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家一行求算国清寺
到了中唐,国清寺依然兴盛。据资料记载,此时的国清寺是“松篁蓊郁,奇树璀璨,宝塔玉殿,玲珑赫亦,庄严华饰,不可言尽”。
在这一时期,国清寺迎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这位客人便是高僧一行大师。
说起一行与国清寺的关系,还要从他的著作《大衍历》说起。
当时,我国通行的《麟德历》推测日食不准,唐玄宗李隆基就叫一行研究诸家历法短长,改编新历。接到命令后,一行根据《周易》,开始编写《大衍历》。
在编写《大衍历》过程中,一行碰到一些计算难题。当他打听到国清寺的达真法师精通算法,于是在721年,一行不远千里来到天台山国清寺,前来求师。
在国清寺的门外,还有一块“一行到此水西流”的碑石,上面清楚地记述着关于一行这次到访的事情经过。
这一天,国清寺的达真和尚正在寺院中布筹运算,忽然达真对他的徒弟说:“今日有弟子从远方来此,求我算法,大概快到了,你们到外面去接一接。”
达真和尚再算了一筹,又说:“如果门前山溪水朝西边流去,那这位弟子就到了。”
于是,达真和尚的徒弟们刚出门,便见到一行正站在寺庙前。这时,只听得“哗啦啦”一声响,寺前本来往南流的涧水竟突然向西改流。
一行立即进门拜师,达真和尚则激动地对弟子们说:“一行千里求算,真诚感天动地,连涧水都为之西流,何愁新历不成。”
从此,一行就在达真和尚的指导下,经过两年的刻苦钻研,终于编成了《大衍历》。而“一行到此水西流”则成了虚心求教的千古佳话。唐代诗人写诗道:
一行寻师触处游,
到天台后始应休。
因知算法通天地,
溪水寻常尽逆流。
《大衍历》的影响是深远的,它颁定不久,即由日本人吉备真备传入日本。763年,日本淳仁天皇诏令废除日本的《仪风历》,改用中国的《大衍历》。
随着《大衍历》的出名,一行在国清寺的那段经历,也使这位既是科学家又是佛学高僧的传奇人物,与国清寺结下了不解之缘。
为了纪念一行大师,人们后来在国清寺门前的丰干桥旁边,立下一块“一行到此水西流”的石碑。
《大衍历》初稿完成不久,一行便圆寂于国清寺。唐玄宗哀痛不已,赐谥“大慧禅师”,葬于铜人原。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一行在国清寺求算的经历,又在国清寺山门前隋塔北面处修建了天文学家一行禅师的纪念冢。墓塔通体白石雕砌,庄严肃穆,中书“唐一行禅师之塔”6个大字,明代的董其昌曾重题。旁边有一副对联写道:
博览经史编着大衍历;弘开密法注释日经疏。
对联总结了一行禅师的一生功德。此塔是我国现存唯一的一行禅师衣冠冢,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旁注]
《大衍历》:727年,一行所作,后经张说和陈玄景整理成文,729年颁行,使用到751年。733年传入日本,在日本使用近百年。《大衍历》结构严谨,条理分明,共有历术7篇,讲具体计算方法。另有历议12篇,讲历法的理论问题,是一行为《大衍历》写的论文,通称《大衍历议》。
铜人原:指的是灞河以东的黄土台塬,即今洪庆原,即洪庆山森林公园。灞河,是中国陕西省境内的一条河流,发源于秦岭。
衣冠冢,即葬有死者的衣冠等物品,而并未葬有死者遗体的墓葬。这是因为死者的遗体无法找到,或已葬在另一处,再于此地设衣冠冢以示纪念。
一行(683年~727年),我国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佛学家,俗名张遂,魏州昌乐即今河南省南乐县人。一行对我国天文学的贡献非常突出。723年,他和时任率府兵曹参军梁令瓒主持制造了黄道游仪,并且重新测定了恒星的位置。这比1718年英国科学家提出的恒星运动理论要早1000年。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亦称唐明皇。712年至756年在位。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窦德妃。李隆基在位期间开创了唐朝乃至我国历史上的最为鼎盛的时期,史称“开元盛世”。但是唐明皇在位后期爆发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国势逐渐走向衰落。
[知识链接]
723年,一行与唐代天文学家南宫说等人测量了南北13个地点的日影长短,打破了“日影千里差一寸”的传统说法,得出地球子午线一度之长为166.14千米。
724年,一行和梁令瓒主持制造了浑天铜仪。浑天铜仪用水力运转。通过复杂的齿轮系统,可以显示天系运行的情况,并可自动报时,这是他们对古代天文仪器研究的杰出成就。
除了有科学上的成就外,一行又是佛教密宗的传法大师和佛经翻译家。唐玄宗时,密宗正式传入我国。后来,天竺僧人善无畏携梵文经典,经吐蕃到长安,次年开始译《大日经》,由一行帮助翻译。
一行一生着有《摄调伏藏》、《释氏系录》、《开元大衍历》、《大日经疏》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