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桥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广西龙胜地区的同辣河从越城岭涌出,滚滚翻翻, 奔到孟寨,激成个大深潭。潭里旋涡日夜翻卷,拍击两岸,象擂鼓,象打雷。

潭底有一条青龙,一条乌蟒。青龙年年春后给岸上戽肥泥;乌蟒岁岁夏秋把砂石堆往田垌。青龙得势,孟寨田垌的禾穗稠稠密密,乌蟒得逞,孟寨禾晾的禾把稀稀疏疏。

有一年,八月十五,道师提议祭河神,寨老就带领寨人赶一匹大水牯到潭里溺死,又倒九桶上等浓酒进潭中。

第二年,孟寨侗家竟稍得安宁,鱼、米、豆、棉也少受水患。从此,年年的八月十五就成了孟寨的“溺牛节”。众人只道河神保佑,哪知乌蟒好酒贪杯,青龙乘它酒醉慑住它袒佑了侗家。

每逢“溺牛节”这一天,欢乐的小孩、虔诚的老人、山花般的侗家姑娘, 都涌出山寨,赶到河边,看结实标悍的后生在潭里溺牛。勒汉出山象雁阵, 勒勉过河似彩虹。孟寨的姑娘,数银姑长得最美,手最巧,她肤色白嫩晶莹, 好象吞菜下喉都看得见;抿笑的脸如同水里的明月那样圆圆亮亮;唱起歌, 象山间的清泉那样叮咚动听;她的手好象有宝一样插的秧一夜就转青,种的棉远看象一片白云。这样的姑娘,哪个不称赞?乌蟒见了,暗地流口水。

一天,银姑和孟寨姐妹,来到同辣河岸采棉。乌蟒知道了,摇身变个俊后生,挑着花篮,郎郎当当,来到棉地,撕烂布一样地唱起歌来。姑娘们抬眼望见一个白衫勒汉挑篮走来,歌里有股骚气。口快心直的姑娘,接歌就答:

风吹棉叶响沙沙, 不知是鸡还是鸭? 是鸡就该寨里叫, 是鸭河里打浪花。

乌蟒死皮赖脸地只顾上前献殷勤。姑娘们看他是个白面生人,不走寨边石板大路,却把河边来,一时难摸底细,都叫银姑盘问。银姑端端地走上跟前,劈头就盘:

哪里来的后生哥? 卖竹篮还是卖花? 来到这里有何事? 请你不要说假话。

“哪里话,哪里话,我家就在这底下⋯⋯”乌蟒被问得伸出细舌头,唾液拉成一长线。

银姑见他舌细涎长,还带一股莫名腥气,转身向姑娘们眨眨眼睛,众姑娘扶肩碰头咬耳,提篮旋出棉地,直往孟寨奔去,好远才听见“喔——喂” 一声,接着,传来几句凉休休的歌:

花篮花样扮花哥, 粪桶粪箕当铜锣, 想吃想喝你想去,

油桐油茶下油锅。(哥)

乌蟒气极,窜回河边,正遇青龙在那里冷笑:“给人喂饱了,还想骗害民女,受到奚落,——活该!”

乌蟒一肚子天火,贯全身蛮力扬尾横扫青龙,两条绞成一团,滚到河里。

一场混战,青龙力衰,被赶到潭头一个小回湾里,只好暂住那里窥视乌蟒的行事。

不久,银姑来到潭边漂纱,倒影象花开一样美丽,歌声似蝉鸣一样悠扬。乌蟒变条红鲤,正想跃出水面咬银姑裙,青龙见了迅速变成一条墨鱼,

吐出墨汁,把白花花的水波变成黑糊糊的水浪,挡住它的视线。银姑见了心慌,来不及收纱,举步跨离石岸。忽见潭心浪翻波涌,顷刻一条黑蟒窜出旋涡,张开血口,伸出岔舌,流着口水,逼视银姑。青龙化成一个后生,跃出水面,举剑劈向乌蟒。银姑大惊跑回家里,病倒在床,一个多月不能起身, 梦中却常惦念那拔剑劈蟒的后生。

青龙也想念银姑,只因他也受了伤,好不容易把伤养好了,才化成一个侗家木匠后生,带着蚌蛤珍珠来到孟寨,帮做鼓楼、架桥梁、起凉亭。因他诚实厚道,艺好义深,不久就和寨里的年轻人相处得很亲密。

