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敕赐寺名
明朝时的栖霞寺为灵谷寺统辖下的第二大刹,有山门一座,天王殿等7殿堂共36楹,僧院31房,僧众百余,寺田120亩。据明代官员葛寅亮的《金陵梵刹志》记载:
东至葛家巷,南至金石冈,西至本寺官街,北至摄山官路……
从史书中可以看出,当时栖霞寺的规模甚为庞大。
1392年,明太祖朱元璋敕赐“栖霞寺”之名。并诏赐赡僧田山1300亩,统辖距栖霞寺附近的小刹衡阳寺。如今,衡阳寺早已不在,但其名称却保存了下来。
在明朝洪武到天顺年间,栖霞寺与天界寺、灵谷寺并为明朝名刹,然而至明朝成化,嘉靖年间,寺庙荒败凄凉,香火几近灭绝。
1600年至1606年,栖霞寺住持明通在“三空法师”僧定和明代宦官中贵人客仲的襄助筹划下,对栖霞寺进行了历时7年的大规模修复。
经过修复,栖霞寺的山门、天王殿、大雄殿、祖师殿、伽蓝殿、藏经楼、韦驮殿、接引殿、三圣殿、地藏殿、鹿野堂、碧霞元君殿等建筑,鳞次栉比,金碧辉煌。
关于这次修复情况,明朝葛寅亮《金陵梵刹志》对此有详细的记载。
记载中称当时进入寺院山门,天王殿内新列四天王;再进为大雄殿,正面为释伽三身像,其背后为观音三身像,两侧回廊为十六尊罗汉像,皆庄严壮丽。
寺庙庭院中有两棵高大而又古老的银杏树,浓荫蔽日。在寺内,还有居士吴彬绘的五百阿罗汉画像,明朝文人焦竑、董其昌、顾起元均对画像有极高评价。
[旁注]
衡阳寺:位于南京市栖霞区,坐落于栖霞山西南秦家边南象山之阳。初名为宝城寺,毁于20世纪30年代。
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葛寅亮,字冰鉴,号屺瞻。明代官员。钱塘今浙江杭州人。1601年进士,1607年主持南京祠部,先后为报恩、栖霞、瓦官、天界四个寺庙撰写碑文十通,编着有《金陵梵刹志》。
焦竑(1540年~1620年),字弱侯,号漪园、澹园,祖籍照市东港区西湖镇大花崖。明万历进士第一,官翰林院修撰,后曾任南京司业。明代著名学者,著作甚丰,有《澹园集》、《焦氏笔乘》、《焦氏类村》、《国朝献征录》等。
顾起元(1565年~1628年),字太初,一作璘初、瞒初,号遁园居士,江苏南京人。明代官员、金石家、书法家。1598年进士,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乞退后,筑遁园,闭门潜心著述。朝廷曾7次诏命为相,均婉辞之,卒谥文庄。著有《金陵古金石考》、《客座赘语》、《说略》等。
[知识链接]
据说,吴彬的《五百罗汉图》可查的有三种,一是吴彬为南京栖霞寺为所作,作于1601年,该画为绢本,原画已佚,只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罗汉图,卷末有“万历辛丑春敬写,施于栖霞禅寺供奉,枝隐庵头陀吴彬”,该画可能为栖霞寺所作。
除此之外,清宫旧藏有两本,一为吴彬摹李公麟的《五百罗汉》,并自题是“仿龙眠笔法”,其二是设色画《五百罗汉》,款为“枝隐头陀吴彬斋心拜写”,是吴彬自己创作而来。以上两作品台北故宫、美国弗利尔美术馆均有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