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击战

从战争史上看,决定战争胜负最终要靠正规战。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游击战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法西斯国家通过对弱小国家的侵略逐步发展起来的,因而一开始就出现了被侵略国家的人民以游击战的方式反抗军事上处于优势的敌人。在欧洲(除苏联外),游击队人数达到 300 万,牵制了德意法西斯及仆从国军队 240 万人。亚洲也开展了强大的游击战。

大战中的游击战不仅范围空前广阔,规模空前宏大,而且具有前所未有的战略性地位和作用。在欧洲,当德国横扫欧洲大陆之后,游击战几乎成为被占领国家反法西斯斗争的唯一作战方式。在盟军登陆前,这些国家的游击战,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第二战场的作用,牵制了大量敌军,在战略上配合了苏军和英美盟军的作战。而且还打破了国界,发展成为广泛联合,互相支援的反法西斯统一阵线。1944 年以后,英美开辟第二战场和苏军反攻进入东欧后,欧洲各国的游击队不仅配合作战,而且纷纷举行民族大起义和大反攻,从战略上配合了苏军和盟军的进攻。艾森豪威尔曾认为,欧洲游击队相当于 15 个正规师的作用。

中国的抗日游击战,从一开始就不属于只是配合正规军作战的战术范畴,游击战肩负着开辟与坚持敌后战场、创建和巩固根据地、牵制与打击和削弱敌人、配合正面战场的战略任务,最终由游击战争转变为正规战争,展开大规模反攻、收复失地。

首先提出游击战的战略问题并进行系统论述的是中国的毛泽东。他在1935 年 5 月所著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反法西斯战争中游击战的六大战略问题:第一,主动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二,与正规战争的互相配合;第三,建立根据地;第四,游击战的战略防御与战略进攻; 第五,向运动战发展;第六,指挥关系。毛泽东的论述已成为当今世界军事科学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