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四大名刹之首——灵岩寺

坐落于泰山西北麓,位于济南长清区万德镇境内的灵岩寺,始建于东晋,距今有1600多年的历史。该寺历史悠久,佛教底蕴丰厚,并名列“海内四大名刹”其首。

高僧朗公开山创建寺庙

在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境内,距104国道8千米,距济南约40千米,距泰山主峰约10千米处,有一座奇怪的山,这座山与其他山有一个最大的区别,那就是,它的山顶既不是园的也不是尖的而是方的,这座山的名字叫做灵岩山。

据说,这灵岩山本来是叫做方山,因为它的山顶很平坦,山的四周又像是被削过一样,又因为这座山看起来很像皇帝用的玉玺,于是也有人称它为玉符山。它是泰山的十二支脉之一,海拔达683.7米,我们这里要讲的灵岩寺便坐落在这座山的山脚下。

说起灵岩寺的创建历史,就不得不先来了解一下山东的佛教历史。佛教自东汉传入我国,建立了最早的寺院洛阳的白马寺,五台山的显通寺,到了东晋时期,高僧朗公僧朗,来到山东进行佛教的传播,成为山东地区的佛教领袖。《高僧传》这样写道:

竺僧朗,京兆人,苻秦皇始元年移卜泰山中。

这位朗公,是京兆人,京兆指的就是现在的西安。他少年时就开始周游访问求学,后来到了长安,与东晋杰出的佛教学者道安和法和等人关系密切。开始,朗公在关中讲说佛经,后来道安北去河北弘法,朗公便东来泰山弘法。

351年,朗公在泰山北部地区,的昆嵛山谷,建立了山东第一座寺院朗公寺。

朗公以这里为基地进行传经布道,很快就发展成为寺院十余处,房间近千间的大寺。朗公的名声大振,甚至南燕帝慕容德都要拜朗公为师,赐当时泰安和长清的所有赋税给寺院作为布施。

357至358年,朗公的朋友张忠为避“永嘉之乱”隐居泰山西北的玉符山。朗公经常来看望张忠,并在此讲授《放光般若经》。

史书《神僧传》中记载:

朗公和尚说法泰山北岩下,听者千人,石为之点头,众以告,公曰:此山灵也。

记载中说,朗公讲法,每次听者有千余人。一次,当朗公讲到精彩之处,山石为动,不住点头,众弟子告诉朗公,朗公说:“此山灵也,为我解化,他时涅槃,当埋于此。”为此,人们又把此山称为灵岩山。

后来,朗公在灵岩山脚下修建了灵岩寺。

据《灵岩志》中记载:

前秦符坚永兴中有竺僧朗卜居于此。他率众开山,别立精舍数十余区,闻风而造者百有余人。

从记载中可以看出,灵岩寺因山而得名。同时,朗公在开创灵岩寺时,受到各个方面的大力帮助和捐助,为此,朗公法师是灵岩寺的奠基人。

不过,遗憾是的,朗公创建的寺院,兴盛不到百年,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即446年时,遭到了灭法之劫,灵岩寺全部被毁。

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从现代的灵岩寺周围找到这位古人的身影。

当我们进入灵岩景区,向东遥望,便会隐约发现山巅上岩石突兀,形似一老僧,身披袈裟,手拄禅杖,在山路上行走,后面跟着一群信徒,这就是朗公石,是灵岩寺的奇景之一。其实,仔细观看不难看出,老僧是一岩石,禅杖及身后信徒则是一些形态皆似的柏树。

因为郎公是灵岩寺的开山祖师,郎公当年造访隐士张忠时常常在此山路上往返,为了纪念郎公,人们就将这一自然现象附会为郎公爬山,此景在宋代开始便有记载,历经800多年而保持原状,可为一大奇观。

顾名思义,朗公石背后的山即是郎公山。

朗公山周围的陡崖危如斧劈,地形险峻,人称“插天崛起一危峰”。如果站在朗公石畔仰望朗公山,犹如小弥陀参拜万丈佛,格外庄严巍峨,雄奇壮观。在那里,不但西可俯瞰灵岩寺的全景全貌,而且东可望雄伟壮丽的泰山,巍巍峨峨、高耸入云。

[旁注]

玉玺:指皇帝的玉印。“玉玺”一词,最早由秦始皇提出,他规定只有皇帝使用的大印才能称为玉玺。我国人用印来表示信用,始于周朝。到了秦朝,才有玺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印叫玺,臣民所用只能称为印。

显通寺:位于山西五台台怀镇北侧,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是五台山建筑最早、规模较大的一座寺院。

昆嵛山:系闻名全国的一座道教名山。历来有“仙山之祖”美誉,相传仙女麻姑在此修炼,道成飞升。这里还是全真教的发祥地,王重阳与其弟子北七真在此创教布道。

永嘉之乱:是发生在我国西晋时的一个内乱事件,由居于中原的外族人发动。311年,匈奴攻陷洛阳、掳走怀帝的乱事。

禅杖:佛门中的禅杖绝不是如《水浒传》中所描写的那种方便铲式的兵器,而是禅门之中,在坐禅时用以警睡之具。

袈裟: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此乃圣贤的标志,自古为佛教教团所尊重。穿着袈裟的情况有十种:一者、菩提上首;二者、处众人天;三者、父母返拜;四者、龙子舍身;五者、龙披免难;六者、国王敬信;七者、众生礼拜;八者、罗刹恭敬;九者、天龙护佑;十者、得成佛道。

佛教学者道安(312年~385年),出生于常山扶柳县,即今河北省冀州境的一个读书人家里。由于乱世,他从18岁开始便出家。由于道安综合整理了前代般若、禅法、戒律等系佛学,遂使原本零散的佛学思想,得以较完整的面目呈现于世,因此,他被视为汉晋间佛教思想的集大成者。又因道安大师出生时手臂多长一块皮肉,时人即称之为“印手菩萨”。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408年~452年),字佛狸,鲜卑族。北魏第三任皇帝。422年,被立为太子,423年登基,改元始光。拓跋焘在位期间,在446年下诏灭佛。宣布佛教为邪教,在各地焚毁所有的佛像和佛经,沙门无少长悉坑之,禁止佛教的传播。

[知识链接]

据说,在朗公之前,西晋末后赵高僧佛图澄曾到此,但未久留。后来,东晋时代的高僧朗公来到这里,成为山东地区的佛教领袖。传说,当时朗公所在的郎公山山谷以前多虎灾,平日里人们常常手拿棍棒结伙才敢穿行。等到朗公在郎公山居住以后,猛兽要么逃走,要么潜藏起来。人们无论白天行走,还是夜间居住都没有什么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