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仰法师亲自主持复建

由于栖霞寺所在的栖霞山临江屏立,山川形胜雄立楚尾,地势奇险,蔚成金陵防卫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自建寺以来,经历大战数见不鲜,故栖霞寺屡毁于战火,以致屡毁屡建。

1919年,在镇江金山寺出家为僧的宗仰法师应栖霞寺寺僧之请住持栖霞,对栖霞寺进行了一次大修,这是新中国成立前的最后一次大修,现在的栖霞寺,便是在这次大修的基础上修复的。

这一年,宗仰法师偕同金山寺的青权法师和扬州的寂山、雨山法师去南京栖霞朝山。当时的栖霞寺毁于清咸丰年间的兵火中,尚未修复,古道场的山茅中仅剩几间破屋,是僧人法意老和尚的栖身之地。

法意老和尚见宗仰等法师朝山,意识到善缘己至,口中连称“善哉!善哉!”随即跪在宗仰面前,恳切地说:“恢复栖霞古寺,唯你可为,你若不应,老僧宁愿跪死不起。”

宗仰急忙将他扶起,边说:“有话好商量。”同行的几位法师都认为只有宗仰才能担此重任,并都表示全力支持。宗仰回到了金山寺不久,法意和尚又备了礼品,亲赴金山,称宗仰为中兴栖霞寺的祖师。

宗仰遂来到栖霞寺,亲自主持寺庙的复建工程。栖霞寺年久失修,且原有山地寺产,也沦为江宁县资产,多亏各方人士相助,宗仰起而力争。孙中山率先捐了10000银元。

由于孙中山的支持,各方恭贺赞助的人很多,这对重建栖霞寺的重建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宗仰开座的那一天,四众云集,荒郊山野中搭起了20余座芦棚。栖霞寺因宗仰的到来而日趋繁荣。寺庙的修建工程进展很快,毗卢宝殿平地而起。这个时候,整个寺庙的规模略定,而宗仰竟积劳成疾,于1921年7月圆寂,年仅57岁。

宗仰法师圆寂后,若舜法师住持栖霞寺,并多方募费,进一步修缮庙宇,重塑佛身,使千年古刹重获生机。

重修的栖霞寺共有弥勒殿、毗卢殿、藏经楼三进院,依山势层层上升,格局严整美观。

栖霞寺前是一片开阔的绿色草坪,有波平如镜的明镜湖和形如弯月的白莲池,四周是葱郁的树木花草,远处是蜿蜒起伏的山峰,空气清新,景色幽静秀丽。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弥勒佛殿、大雄宝殿、毗卢宝殿、法堂、念佛堂、藏经楼、舍利石塔。寺前有明征君碑,寺后有千佛岩等众多名胜。

现存的栖霞寺山门三门并立,中间是一大门,两旁各一小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中间大门额上书写着“栖霞古寺”4个鎏金大字,两侧门额上分别书写着“六朝胜迹”、“千佛名蓝”8个鎏金大字。

步入山门,是弥勒殿。迎面而坐着一尊袒胸露腹、开怀畅笑的大弥勒佛。弥勒佛的背后,是一尊韦驮尊者雕像,专司降魔护法之职。他是南方增长天王手下的8员大将之一,以疾走如飞着称,专门负责佛寺卫戍工作。

韦驮巍然挺立,双手合十,身着古将军服,降魔杵横于腕上,从其造型姿势上,可以知道栖霞寺是广结佛缘的十方丛林,对来客表示欢迎。

在弥勒殿的两侧,侍立着佛国名声显赫的护法神将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俗称四大金刚,据佛经上讲,四大天王的任务是各自护持着一方世界,即居于须弥山四方的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和北俱罗洲。

其中南方增长天王,名叫毗琉璃,身青色,穿甲胄,手握宝剑;东方持国天王,名叫多罗咤,身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北方多闻天王,名叫毗沙门,身绿色,穿甲胄,右手持宝伞;西方广目天王,名叫毗留博叉,身白色,穿甲胄,手上缠绕一龙。

这四大天王全是中国式的武将打扮,威风凛凛,饱含煞气。他们分别司风、司调、司雨、司顺,合起来就是主管“风调雨顺”,寓示五谷丰登、天下太平。

出弥勒殿拾级而上,是寺内的主要殿堂大雄宝殿,殿内供奉着高达10米的释迦牟尼佛。

大雄宝殿之后便是正中匾额写着“毗卢殿”的毗卢宝殿。这是栖霞寺内最大的殿堂,大殿前侧左右各有大钟一座、法鼓一面,鸣大钟是号令僧众集合,击法鼓是表示说法是为了劝戒僧众渐趋于善。

