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海权理论
这一理论主要由美国海军少将 A·马汉提出。马汉,1859 年毕业于美国海军学院,后在海军学院从事教学和研究。1886 年,任海军学院院长,1896 年,以海军少将衔退休。1898 年,美西战争时复出,在海军军事委员会任职。其一生撰写了 120 篇论文和 17 本专著,论述当代海军政策及海军军事原则, 度过了富有创造力的一生。他的代表作有《海上力量对历史的影响,1660— 1783》、《海上力量对法国革命与法兰西帝国的影响,1793—1812》、《海上力量与 1812 年战争的关系》等。虽然他的理论体系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
前就创立了,但其理论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仍然倍受推崇并得到广泛应用。马汉的主要论点是,海上交通线是一个国家实力和战略最为重要的独一
无二的因素。确保己方交通线、同时切断敌方交通线的能力是一个国家武装力量的根本,也是海上强国的天赋特权。海上战略的目的是获得海上控制权。海军战略必须在平时以建立并增强一个国家的海上力量为目标,要在战争中控制海洋。首先必须消灭敌人的舰队,这是海军在战争中的首要任务, 其它一切都是枝节问题。一旦敌人的舰队被消灭,获胜的海军就可以利用随之而来的对海洋的控制来达到任何想要达到的目的。特别是一旦赢得了海洋控制权,海军就可以使获得世界资源的途径保持通畅,同时相应地使敌人失去这种权利而扼杀其经济。马汉始终强调的是,控制海洋必须是第一位的, 而对海洋的控制只能靠一支能打垮敌国海军的强大海上力量来获得,虽然海上力量对敌国经济的作用可能在很长的时间才能见成效,但两个敌对舰队之间该由谁来控制海洋的胜负却可以很快决定。一但有了这个结局,一切都将不可抗拒的随之而来。因而马汉一再坚持要建立强大的足以消灭敌国海军的战斗力量,特别强调大炮巨舰的威力。而始终反对那种只是袭击贸易线、攻击商船的海上“游击战”。因为这只是一种破坏,但控制不了海洋。他的中心思想和历史观就是,通过海上力量,也只有通过海上力量,才可以使国家称雄于世界——英国就是全世界的榜样。因此,马汉认为,美国最要紧的就是建立一支现代化的海军,一支具有进攻能力的海军,依靠它可以向外扩展影响。受马汉理论的影响,美国在 20 世纪初开始建造以巨型战舰为核心的大型舰队,加入了与英、法、日等国家的竞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前的美西战争、日俄战争使马汉的理论接受了战争实践的检验。一方面证明了海上作战对陆战区的战役及整个战争有重大影响,同时也暴露了其理论中的一些问题,特别是一些新式武器的出现,如漂浮水雷、自动推进鱼雷、特别是潜艇,对于全面控制海洋,反对袭击贸易线的理论都形成了重大冲击,这时期飞机虽已用于战争,但还未对海上力量构成威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列强又投入到新的海军竞赛中去,美英在争谁是世界第一,而日本则想拼命追上来。但这一时期已经没有任何一支海军能象英国皇家海军那样在近 3 个世纪中控制世界所有的海洋。谁也没有能够实现马汉所希望的那样绝对的制海权。保持某种均势成为当时的一个特点。因此在整个 20 年代至 30 年代中期,各国列强都在华盛顿或伦敦讨论这种力量
的对比。直到 30 年代中期之后,日本退出了限制海军军备的条约,均势开始打破,新的竞争加剧。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飞机在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因而这时期海军的发展,也侧重于航空母舰和海军航空兵,各国都大力建造航空母舰,并逐渐形成了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作战原则和作战方法。另外潜艇在这一时期也有了巨大的发展。只有日本还恪守着巨舰大炮的原则,奋力建造“大和号”,以巨型战列舰为其战斗核心和精神支柱。
海军制胜的理论,由海军的将军提出是情有可原的。但就整体上说,它与杜黑的理论一样有片面之处,就是夸大了制海权的重要,把它提到了绝对的程度,这显然过于武断了。同时它否定了各军种协同作战的重要性,这就更加不符合现代战争的基本原则。这一理论对美国的国防策略和军队建设就曾产生过明显的影响。美国海军的发展有相当一部分是建立在牺牲陆军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英国也有类似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