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苏间的对抗与妥协

日本在《帝国国防方针》的制定过程中,始终是以苏联为主要的敌人。苏联的国力和军力的强大使日本感到是其完成大陆政策的莫大威胁。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德国吞并奥地利,威胁捷克,慕尼黑阴谋正在酝酿,德国东进意图昭然,严重威胁苏联西部安全。日本以为时机已到,可以迫使苏联在远东让步。因而在 1938 年 7 月,制造“张鼓峰事件”,日军发动进攻, 但很快被苏军几乎全歼。日本因当时急于进攻中国武汉,所以又赶快签署了停战协定,承认苏方的边界要求。

但在 1939 年德国吞并捷克苏台德地区后,日本又卷土重来,企图占领外蒙古,迫使苏联势力退出远东。日本把赌注押在欧洲局势的变化及德日意同盟上。因此 1939 年 5 月,又发动诺门坎战役。但由于苏军在远东的力量

自 1934 年以来已大大加强,在这一地区苏军有 30 万兵力,坦克 650 辆,飞

机 600 架,日苏间军事力量对比已失衡。因此战斗爆发后,天平很快向苏方

倾斜,在 4 个月的大规模战斗中,日军被俘及死伤 5 万人。在苏德已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欧战已经爆发的情况下,日本被迫再签停战协定。日本军方终于承认,在日本陆军主力深陷中国的情况下,北上进攻苏联是不可能的。因而延缓对苏战争,集中力量企图征服中国,而北进战略已被置于次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