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衡与裁军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一段时间内,特别是 1924—1929 年间,世界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资本主义的主要国家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先后超过了战前水平。而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由凡尔赛及华盛顿体系的制约而处于一种相对固定的状态。

但这种稳定是短暂和相对的。几年前还被认为是牢不可破的凡尔赛体系很快就出现了逐步瓦解的迹像。首先是德国,巧妙地利用了各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及对红色苏联的恐惧,从他们的手中得到了大量贷款,来实现工业设备的现代化和恢复经济,到 1929 年经济危机前,德国的一些主要生产部门在资本主义世界已占据了第二位。经济力量的增强就必然寻找挣脱凡尔赛铁链的方法,以重新恢复其在欧洲乃至世界的强国地位。而这一时期的美国有了更加快速的发展,从 1925 年起,美国的工业总产量已达到英、法、德三国的总和。而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也随着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也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寻找一个合理的位置,以摆脱被帝国主义国家围攻的态势。

凡尔赛体系的崩坍最初表现在德国的战争赔款问题上。德国通过实行巨大的通货膨胀,来抵制赔款,并要求延期交付,此举获得美、英的支持,但遭到法国的坚决反对,最终导致了法国、比利时 10 万军队于 1923 年 1 月开进了德国鲁尔地区。最终通过美国人制定的道威斯计划、扬格计划使赔款问题不了了之,这对于德国国力的增强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随之而来的就是 1925 年的《洛迦诺公约》,在英美的主使之下,德国加入国联,德国不再是一个政治上受歧视的国家,并使法国放弃了夺取德国西部以削弱其实力的想法。同时,由于法国的盟友——波兰和捷克的边界没有保证,法国不得不与波、捷分别订立保证条约,以防止德国的进攻。英国

人以为《洛迦诺公约》抑制了法国,而将德国引向东方去反对苏联,这是他的巨大胜利,但真正的胜利者并不是洋洋得意的英国人,而是默不作声的德国人。《洛迦诺公约》大大动摇了凡尔赛体系建立的有利于英法的战后秩序, 深深地埋下了战争因素,德国为东进扫清了道路而又没有承担义务。何时发动进攻,向东还是向西,主动权是在日耳曼人手中。

有鉴于战争的残酷,经历了大战的人们对和平是极为渴望的。因此在 20 年代,也曾经有过多次的裁军活动,希望阻止战争的再发生。借美军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十周年之机,经法国和美国倡议,经过一系列谈判,1928 年 8

月,在巴黎有 15 个国家签署了《非战公约》。宣布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工具,承认必须通过和平方法解决各种争端与冲突。各个主要列强国家都参加了,苏联也加入了此公约,到 1933 年已有 63 个国家加入。但一些国家也提出了许多保留条件,如法国提出可以进行防御战争,英国提出可以对各国都不承认的国家作战,也可以对无力整理内部秩序的国家作战。在种种借口之下,最终公约成为一纸空文。

裁军也是这一时期永不止息的话题,国联在成立后不久,即成立了两个委员会专门讨论裁军。1925 年 9 月,国联通过了关于筹备裁军与限制军备会议的决议,并于年底成立了裁军会议筹备委员会,由 21 个国家的代表组成。在筹委会中英法两国为各自利益而激烈辩论,英国要求限制对它威胁最大的飞机和潜艇的生产及裁减大量陆军,法国则与英美针锋相对,要求裁减海军军备,并把裁军与安全保证联系起来,要求不仅对军备,而且对军事潜力确立国际监督制度,德国则要求与其他国家一样的平等地位。1927 年,苏联也参加了筹委会工作。最终经过激烈争吵,经过许多修正,决定以法国的方案为蓝本,但这个方案对各种军备却没有规定限制数字。从 1925 年到 1930 年,

这个委员会共召开了 118 次会议,结果只通过了一项毫无内容的裁军公约草

案,还附有各国提出的 49 项保留意见。1932 年 2 月,国际裁军会议在日内

瓦召开,共有 60 多个国家出席了会议,但最终会议一无所获。以后又举行过两次,结果都是一样的。

凡尔赛—华盛顿这个维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体系,在逐步走向瓦解,而 1929 年的经济危机给了它致命的一击。当经济危机在 30 年代初终于艰难地渡过之后,我们再来看看世界和欧洲的局势,它已完全是另外一付面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