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战理论
由德国军事理论家 E·鲁登道夫等提出。鲁登道夫(1865—1937),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先后任西线第 2 集团军司令部军需长、东线第 8 集团军参谋长和东线德军参谋长,指挥了坦嫩贝格和马祖里湖会战,取得以弱胜强的重大胜利。1916 年,任德国最高统帅部第一总军需长,成为德国国防军中仅次于兴登堡的第二号人物和战争的实际指挥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他负责实施“兴登堡计划”和“辅导勤务法”对全体德国人民和全国经济实行总动员。这可以说是他的“总体战”思想的一次实践。
鲁登道夫一生著有许多著作,但最有代表性最具影响的是他在 1935 年出版的《总体战》一书。其总体作战理论的基本内容是:战争是总体的,全民的。总体战的本质是需要民族的总体力量。因而总体战的目标是针对整个民族的,战争对一个民族的生存是最大的负担。因此,从政治上必须在平时就为战时民族生存的斗争做好充分准备,民族的精神团结是总体战的基础, 人民的力量决定了军队在总体战中力量的强弱,精神力量在维护民族生存的斗争中是必不可少的;国家经济必须服从于战争目标,一切的物质准备必须在战前就用一切手段准备好,经济的,物质的准备是战争的基本保证;必须对军队官兵进行严格训练,灌输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加强军纪是至关重要的;战争需要利用宣传来鼓舞士气和瓦解敌人;战争必须有一个最高权威人物来指挥,统帅必须具备难以估量的能力,这是先天的,否则便不能称之为统帅,在他的身上必须洋溢着必胜的意志,并以此激励军队和人民。总之, 这一理论要求动员一切资源以及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和意识形态的力量为战争服务。
从军事和战争的角度出发,总体战的内核——集中全部力量进行战争是有其合理和可取之处的。但这一理论的问世是与法西斯德国疯狂扩军备战、全面发动战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它当时成为法西斯德国以及日本准备和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军事理论基础,并被希特勒全面付诸实践,因而遭到严厉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