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快乐之门

孙云晓

1985 年 12 月 29 日下午 3 时,11 岁的青岛小姑娘逢勃,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了首次钢琴独奏会。

内行的听众们,也许记起来了:“钢琴之王”李斯特的首次钢琴独奏会,也是在他 11 岁那年举办的。

逢勃出生在风光秀丽的胶州湾畔。

和百万青岛人一样,她从很小很小的时候起,就特别喜欢到海边玩。有时妈妈陪着她,在海边一坐就是半天。天和海一样碧蓝、一样辽阔。水天相接,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海,只有当那热情的浪花,嬉笑着扑上岸来,“咬咬”她的脚丫时,她才知道最可爱的是大海。

大海的浪涛声声犹如一曲曲气势磅礴的交响乐,那排排海鸥不就是一行行美丽迷人的抒情诗么?

正因为这个缘故,当逢勃第一次听到钢琴声的时候,不但不感到陌生,反倒觉得那么熟悉、亲切。

那是一个凉风习习的夏日。蓝天、白云、绿树、红瓦,构成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7 岁的逢勃在学校里玩耍着。忽然间,她被音乐教室里的钢琴声吸引了过去。

像是发现了第二海洋,她趴在窗台上,惊奇地睁大眼睛, 竖起两耳, 观看着、倾听着。

琴声停了,老师离开了音乐教室。一种无法抵抗的魔力,吸引着小逢勃闯了进去。她,急不可待地跑到钢琴前,展开两只小手,嘭嘭嘭地弹奏起来,俨然如琴的主人。

老师闻声赶回来,吃了一惊:小逢勃虽然是乱弹一气,但她那演奏的气势却蛮像个大钢琴家呢。

这件偶然发生的小事,给小逢勃的生活带来重大影响,她决定放弃已经学了半年的琵琶。她觉得琵琶虽好,不如钢琴像大海般丰富而壮丽,更适合自己的气质。

妈妈和爸爸同意了女儿的央求,可他们无力承担辅导女儿的重任, 因此,他们敲开了一位老师的门。

老师名叫王重生,早年在美国玛丽曼斯大学钢琴系留过学,是位受人尊敬的钢琴教师。在王老师两年多的精心培育下,小逢勃已能弹奏《车尔尼 740 练习曲》、莫扎特的《奏鸣曲》和贝多芬的《妈妈变奏曲》了。她多么感激自己的老师啊!

有一天,老师对逢勃的母亲说:“赶快送她进北京!咱们千万不能耽误孩子!”

“ 那 ⋯⋯” “我已让我的侄女在北京为她另请高师了。” 北京到了。

逢勃和妈妈一见到王老师那位侄女,便成了幸运的开始。她们将去拜访著名女钢琴家周广仁教授。

逢勃的妈妈大吃了一惊。在中国音乐界,提起周广仁教授,几乎无人不知。她是中国第一个在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奖的钢琴家,现任中央音乐学

痛苦,快乐之门 - 图1院钢琴系主任。能当面聆听她的指教,真是莫大的荣幸!小逢勃丝毫不知什么周教授。进了教授家,听说让她弹琴,她高兴地跑到钢琴前

地弹奏起来。这是一台三角式钢琴,声音纯正弘远,使她仿佛回到了奔腾的

大海边。她忘情地弹着,两只小手似两只小鹿,在琴键上敏捷地跳跃奔跑。教授温和地笑着,两眼一直盯着小姑娘弹琴的双手。稍停,她对逢勃说:“逢勃呀,留在北京吧,我正筹办一所业余的星海钢琴学校,你算第一个学员!” 逢勃喜欢上了教授家的三角式钢琴,也对周教授产生了好感。所以,她暂时没顾上想家,兴致勃勃地点点头。只有逢勃的妈妈放不下心。虽说,女儿被名教授收为学生,可她到底有多大的艺术潜力,值得花高昂的代价在北京学习吗?第二次见到周教授的时候,她开门见山地问道:“周教授,您听逢勃弹得怎样?”“孩子有才能,但缺乏专业训练。”教授直率地说,“她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手指太软,站不起来。这一关不攻破,她成不了钢琴家。” “现在,她该怎样练呢?”“从头儿练起,一定要让她的手指在琴键上站起来,站起来!”

