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曹抡选补写“鹅”字碑
去过国清寺旅游的人都知道,在国清寺三圣殿左边,有一块高2.41米,宽1.42米,字径2.175米的著名“鹅”字碑。
相传,这碑上的字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
那时,王羲之跟随天台山华顶峰旁灵墟山中的向白云先生学书,王羲之每天喜欢观察水中嬉戏白鹅。
一天,王羲之看见一白鹅振翅,笔随心动,大书一“鹅”字。该“鹅”字,每笔均见鹅头,如同一只只活灵活现的鹅,在水中引吭高歌。那天,国清寺主持正好在灵墟山的白云先生那里做客,他看见王羲之写的字后,便派人将此雕刻成一块碑,放在国清寺内。
不过,现存在国清寺内的“鹅”字碑,右半边是王羲之的真迹,而左半边,却是天台山人曹抡选补写上去的。字体两边浑然一体,几乎达到了乱真的程度。
在曹抡选补写前,“鹅”字碑由于经历了岁月沧桑,碑石上的字只剩下了一半,关于曹抡选补字的事,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呢?
传说,有一天曹抡选夜宿华顶山华顶寺,正在灯下练习书法,突然听见窗外“扑”的一声,接着闪起一道亮光,他疑是妖魔作祟,随手拿起桌上的方砚向窗外掷去,但不见动静。
过了一会,曹抡选掌灯出门观看,只见石砚深陷地下,俯身拾起石砚,这块石砚竟变得晶莹如玉。此时,曹抡选想莫非是地下的宝物显异,便请人连夜挖掘,挖了不一会儿,忽然见到了一块石板。
曹抡选要僧人把石板抬到室内,洗净一看,原来是一块上面刻着半个“鹅”字的残碑。曹抡选书法造诣很深,他认得这半个“鹅”字是王羲之的手迹,决心把它补全。
主意打定后,曹抡选就日夜临摹王羲之的碑帖,整整练了7年,终于将“鹅”字残缺的半壁补上。
为了使更多的人能看到这一墨宝,曹抡选又把这字碑搬到离华顶寺不远的国清寺内竖起。
为了写成半个字,竟然肯花7年功,这就是曹抡选补写半边鹅的传说。通过这个传说,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做事的执著精神。同时,我们也可以知道,国清寺这块凝聚了王羲之、曹抡选两位书法大家精华的鹅字碑是何等的珍贵。
[旁注]
华顶峰:为天台山主峰,位于县城北25千米,为国家森林公园。主峰海拔1098米,四周群山向而拱之,层层相裹,状如百叶莲花,华顶正当花之顶,故名“华顶”。
方砚:砚指写毛笔字磨墨用的文具,多数用石做成:方砚即是指方形的砚台。
墨宝:指宝贵的字画,一般为名人真迹中可称为宝贝的珍品。
王羲之(303年~361年),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后迁居绍兴,写下《兰亭集序》,晚年隐居会稽下辖剡县金庭,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知识链接]
据说,王羲之爱鹅出了名。在他居住的兰亭,还特意建造了一口池塘养鹅,后来干脆取名“鹅池”。池边建有碑亭,石碑刻有”鹅池“二字。
提起这块石碑,还有一个传说呢:有一天,王羲之正在写“鹅池”二字。刚写完”鹅字时,忽然有大臣拿着圣旨来到。王羲之只好停下来出去接旨。在一旁看到父亲写字的王献之也是有名的书法家,他看见父亲只写了一个鹅字,就顺手提笔一挥,接着写了一个池字。两个字是如此相似,如此和谐,一碑二字,父子合璧,更是成了千古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