银姑是颗寨星。银姑病,全寨关心。寨里求神,寨外请医,但是病未减轻。后生着急,老人摇头。青龙本是巧装来救人的,又怕冒昧引起疑心,幸有姑娘们的邀请,木匠才得跟着前去探望银姑。不料,银姑一见木匠,大病减了三分。木匠探脉后,便取出蚌蛤珍珠磨溶入水,给银姑一口喝尽。方过三夜,银姑如梦初醒,容颜依旧,歌声动人。全寨欢欣,惊赞这菩萨般的年轻木匠妙手回春。银姑更是铭感在心,只是在众人面前不便吐露真情。

木匠离寨这天,老人扯宽了他的衣衫,姑娘们出寨找荆棘拦路,大家难舍难分。

秋过冬来,春节到了,孟寨又是一片欢腾。

这年邻寨来“月也”①,颂扬他们新修的鼓楼。岩坪、石板路上,全是盛装的人群。对歌、舞春牛、吹芦笙,男女后生结对结伙打鸡毛毽子。这毽子, 象绣球,似彩燕。一对对男女,挥手拍毽,连续往返,送意传情。

岸上的欢乐,震惊了潭里的乌蟒。它几经挫折,又受奚落,余恨未消, 贼心又起。青龙早已料到,便抢先入寨。后生们见好伙伴重游孟寨,奔走相告。姑娘们更是欣喜欲狂,都簇拥他跟银姑拍毽。

青龙心里乱杂杂,怕乌蟒来闯寨,所以拍出的毽子东钻西窜。银姑以为他不专情,用歌点醒他。

青龙一心愁着乌蟒将到,又觉银姑义重情深,忙回一支歌来暗点急情。忽然,一阵冷风,送来一股翻人心胃的腥气。众后生捂鼻一望,见岩坪

边挤进一个白面生人,满面堆笑,专邀姑娘拍毽。奇怪的是,他走到哪里, 哪里的人群纷纷四散。原来尽管它变得又白又俊,乌蟒的腥气照样使人难闻。青龙一见乌蟒挤进岩坪,早拉着大帮姑娘、后生躲开。

不到一袋烟久,岩坪上只剩乌蟒孤零零独个在发愣了。它四望无人,正想发作,一位胖奶,从岩坪边象母鸭摆蛋一般走来,双手拉着它的衣袖,口里喃喃:“好俊的后生啊,没人留住,真是有眼无珠!快跟我屋里坐坐,打杯油茶暖暖心。”原来,这是孟寨的老巫婆。早年鼻孔被虫钻坏,香臭难分。乌蟒遭受冷遇,得胖巫婆这般殷勤,十分感激。它用过油茶,再三叮咛:“好婆婆!明日傍午,有洪水大难,你早些打点,往寨东高岭上走,就可脱灾离难!”说罢,乌蟒溜出孟寨,滚回深潭。

① 月也:侗语,即这寨到那寨集体访问。

第二天,锣鼓声声,孟寨闹醒。春牛舞得欢,芦笙吹得紧,歌声嘹亮, 彩毽纷飞。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向寨中心岩坪涌去;只有胖巫婆驮驮背背掩门离寨,慌慌张张爬上村东高岭。

忽然,天边滚鼓,地面扬尘。乌云遮住晴空,山风旋扭古树,道道火闪高天划裂,瓢泼暴雨,冲刷村寨。顿时山洪暴发,人畜慌乱,木楼嘎嘎摇晃。

山寨快被淹没了,大家焦急地爬上了屋顶,几个后生在鼓楼顶上呼喊, 有的在水里伸手求救。只有胖巫婆在高岭上对天跪拜,口中喃喃不停。

就在这时,孟寨东头岭脚,霞光四射,雨中突起一座长桥,桥身慢慢向沉浮在洪水中的人群移动。一个个人爬上了桥,一群群人登上了桥,顺桥登上了高地。众人脱险了,长桥不见了。银姑在想,全寨人都在想:这桥是什么啊?如果是神,这神又是谁?

事过三天,青龙又化成当年的小木匠,回到孟寨帮侗家重整木楼。真是神工巧匠,三天三夜,孟寨重建复原。孟寨乡亲死活不让木匠离寨了,还把寨星银姑与他定下百年。木匠百般辞谢,只得把乌蟒作孽,他三番四次救寨的原委一一说出。并说,他已与乌蟒结下不解之仇。日后,蛇死龙生,很难算定,怎能久留侗寨?更不可误了银姑一生。最后他又说:“让我回去三日, 何去何从?必来相告。”众人听完,也不好强留。

