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重修后为荆楚丛林之冠
981年的一天,玉泉寺来了一位不寻常的客人。这位客人名叫刘氏,四川成都人,这一次,她和家人到此处游玩,路经玉泉寺,便在寺中借宿。
此时,玉泉寺中的住持正是慕容禅师,他心生慈悲,吩咐客堂好生招待。
慕容禅师擅长麻衣相面,见了这位刘氏女子,观其面貌,知其日后必是大贵之人。第二天,刘氏告辞,慕容取出白银百两,赠与刘氏做盘缠。刘氏临行,又到大殿顶礼膜拜,许下心愿,日后交上好运,一定回寺还愿修庙。
刘氏到了京城,经人引荐,进入宫中,先是被纳为德妃,后来册封为宋真宗赵恒的明肃皇后。明肃皇后念念不忘玉泉寺,由京城东下,到玉泉寺还愿。
再说慕容禅师听说皇后将到寺院来还愿,立即调集工匠,在寺内通往大雄宝殿处兴建了一座梳妆台,专供皇后居住。明肃皇后驾临玉泉寺,见过恩师慕容,又到大殿内礼佛还愿,并向寺院捐白银3000两扩修寺庙。
经过扩修的玉泉寺,后来又被明肃皇后重新赐名“景德禅林”。
话说,这明肃皇后在玉泉寺内每天上香拜佛,起床很早。一天清晨,起床梳妆,听得楼外的水塘里,无数只青蛙呱呱地叫个不停,皇后听了,一时心烦,随口说了声:“这些畜生,一时不叫,让我安心梳头吧!”
水塘中的青蛙听了皇后的话,一个个闭口不叫了,青蛙将“一时不叫”听成了“一世不叫”,于是,直到现在,玉泉寺内天王殿通向大雄宝殿的甬道两旁的放生池中的青蛙再也没有叫过。
而且,如果把玉泉寺放生池的青蛙捉到玉泉寺外,它又呱呱地叫开了;把玉泉寺外的青蛙捉到放生池中,它却默然无声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根据科学测定,青蛙叫声是有条件的,温度起码要在摄氏23度以上,而玉泉寺放生池常年恒温在摄氏18度至20度之间,低温环境是不适于蛙类配偶的。所以,玉泉寺的青蛙,特别是放生池中的青蛙很少叫的。
在北宋年间,玉泉寺因为有了皇后的光临,所以一直得到很多人的关注。到1021年,寺院得到再次扩建。这次扩建后,玉泉寺占地左5里,右5里,前后10里,为楼者8,为殿者18,僧舍3700,被评为“荆楚丛林之冠”。
之后,到1061年,寺院又修建了一座铁塔,这座铁塔本名“佛牙舍利塔”,俗称“棱金铁塔”、“千佛塔”为重新埋葬唐高宗、则天皇后所授舍利而铸建。
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阳市文物部门给铁塔进行了落架正形。在落架正形的过程中,负责人惊喜地发现此塔的塔基下深藏着无数珍宝。其中以武则天亲赐玉泉寺的佛牙舍利子和皇室供奉的水晶珠、鎏金菩萨等国宝最为珍贵。
为此,阳市文物部门申报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兴建了铁塔地宫,将其国宝陈列其中,供游客观赏。
玉泉寺内现存铁塔位于三圆门进门右边的土坡丘台上,它与隋代铁镬、唐代吴道子石刻观音像堪称“玉泉三绝”,也称玉泉文物“三件宝”。
铁塔为仿木构楼阁式,八角十三级,通高16.945米,重26472千克。铁塔由地宫、塔基、塔身、塔剎四部分组成。铁塔通体不施榫扣,不加焊粘,逐件迭压,自重以固。每层塔有四门对开,塔壁中央铸有众多的佛像,大小各异,仪态端雅。整个塔身挺拔纤瘦,稳健玲珑。在塔座铸有八尊金刚武士,塔身雕有千余个佛像。塔顶飞檐斗拱,龙首凌空。
于其他寺院佛塔不同的是,这座铁塔塔身微向北倾斜。据说,这是因为宋代工匠们为了减弱冬季凛冽的北风对铁塔的影响,特意将塔的上半身向北倾斜。
这座铁塔已历经千年,依然巍然屹立,是我国古建筑艺术和冶金技术史上的杰作。明代诗人袁中郎叹为:
丛林忽涌中流地,
铁塔曾擎半壁天。
这座修建于北宋时期的铁塔是我国现存最高、最重、最完整的铁塔之一,它对研究我国古代冶金铸造、金属防腐、营造法式、建筑力学、铸雕艺术以及佛教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旁注]
麻衣相面:又称“麻衣神相”、“麻衣相术”,是我国现存的古代最早的命相学。就是相看人体的脸面推测出人的未来命运。
盘缠:是指现代人说的旅行费用。因为古钱是中间有孔的金属硬币,常用绳索将1000个钱币成串再吊起来,穿钱的绳索叫做“贯”,所以,一千钱又叫一吊钱或一贯钱。于是,人们在出远门办事探亲之时,只能带上笨重的成串铜钱。把铜钱盘起来缠绕腰间,既方便携带又安全,因此古人将这又“盘”又“缠”的旅费叫“盘缠”了。
榫扣:是古人在竹、木、石制器物或构件上利用凹凸方式相接处凸出的部分。
明肃皇后(968年~1033年),名刘娥,是宋真宗赵恒的皇后,宋朝第一位摄政的太后,功绩赫赫,常与汉之吕后、唐之武后并称,史书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知识链接]
关于玉泉铁塔的来历,民间还流传着一段神话故事:
传说,在远古时代,三峡区域有恶魔滋扰百姓。观音菩萨算准恶魔将于某日鸡叫头遍时在宜昌小溪塔现身,于是带着一座宝塔前去镇魔。不想当阳土地公公贪恋那塔是个宝贝,在菩萨将过当阳时学起了鸡叫。
菩萨一疏忽,以为到了镇魔之地,于是丢下宝塔,那塔便留在了当阳。由于菩萨丢得匆忙,铁塔至今还是斜的。事后,菩萨知道自己被骗,一怒之下,一掌将当阳土地公公的嘴打歪了。如今,当地还流传着“小溪塔有溪无塔”、“歪嘴土地爷”等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