, 它被辗转译成了阿拉伯文、古代叙利亚文、德文、希腊文、意大利文、拉丁文、古代希伯来文、法文、丹麦文、冰岛文、荷兰文、西班牙文以及多种斯拉夫语言。曾经有人计算过:《五卷书》共译成了 15 种印度语言、15 种其他亚洲语言、两种非洲语言、22 种欧洲语言。而且很多语言还并不只一个译本,英文、法文、德文都有十种以上的本子①。1964 年,我国也有了季羡林先生直接从梵文译过来的《五卷书》全文。
印度民间故事在世界各国流传过程中,有许多已被吸收进欧洲、亚洲和非洲各国的民间文学中,还有一些进入了各国作家的作品中。像薄迦丘的《十日谈》、乔叟《坎特伯雷故事》、拉·封丹的《寓言》等,格林兄弟的《格林童话》中也可以找到印度童话的踪迹。我国的汉译佛典中包含大量的印度民间故事。在文学创作中也屡见不鲜,如:《太平广记》、江盈科的《雪涛小说》、明刘元卿的《应谐录》等书中,都可以看到印度民间故事的影响。印度民间故事所以深受印度国内人民的喜爱,影响非常广泛,这与它的
① 季羡林先生:《五卷书》译本序。
独特、新颖的形式和生动丰富的内容密切相关。
印度古代民间故事的形式,往往是诗文并用,有故事,有教训。同我国古典小说在故事中插入“有诗为证”一类的格式相仿。故事的编排常常是全书有一个基干故事,然后在故事中又派生出新的故事,如此环环相套,从而编织成一个庞大的故事集。故事集的规模之宏大,令人惊叹不已。以《故事海》为例:全书 18 卷,124 个“波浪”(章),以优填王和他的儿子的故事为主干。在他们父子两人的故事里编排了 178 个小故事,有些小故事里面又套着小故事,甚至所套的小故事又附属有小故事,这样合计共有两百多个故事,实在是一个故事的汪洋大海。这在其他国家是不多见的。
看了印度民间故事,给人印象很深的是,它反映了对劳动的歌颂和对不劳而食的谴责。如《啄木鸟》故事里,那个幻想不劳而食的樵夫,一旦树神满足了他的要求,把他变成了一只鸟儿之后,他才深深地体会到“鸟儿整天飞来飞去多没意思”,“只有劳动可以换来幸福”。但他后悔已晚,只好变成一只啄木鸟天天用嘴啄树,发泄他对树神的怨气。《渔民和大海》里的青年渔民,当父亲不幸被大海吞没之后,第二天他就勇敢地继承父业下海捕鱼去了。一个富家子弟对他的行动十分惊讶。青年渔民回答他说:“与其像你父亲寿终正寝,不如葬身大海。”这回答充满着对劳动的自豪,和对生活的坚定信念,实在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好故事。
印度民间故事既有浓厚的幻想成分和浪漫主义精神,又有可靠的现实生活基础。如魔鬼变成美女害人,最终受到惩罚;懒惰的樵夫变成了啄木鸟; 蛇可以变成少年与美丽的姑娘成亲等。这些故事情节虽然在人类社会中不可能出现,但它却表现了古代印度劳动人民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合理要求与想象,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生活。
至于那些动物故事的幻想性就更强了。印度民间故事中有大量的动物故事,把动物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特点。这些故事中,常常是一方面保留着动物原有的性格特征,如猴子的机灵、骆驼的憨厚、驴的愚蠢、狮子的残暴、狐狸的狡猾;另一方面又把人类社会中的复杂社会关系反映到故事中去,使动物具有人的思想和性格。这些故事想象丰富,生动活泼,妙趣横生,通过动物之间的纠葛,写出人情世态,有着深刻的寓意。
印度民间故事是古代印度人民与统治者进行思想斗争的武器。印度民间故事反映出古代印度社会的真实面貌。在这幅光怪陆离,色彩纷呈的画面里, 可看到形色各异的人物:有国王、王后、王子、公主、大臣、婆罗门、刹帝利、法官、商人等社会的上层人物;也有农民、手工业者、小贩、苦行者、猎人、吠舍、首陀罗等被压迫与被剥削者。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民间故事里,总是正直、善良、被侮辱被损害的人得到好的结果,而那些坏人、压迫者、剥削者、贪财者、忘恩负义之徒都没有好下场。神奇的法宝,也只有落在好人手里才会显灵,一旦被坏人掌握,不是失去作用,就是受到惩罚。好人得好报,恶人得恶报;惩恶扬善,泾渭分明。在那个时代,人民在现实生活中不是主人而是奴隶。为了反抗残暴的专制制度,人民进行了前仆后继的斗争;为了反抗统治阶级的思想禁锢,人民就创作了民间故事与之分庭抗礼。所以民间故事实际上成了古代印度人民与统治者进行思想斗争的重要武器。人民把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理想、愿望,都寄托在民间故事之中。在这个领域里,他们热情歌颂自己的英雄,无情鞭挞剥削者;宣传自己的道德观念,戳穿敌人道德的伪装。