毗卢殿正中供奉高约5米的金身毗卢遮那佛,弟子梵王和帝释侍立左右,二十诸天分列大殿两侧。佛后是海岛观音塑像,观世音伫立鳌头号,善财、龙女、侍女三旁,观音三十二应化身遍布全岛。堂内塑像,工艺精湛,入化传神,令人赞叹。

过了毗卢宝殿,依山而建的是法堂、念佛堂和藏经楼。

藏经楼为全寺最高处,楼下为住持和尚起居办事的法堂,也是宣讲佛法皈戒集会的场所。

法堂中设有法座,也称狮子座,是寺院传教聚会弟子们的座位。

法座前面设有讲台,台下设香案,两侧置听法席。楼上为藏经之处。楼上室内正中佛龛内供奉着一尊释迦玉佛,是用整块白玉精雕细琢而成,形象颇异,为缅甸僧人赠送的物品。

室内两侧放置着整齐的经柜,按《千字文》字序,存放着经、律、论三大类佛教经典著作,多达8000余册,其中最名贵的为《贝叶经》,是在多罗树叶上烙印梵文。相传是唐僧西天取经带回,因其时代久远,弥足珍贵。此外还有一本“血书”,是清末一位女信徒滴血抄写而成。

宗仰法师圆寂后,1936年,为宗仰法师而修建的宗仰骨塔修建完成,此塔位于栖霞寺后中峰中脊右侧,也称乌目山僧宗仰塔,塔上的铭文由民国学者章太炎亲自撰写。

[旁注]

金山寺:在江苏省镇江市西北长江南岸的金山上,始建于东晋明帝时。金山寺布局依山就势,使山与寺融为一体。众多的历史故事发生于此,《白蛇传》水漫金山;梁红玉擂鼓战金山;苏东坡妙高台赏月起舞等,更使金山成为江南名山。

朝山:是佛教徒至名山大寺进香,以忏除业障或还愿的朝礼行为。也作修行者为了表示求道的虔诚,常以三步一跪拜的方式朝礼古圣人的遗迹。

三进院:顾名思义就是有3个外厅的院子。这种院子演绎着我国传统民居的建筑构局,“房”与“房”错落有致,围合着3个小院。

降魔杵:即金刚降魔杵,又名羯磨杵,是藏传佛教中的一种法器,原也属于古印度兵器的一种,现在被佛教引用为法器之一。其一端为金刚杵的样子,另一端为三棱带尖之状,中段有三个佛像头为柄,一作笑状、一作怒状、一作骂状。

甲胄:古代作为将士的防护服,在冷兵器时代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二十诸天:是一个佛教用语。具体是:一大梵天、二帝释天、三多闻天王、四持国天王、五增长天王、六广目天王、七金刚密迹、八大自在天或摩酰首罗、九散脂大将、十大辩才天、十一大功德天、十二韦驮天神、十三坚牢地神、十四菩提树神、十五鬼子母、十六摩利支天、十七日宫天子、十八月宫天子、十九娑竭龙王、二十阎摩罗王。

《贝叶经》:是写在贝树叶子上的经文,源于古印度。在造纸技术还没有传到印度之前,印度人就用贝树叶子书写东西,佛教徒们也用贝叶书写佛教经典和画佛像,贝叶经的名字由此而来。

梵文:不仅是印度的古典语言,也是佛教的经典语言。梵文佛典起初是书写于贝多罗树叶上,故又称“贝叶经”。

宗仰法师(1865年~1921年),祖籍常熟,俗性黄,原名浩舜,法名用仁,宗仰是他的法号,又号乌目山僧。中年,别号楞枷小隐,晚号印楞禅师。他是我国近代史上托迹空门的爱国志士,也是一位颇具影响的诗人、教育家,他忽僧忽俗,儒释同致,被人们誉为天下奇僧,是佛教界的一流人物。

孙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出生于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政治上也为后继者留下珍贵遗产。

[知识链接]

据说,早年宗仰法师在流亡日本时,结识了当时还是学生的孙中山,并倾囊资助孙中山进行革命。为此,当宗仰法师要重修栖霞寺这座千年古刹时,已经成为民国总统的孙中山先生得知后立即捐万银,作为归还宗仰义助革命之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