一天过去了,不见音信。第二天,全寨人煮豇豆香粥在等。五更过后天发白,还是没有音信。

第三天夜里,全寨老人都到岩坪上等,后生们到寨门口等,银姑带姑娘们到寨楼上等。等到月落树梢,青龙来了。姑娘、后生们簇拥银姑和青年木匠来到岩坪,见过寨老,施礼团坐。青龙心里本来很沉,他定一定神,琅琅开言:“众乡亲!事不出所料。乌蟒潭边惊病银姑,消除了它棉田受讥侮的冤恨;水淹孟寨,洗雪了它受众人嫌弃的耻辱。如今,只恨我三番几次跟它作对,定在正月三十午时,与我决斗。龙死深潭命名蟒潭,此后由它永踞; 蟒死改名回龙潭,永归我住我管。事关重大,我死无怨,只怕孟寨安乐不得。但有乡亲在,我料无妨。”

众人一齐起誓:“只要用得着我们众人,愿同心除害!”青龙恳切提出: “到正月三十那天,敬请孟寨乡亲擂鼓助阵,鼓不可停,一停即误了大事。再在岸上安几座铁炉,熔炼铁板多块,鼓风不息,铁块越红越好。如我不敌受害,盼众人将红铁投入潭心,将乌蟒烫死。这时我虽身亡,蟒也同归于尽, 孟寨可永保安宁。”

众乡亲齐呼:“全寨出动,击鼓不停。熔铁以待,铲除蟒害,保住龙神!” 正月三十这天,正午时分。潭中混波浊浪,翻滚轰鸣。水柱冲天,地动

天惊。十二个大鼓齐擂,二十四面响锣齐轰。人群夹岸呐喊助威。

龙蟒厮斗,各显威风。乌蟒甩尾摆扑,青龙顺势绞缠。鼓锣助龙,恶蟒流涎窜入潭底。潭底恶吼如涛,岸上鼓声如雷,恶蟒忽又上冲,青龙紧紧尾追。众助龙威,蟒劲顿衰。众人看呆了,乐痴了。银姑唯恐鼓手停鼓,沿岸呼喊:“打呀打,棒棒痛打恶蟒!擂呀擂,声声振龙威!”鼓声更訇,锣声更亮。眼看恶蟒口中流血,两眼被龙爪撕裂,摆扑费劲,翻滚力竭。突然, 胖巫婆慌忙闪出,口中乱唱,取下黑头巾一晃,十二只乌鸦乱飞,一时众人目张口呆。十二只乌鸦分成两股,分头扑到两面大鼓上。鸦嘴猛叮鼓手的手背,鼓手猝不及防,痛楚钻心,忘了击鼓,锣随鼓停。众人都认为青龙制死了乌蟒,一时各自松了劲。不料,恶蟒趁机顿起,挣力一掼,绞住青龙,狠

狠咬住青龙咽喉。青龙立即沉下潭底。顷刻,浊浪翻卷着殷红的血波。银站大惊失色:“青龙哥!”鼓声再起,青龙却再也起不来了。

“把红铁投下潭去!”银姑喊着。

全寨人立即抢向三座炉前。一块块红铁投入潭中,潭水吱吱地沸腾了。乌蟒痛得直打滚。三炉红铁快抛尽,恶蟒还没有绝命。众人心焦如烈火烧心。银姑瞪着一双红眼,冲向炉边,扳起一块被烧红的白火石,连人带石跃入潭中,正投到恶蟒身上。恶蟒一挣,挺直身躯,浮在潭上,象一根发腐的大朽木。

孟寨人咬牙切齿,把可恶的巫婆丢下深潭。丑巫婆变成一只石乌龟,永远沉在潭底。

从此,潭水碧清,浪静波平。每到雨后,天空横跨一道彩色长虹。老人说:“那是青龙的化身。你看那拱形的彩虹,不正是当年青龙在洪水中救全寨人的桥吗?”姑娘们说:“长虹两边镶的不正是银姑姐姐织的绸花带吗? 要不然,怎么贴得那么美、那么亲呢!”

为纪念那善良勇敢的青龙,为表明侗家憎恶崇善的心愿,在寨边河上建筑起一座座庄严坚固的桥。桥身象征青龙在洪水中救人的形象。每隔两间突出一间高高的桥楼,也是仿青龙当年构造的鼓楼样式。中间神龛壁上,都画着栩栩如生的龙神。既表达侗家追念和尊敬青龙的深情,也寄托侗家祈祷龙神保佑四方、年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心意。所以称它“回龙桥”,也称“风雨桥”。

多少年来多少代,侗家按照这个样式,修建了大大小小许许多多风雨桥。

苗依(侗族)根据幼年听侗族老人传讲的故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