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东及太平洋的军事格局
- 美国军队的兰色梦想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太平洋及远东地区成为了另一大战略要点,引起了各国列强特别是位于这一地区中的美国和日本的激烈争夺。
美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赢家。美国本土上没有落下一枚炸弹,
美国士兵在前线阵亡的只有 10 万人,而工业特别是军火工业在大战期间得到飞跃发展。美国在战后摇身一变成为欧洲列强的债权国,它成为了资本主义世界的老大。
战后美国军方以马汉战略为发展国防力量的指导思想,以此来制定美国的军备战略方针。马汉的战略是以“海权”为中心,主张优于其它军种大力扩充海军。围绕着对太平洋和远东及全球的争夺,战后 10 年,美国的战争计划主要是针对英、日两国,特别是针对日本。1921 年—1924 年,由美陆海军联合委员会(参谋长联席会议前身)制定了“橙色计划”,其目标是尽早建立西太平洋上美国对日本兵力的优势,通过封锁和袭扰打败日本,对其海军部队和经济生活实施海上和空中进攻作战。在其后的 10 余年中,美国此项计划的基本精神始终没有变化。美国的战略制定者还设想了其它几种战争可能性,甚至进一步设想美国同时对英日两国进行海上作战,而制定了白色一橙色计划。但 20—30 年代的国际形势,决定了对英国的作战不过是一
种最坏的打算。最可能的作战对象仍是日本。美国军方直到 30 年代后期才逐步确认法西斯德国是最危险的敌人。
在这种战略指导下,美国决心要建立起一支比英国更强大的海军。大战刚刚止息,美国立即恢复 1916 年的造舰计划,增建 10 艘战列舰 6 艘战列巡
洋舰。到 1919 年美国海军军费已占到整个国家予算的 1/3。进入 30 年代, 德国法西斯兴起,世界战略格局开始动摇,日本直接威胁到美国的利益,成为其真正的主要敌人,因而美国的扩军备战有增无已,即便是大萧条也未能干扰政府的决心。1930 年,美国海军已拥有各类军舰 285 艘,总吨位达到929761 吨。1933 年,舰艇达到 342 艘,总吨位首次超过百万吨。
但这种海军制胜,海军第一的理论,影响了三军的平衡发展。在这期间, 陆军相对于海军是在人数和装备上非常不利的条件下进行建设的。1920 年, 美国会通过了《国防法》,这对于陆军体制有深远的影响。用法律的形式确立了以民兵为主体的美国陆军体制。规定美国陆军将由正规陆军、调服联邦勤务的国民警卫队以及包括军官后备队和士兵后备队在内的在编后备役人员组成。国民警卫队和在编后备役人员属民兵部队,即公民陆军。正规陆军平时最高限额为 28 万人,国民警卫队为 43.5 万人。并将全部陆军分别划归
美国本土 9 个作战与管理兼顾的军辖区,每个军辖区辖 1 个正规陆军师、2
个国民警卫师和 3 个在编后备役师,以保证出现严重事态时以这些部队为基础进行快速动员。美国还特别重视对后备军官团的培训。1928 年,在 350 所地方学校建立了后备军官训练团,由正规陆军抽调军官担任训练团的军事科学教授。每年都有训练团毕业的学生约 6000 人成为陆军后备役军官。战后的这一时期,是美国陆军中正规部队与非正规部队有机结合在一起的重要阶段。1920 年的国防部还对陆军的指挥系统进行了改组,大大提高了陆军参谋总部的权力。但总的说来,陆军的发展远远落在海军的后面。
美国空军的发展同样未能摆脱马汉战略的阴影,美国军界中虽早有人如
米切尔将军提出了大力发展空军,并将其从传统的军种中独立出来的主张。但这些主张一直未能受到美国决策人物的重视,空军依然被附属于陆军之中,只做为国土防御的一 种手段。虽然美国在 1922 年将一艘运煤船改装成了美国的第一 艘航空母舰“兰利”号并编入现役,但空军在未来战争中的巨大 威力和作用还是未被人们充分地认识到。
尽管美国的陆军和空军发展比较迟滞,但美国毕竟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拥有最强大的科技和经济力量,一但进行战争动员,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提供最先进的武器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