妈妈在京城里租下一间小平房,又为女儿买了一台星海牌钢琴,开始了新的生活。

北京的冬天是寒冷的。

空空荡荡的屋子里,只有微弱的蜂窝煤火苗,陪着这母女俩。

为了攻克手指在琴键上“站”不起来这一致命的弱点,逢勃的手指甲磨秃了,手指渗出了血,一触琴键疼得钻心。但是,她依然气势不减地弹着、弹着⋯⋯

春节到了。

如果在青岛,这时候准忙着吃年饭,然后成群结队去串门拜年了。孩子们全都打扮得漂漂亮亮。整个岛城像迎来了百花盛开的季节。

可是在北京,逢勃和她的妈妈没有感到多少年味。按计划供应居民的各类年货,没她们的份,因为她们虽然是居民,却没有户口。想串串门, 左邻右舍大都不认识。逢勃想家了,想她的爸爸,想她的伙伴,想她的王老师,想那味道鲜美的鱼。是啊,她毕竟只有 10 岁呀!

“嗵嗵嗵”,僻静的院落外,突然响起一阵摩托车的轰响声。紧接着,有人敲门:

“小逢勃,在家吗?” “周教授!”

逢勃腾地一个鱼跃,从床上跳起来,连鞋也没穿,就跑去开门。周教授摘下乳白色头盔,冒着汗,笑眯眯地说着:

“今天是大年初一,我给你们拜年来了。”

进到屋里,她把许多水果和罐头放在桌子上,拿出一个精制铁盒, 风趣地说:

“小逢勃爱吃鱼,对不?喏,这是味道最好的凤尾鱼。吃吧,吃了不想家。”

周教授把温暖深深留在母女俩的记忆里,这是一个最难忘的春节! 在逢勃眼里,周教授家是音乐“圣地”。

每个星期六的晚上,她来这里上课,像过节般的快乐。周教授总热

情地留她住宿,甚至和她睡一个被窝,给她讲钢琴家的故事。早晨一睁开眼睛,先放各种世界名曲。于是,新的一天便在音乐的洗礼和召唤中开始。

“来呀逢勃,咱俩四手联弹。”

听到周教授唤她,逢勃兴奋地“哎——”了一声飞奔过去。于是, 一双大手与一双小手配合默契地弹奏起来,钢琴发出准确而有力的旋律。“祝贺你逢勃,你开始站起来了!”

逢勃使劲儿地点点头。就为了练习让手指“站起来”三个字,她整整奋斗了一年半啊!

10 年过去了。

1987 年,逢勃考入了著名的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同年,她随文化部艺术团赴罗马尼亚参加国际少年儿童艺术节,担任钢琴独奏。

1990 年 4 月,与中国著名指挥家郑小瑛合作,演出了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

1991 年 6 月,参加美国斯特拉文斯基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荣获 D 组第一名。

虽然,逢勃后来去过日本演出,也与瑞典女指挥家有过成功合作, 但最难忘的还是在美国的比赛。

6 月的美国伊利诺思州,阳光明媚,生机盎然。斯特拉文斯基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 D 组决赛结束了。当主持人用英语宣布:“第一名,中国逢勃!”16 岁的逢勃沉稳地站了起来,彬彬有礼地向专家们和观众致意。但不等掌声息落,她便飞快地跑回住地,拨通了北京周广仁教授家中的电话,激动地向自己的恩师报喜:“我得了第一!”她忘了,此时是北京时间凌晨两点。

1993 年 3 月,逢勃收到了美国 TCU 克莱本钢琴学院院长的信,邀请她参加即将举行的第九届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

信中说:“组委会坚持了选拔强有力的外国选手,来反映克莱本比赛的水平,同时来发现新一代的音乐家,不管他们来自哪个国家。”在谈及为什么选中逢勃时,院长说她是“一位有才能的中国青年钢琴家”,“她是从全世界 80 多名优秀选手中竞选出来的最优秀的 15 名演奏者之一。”

1993 年 5 月 14 日,逢勃又一次飞往美国参加国际钢琴比赛去了。在这次大赛中,她获得了青年组第一名,成为这次大赛的新闻人物,并留在美国深造。

(选自 1994 年第 2 期“成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