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寺庙几易其名

唐朝建立后,栖霞寺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

唐初,唐高祖李渊改栖霞寺为功德寺,增建刹宇梵宫49处,规模很大,史称“楼阁延袤,宫室壮丽”,为此,栖霞寺与山东长清的灵岩寺、湖北荆州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并称四大丛林。

唐高宗李治当政时期,明僧绍的第六代孙子明崇俨,善于“方外之术”,得到了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的重用。

明崇俨为光宗耀祖,抬高门户,特意向李治提出要为自己的祖辈明僧绍树碑立传,唐高宗慨然应允,并亲自撰写了一篇碑文。

由于明僧绍在世时,皇帝曾多次下诏书征他任官,但他始终坚辞不就,于是遂有“征君”之誉。为此,唐高宗为此碑赐名为“明征君碑”。

此碑碑文通篇是四六韵文,碑文追述了明僧绍当年信奉佛教,隐居栖霞,婉谢皇帝征召的过程,同时也讲到齐、梁二代摄山营造佛像等史事,褒扬了明僧绍的高行洁操。

不久,唐高宗又派了高正臣和王知敬等人亲自抄写,并命人刻成碑石。从此,载着明征君碑的龟趺骄傲的扬着头,不知疲倦地守护着一段历史的记忆。

676年,御制明征君碑被立于栖霞寺门前,唐高宗又将功德寺改名为“隐君栖霞寺”。

后来,隐君栖霞寺毁于唐武宗“毁法灭佛”事件。至851年,唐宣宗又派人在原址上重建栖霞寺。

南唐时,唐主李璟命人重修舍利塔,并将隐君栖霞寺改名为“妙因寺”。

980年,更名“普云寺”。宋真宗景德年间,改称“栖霞禅寺”。

1093年,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敕改栖霞禅寺为“严因崇报禅院”。不久,皇太后高氏驾崩,宋哲宗亲政,重新改为“景德栖霞寺”。迄高宗南渡,金兵陷建康,寺全毁。自南宋至元末,法运垂秋,近300年。

[旁注]

四六韵文:四六即骈句,骈文的通行别称。骈文全篇以双句为主,注重对偶声律,多以四字、六字相间成句,故又称“四六”。韵文是讲究韵律的文学体裁,用韵律格式写成的文章。

垂帘听政:垂帘:太后或皇后临朝听政,殿上用帘子遮隔。听:治理。指太后临朝管理国家政事。始于汉朝,汉惠帝不理政事,吕后临朝。汉殇帝出生不过百日就继帝汉和帝位,皇后邓氏以皇太后临朝。但垂帘听政的制度却要到唐朝武则天时期才开始。此前的太后临朝不需垂帘。

驾崩:我国古代称帝王或皇太后、太皇太后的死为驾崩。

唐高祖李渊:(566年~635年),字叔德,祖籍陇西成纪,一说陇西狄道,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出身于北朝的关陇贵族,7岁袭封唐国公。隋末天下大乱时,李渊乘势从太原起兵,攻占长安。618年,李渊称帝,改国号唐,定都长安,不久便统一了全国。

武则天(624年~705年)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也是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唐高宗时为皇后,唐中宗和唐睿宗时为皇太后,后自立为武周皇帝,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并号其为“神都”。史称“武周”或“南周”,705年退位。

唐主李璟(916~961年)是我国五代十国时期南唐政权的第二个皇帝,943年嗣位。后因受到后周威胁,削去帝号,改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

[知识链接]

据说,在五代十国时期,栖霞寺中常有猛虎出入,为此,栖霞山当时又名虎窟山或虎穴山。基于这个原因,当时的栖霞寺又被人称为虎窟寺或虎穴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