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立”的美国
美国是列强中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最晚的国家。特定的地理环境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使绝大多数美国人和美国政府更希望采取“中立”的态度,置于战争之外,而后从中渔利。30 年代,美国的和平主义思潮盛行,孤立主义的情绪蔓延,这是美国人当时对战争认识的主流。因而在军备问题及外交政策上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虽然美国晚参战数年并在战前几次修改战略和作战计划,大大加强了军备,但它仍是在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投入战争的,以致在战争初期,这个经济上的第一强国却在军事上陷于被动,遭到重大挫折。
1932 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对海军的发展还是很重视
的。当年即拨款 2.38 亿美元,下令在三年内建造 32 艘舰艇,这批新舰加上
国会已同意建造的 5 艘,计 13.7 万吨,其费用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海军
建设总费用的 3 倍。第二年,总统又促使国会通过文森法案的五年造舰计划,
计划造舰 102 艘,耗资 10 亿美元。1935 年,日本退出海军条约后,英美两国从竞争对手逐渐变成合作伙伴,美国海军的主要敌人就是日本。但这以后,由于日本的拚命追赶,美国海军对日本海军的优势在减退,日本正在抓紧制造一批世界上最大的军舰。
1937 年 11 月,日本与德国缔结了反共国际条约,美国开始考虑两洋作
战。1938 年 5 月,罗斯福促使国会通过了第二次文森扩充海军法案,批准 10 年内再开支 10 亿美元,将海军扩大 20%,其力量可以强大到对抗德日意联合舰队。9 月,海军组建了大西洋舰队,朝着划分两洋舰队迈出了第一步。海军的注意力已不仅只放在日本。至 11 月,陆海军联合委员会起草紧急作战计划,正式将德日意定为假想敌。
美国在这一时期在海外还大力扩充军事基地。30 年代初,美国在太平洋的战略防御圈为阿拉斯加——夏威夷——巴拿马。1934 年,美国重审“黄色计划”,规定假若美日之间爆发战争,美国海军首先要把日军从马绍尔群岛和加罗林群岛驱逐出去,建立通向西太平洋的前进基地。
到 1940 年,美国拥有陆军 23 万多人,正规军共有 5 个步兵师、1 个骑兵师、7 个野战炮旅和其它部队。另外还有国民警卫队 17 个步兵师、4 个骑兵师和 18 个炮兵旅,但国民警卫队只保持最低名额,实际上除了步枪没有
其它任何装备。后备役部队共有 27 个步兵师和 6 个骑兵师,均由予备役军官组成。1940 年,美陆军拥有坦克约 1500 辆。
美国的航空兵分别编入陆军和海军。1939 年,陆军约有 2400 架飞机, 海军约有 2500 架。美国使用的飞机在质量上次于欧洲主要国家,但优于日本。
美国海军至 1939 年 9 月,共拥有战列舰 15 艘、航空母舰 5 艘、水上飞
机母舰 13 艘、巡洋舰 36 艘、驱逐舰 181 艘、炮舰 7 艘、扫雷艇 26 艘、潜
艇 99 艘。
虽然美国的国防和军事力量有很大发展,但其在战前的战略理论和军队建设方针上存有重大问题。首先是政治战略与军事战略的不协调,战争准备与政治外交政策不统一。美国在战前很长时间里就已判定德日意法西斯是美国的潜在危胁和危险的敌人,但在政治和外交上仍然实行绥靖政策,在经济上暗发横财,支援自己的敌手,特别是日本,结果纵虎贻患,自食恶果。其次,是在军事理论中强调海军制胜,海军第一,认为美国没有强国为邻,不需要庞大的陆军保卫本土,然而为了把自己的军队派往世界其它战区却需要远渡重洋。未来的战争是一场长期的、需要耗费大量物质资源的战争,是一场在美国国土以外陆海空广大空间进行的集团之间的战争。这就影响了三军协调发展,战争准备不充分,军队的兵力、兵器的数量和质量都劣于敌手。美国虽然面临危胁,但国会中孤立主义分子却经常反对军事拨款,反对扩张军备,直到欧战爆发时,美国也没有提出一个军备计划。以致到 1940 年 3 月,美国的军事拨款才稍稍超过战前水平。结果在西太平洋上的日美海军力量对比中,日本处于优势。再次,美国在战前也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战略领导机构。美国对加入战争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都估计不足,认为即使被迫卷入,也将在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战争准备和改造军事机构。直至偷袭珍珠港之后,美国才成立参谋长联席会议。最后,是战略判断失误,虽然美国一直以日本为主要敌人,但盲目轻敌,以为日本不论在军事、经济还是人力都不足以同美国抗衡,因此并不敢真的发动进攻。在欧战爆发后,美国又认为它虽面临着德国和日本在两洋的危胁,但主要危胁是来自更强大的德国。因而“先欧后亚”的方针,也对美国的军事战略形成重要的影响,导致其对日本疏于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