印度民间故事有其明显的特点,凡是读过印度民间故事的人,无不留下以下几个深刻印象:
第一,惩恶扬善是印度民间故事的一个重要内容。善良、正真、谦逊、忠于友谊、忠于爱情等高尚的道德品质受到赞扬,而且得到好报。这类故事很多,如《勒克希米和洋娃娃》、《谁更愉快》、《阿耶本》、《班鸠》、
《印度鸳鸯》和《善有善报》等。与此相反,贪婪、诡诈、虚伪、忘恩负义、口蜜腹剑等行为则受到谴责,得到恶报,如《狮子和啄木鸟》、《月亮母亲》、
《聪明的猴子和愚蠢的鳄鱼》、《口蜜腹剑的印度鹤》、《不自量力的豺》等。这些故事反映了古代印度人民在长期生活与斗争中形成的道德观念。他们把这种道德观念用民间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用以惩治恶人,表彰好人。还可以把这些故事看作人民自己编写的教科书。在劳动者被剥夺了受教育权利的当时,用这些生动形象的故事作为教育后代,培养高尚品德的课本,实在是再好不过了。即使在今天看来,上述的道德标准也还是值得称道的。这类故事中,《善有善报》是颇有代表性的故事。这个故事说:兄弟二人,一富一贫。有钱的哥哥认为,在世界上“善不会有善报”,人只能顾自己才是正理。穷弟弟则认为,即使自己受苦也应想到帮助别人,“善总会有善报的”。两人争执不下,便以各自的财产打赌。后来弟弟穷得被迫把自己的两只眼睛都出卖给了哥哥。一个偶然的机会,弟弟偷听了魔鬼的谈话,找到了治愈眼睛的神药,并且救活了濒于死亡的一城百姓,治好了哑公主,受到了国王的奖赏。哥哥打听到弟弟发财的原因后,也连忙去偷听魔鬼谈话,却被魔鬼掐死了。这个故事不仅表现了弟弟的勤劳、善良,而且突出了他舍己为群的优秀品质。坏心肠的哥哥却受到惩罚。显然,在人妖颠倒的封建社会里,勤劳、善良的穷弟弟往往是不会交好运的,相反,残忍、贪婪的富哥哥倒常常会飞黄腾达。尽管人民暂时还改变不了这种不合理的现实,但是在自己创作的民间故事里,却可以痛快淋漓、狠狠地处罚和嘲弄富有者,赞扬道德高尚的劳动者,即赞扬劳动者自己。这正是这类作品深刻的人民性所在。
第二,歌颂弱者团结起来,战胜横行霸道的强者,这是印度民间故事的一个重要主题。如《鹌鹑和大象比哈利》中,鹌鹑、乌鸦、苍蝇、青蛙四个小东西,团结一起战胜了欺侮他们的大象。《珍贵的友谊》写了鹰、狮子、雌鹗、乌龟四朋友战胜猎人的故事。《捕鸟人和鹌鹑》说的是鹌鹑王带领大家一齐起飞,抬走了猎人布下的网,不但自己获救,而且迫使猎人另谋生路去了。这些故事中,总是弱者用团结和智慧的力量打败愚蠢的强者。故事写的虽是动物,表现的则是现实社会中的斗争。它鼓励受欺侮的弱者起来反抗, 启迪人们,在吃人的社会里,被压迫者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第三,印度民间故事没有放过对权势者们的讽刺和揭露。它把矛头对准暴君、奸臣、居心叵测的法官、贪心的地主、吝啬的婆罗门、狡猾的商人以及愚蠢的御用文人等。它毫不留情地揭穿他们道貌岸然的假面孔,还他们以丑恶的真面目。如《暴君》中,一个无恶不作的暴君突然死去。正当全国人民张灯结彩庆贺这件喜事的时候,一个卫兵却哭泣起来。新国王十分诧异, 问他为什么哭,他回答说:“我现在哭泣,是担心先王对阎王爷也是这种态度,万一阎王爷也害怕他,再把他送回来可怎么办?”多么绝妙的讽刺!作者没有去写暴君生前的恶行,单写他死后给人们留下的余悸,这种揭露比正面的谴责还要入木三分。此外,《会变金币的海螺》嘲弄了贪心的商人;《男孩苏克纠里亚》通过机智的男孩,惩罚了一毛不拔的地主;《居心叵测的法
官》以动物故事的形式,揭露了法官假正经、真害人的本质。总之,这些讽刺是辛辣的,一针见血的。这种大无畏的斗争精神,在等级森严的印度古代社会中出现,尤令人敬佩。同时,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阶级斗争的尖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