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军队建设
30 年代是苏联红军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时期。红军采取了一系列重要
措施,从 1929 年起,苏军颁布了新的《工农红军野战条令》等一系列的条令和政令。这些条令的颁发实施,使苏联红军训练作战都有了新的准则,对于苏军的正规化和现代化建设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
从 1932 年起,苏军还大规模地建立了各种专业学院来培养军官。到 1938
年底,苏军已拥有 14 个军事学院及 6 个附属地方院校的军事系,学员人数
从 1929 年的 3200 人到 1938 年的 2 万人。从 1929 至 1938 年共培养了中级
指挥人员 14 万人。
这时期,苏军还根据武器装备的发展和现代化作战要求,调整了军队的组织结构。在陆军,步兵师装备了先进火炮,组编了坦克分队,提高了机械化和摩托化分队能力。骑兵也实行了新编制,增编了机械化团,队属炮兵增加了数量,增编了高炮营。同时,开始组建机械化兵团。到 1934 年,已建
成 4 个机械化军。空军以各兵种航空兵团为基本作战单位,组建了空降旅。
从 1936 年起组建了特种航空兵集团军(远程轰炸)。海军在 1932 年以后, 先后组建了太平洋舰队和北方舰队。尔后,随着物质技术基础的加强,对组织结构也进行了相应调整,撤销了舰艇中队,建立了能够独立完成海上作战的舰艇编队,还着重发展了海军航空兵。这样使海军舰队变为战役联合编队,拥有水面舰艇与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及海岸炮兵。
到 30 年代中期,由于现代化装备和大批新型军事干部陆续补充部队, 并为检验苏军界当时提出的大纵深战斗和战役理论,苏军曾举行过一系列大规模军事演习。1938 年以后,由于红军中的大清洗和先后发生的张鼓峰事件、诺门坎战斗及进军波兰,苏军大规模军事演习中断,但实际作战则进一步检验了苏军的作战能力。这些演习和作战证明,苏军在使用飞机、坦克、火炮等现代化装备进行作战的能力已有明显的提高,已成为一支现代化的强有力的军队。
苏军在 20 年代采用的是常备军与地方部队相结合的混合体制,至 30 年代中期改为常备军制,以应付来自东西两个方向的威胁。1935 年以前,地方部队占 74%,改制后,地方师降至 23%,常备师则上升为 77%。常备军制的推行使军队人数急剧增长,1936 年,苏军总人数为 110 万人,1939 年 8
月,苏军已达 200 万人,几乎增长 1 倍。其后由于世界大战的爆发,苏军走上了急剧扩军备战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