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时期开凿千佛崖石窟
在明僧绍舍弃自己的房屋建立了“栖霞精舍”后不久,一天晚上,明僧绍在梦中见到栖霞山西岩壁上有佛主如来的佛光。他激动万分,怔怔地站着,双手合十。
醒来后,明僧绍立即前往栖霞山西岩壁边观察,恍惚中,他似乎再次看到石壁上跃动着佛祖身影。他有所参悟,当即跪拜,并许愿要在壁崖上筑窟造像,以度天下生灵。
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明僧绍直至去世前也没有开始动工。明僧绍只好把这个心愿留给自己的儿子去完成。
栖霞精舍建立后的第二年。明僧绍的儿子承父遗志,广为化缘,请来高僧和当时的知名石匠,并在法度禅师的帮助下,开始在栖霞山东北纱帽峰的山崖上凿石造佛。
他们首先镌刻了一座高达13.3米的无量寿佛,所以此殿被称为“无量殿”。
大佛的造像设计人为齐粱时期建康著名的高僧僧祜,史书上称他不仅精通律宗,而且“为性巧思,能自准心计,及匠人依标,故光宅、摄山大像,剡县石佛等,并请枯经始,准画仪则”。
后来,他们又在主佛的两侧各凿高达11米的观音和势至两菩萨,这3佛合称“西方三圣”,为此,该殿也称“三圣殿”,俗称“大佛阁”。
这三尊大佛和菩萨,体形巨硕,拔地参天,体现一种崇高庄严之美。
再说三圣殿的佛龛、菩萨凿好不久,佛龛顶上突然出现了佛光。于是,齐、梁两代的皇族和贵族为了祈福,纷纷在栖霞寺后依崖之高下,出资凿刻佛像。
至511年,历时27年,崖上的佛像形成石窟群。其建造年代早于洛阳龙门石窟而晚于大同云冈石窟。
后来,唐、宋、元、明各代也先后在纱帽峰上开凿佛像,连南朝在内,共有700尊。佛像大者高数丈,小者仅盈尺。其中“大佛阁”为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石窟。
现存的栖霞山石窟群自大佛阁东去,山岩上及岩北侧,岭上岭下,依岩上高低,就石壁凿窟造像,有立有坐,大小各异,有的端庄浑厚、有的笑容可掬、有的神态虔诚、有的慈祥娴静,或五六尊一龛;或七八尊一窟,有十来尊一室者,亦有20余尊一殿堂,风姿万千。龛内布局,或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一弟子。
窟门两侧常有天王力士像,有的佛座下蹲有双狮,称狮子听道,佛像大者高达数丈,小者仅有盈尺。石窟佛龛平面多马蹄形。单室无前壁,穹窿顶,三壁环坛或正壁起坛敞口无门。部分石窟佛龛保存有明代的砖石门壁。
1925年12月著名考古学家向达先生通过实地调查,共统计出石窟佛龛294个,造像515尊。1994年南京市博物馆又进行重新调查共计大小石窟佛龛250个,造像520尊。为此,这一石窟群被命名为“千佛崖”。这些石窟佛龛大小错落、点缀在石壁上,近看如龙宫凤阙,远望似蜂房鸽舍。景象蔚然壮观。
千佛崖石窟开凿在侏罗纪的砂岩上,经千百年来风吹雨淋,损坏严重。室内造型屡经后世装点。面目渐非。
1925年,栖霞寺住持若舜花了近两年的时间,用水泥涂缮造像,致使石刻几乎完全丧失了原有的风采神韵。此后,迭经战乱,石刻残破不堪。
尽管目前准确判断每一个石窟佛龛的开凿年代仍相当困难,但多数造像的姿态、服饰仍可循旧迹,个别造像水泥剥落,石质部分衣纹犹清晰可辨,千佛崖石窟不失为现存最优美的南朝造像艺术品之一。
在南朝时期,由于众多王公贵族纷纷来栖霞山开凿佛龛,这使得位于栖霞山的栖霞寺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与此同时,南朝由于佛法兴盛,帝王提倡佛教而造寺塔者颇多,栖霞寺也因此成为了“南朝四百八十寺”中的著名寺庙。
[旁注]
纱帽峰:位于南京东北部的栖霞山风景区中峰的脊部,是栖霞寺千佛岩石窟东区的一个优雅的景点,四周佛龛密布,奇峰屹立,因其形状酷似封建时代官员们的乌纱帽而得名。
势至:具名大势至菩萨,得大势,阿弥陀三尊之一,侍于阿弥陀之右胁,主佛之智门者,菩萨之大智至一切处,故名大势至。
马蹄形:三面构成U字形而一面是直线的形状。过去人们开发的蹄形磁铁是与军马蹄子上面使用的马掌铁形状接近,所以马蹄形就泛指带有开口的环形物品。
穹窿:本身指天空,也形容如天空般的中间高,四周下垂的样子,同时也泛指高起成拱形的建筑形式。穹窿顶就是穹窿式的屋顶,一般从外形来看为球形或多边形的屋顶形式。如伊斯兰教清真寺中的天房,室内顶部呈半圆形,就可以叫做“穹窿顶”。
侏罗纪:是一个地质时代,界于三叠纪和白垩纪之间,侏罗纪是中生代的第二个纪。
洛阳龙门石窟是我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的营造,南北长达1千米,至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大同云冈石窟位于我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千米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始凿于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尊,最大者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是世界闻名的石雕艺术宝库之一。
[知识链接]
据说,在明万历年间,关西僧人三空见千佛崖的佛像剥落严重,便和寺僧明通筹划修缮事宜。主要修缮者为石匠王寿。这次修缮历时7年,现存的千佛崖所遗佛像较完好者,大多为明代之遗。
提起王寿,不得不提一下三圣殿东面的尽头处的“石工殿”,殿内刻有一右手举锤、左手握凿、背靠山崖、圆目而视的石匠。
民间传说该石匠在限定的时间内未能凿成一千尊佛像,为了交差,他急中生智,一边口吟“我佛保佑”,一边往山崖一靠,至天明时竟立地成佛,正好凑足一千之数。
这个传说其实是从明代祝世禄《重修栖霞寺记》中提到的王寿的故事蜕变而来。王寿是栖霞山一带有名的石工,他不仅设计了新的佛龛,还对齐梁以来古老的佛龛进行了修补。后人为了纪念他,也给王寿凿了石像,这便是千佛崖石工殿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