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表动作传神的扬州评话

扬州评话又叫扬州评词、淮扬评话、评词等,是徒口讲说表演的曲艺说书形式,流行于江苏北部和南京、镇江、上海等地。

扬州评话形成于明末,发展于清初,到清代中期的时候,达到了极盛阶段。

清乾隆时期,扬州经济进入了有史以来最高峰,并成为当时的水陆交通枢纽。乾隆六次南巡,均在此设立行宫。

商业、手工业的发达以及人口的集中,形成了扬州一个庞大的市民阶层。扬州评话在其时也就得到充分的发展。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对扬州评话的繁荣景象作了如下描述:

郡中称绝技者,吴天绪《三国志》、徐广如《东汉》、王德山《水浒记》、高晋公《五美图》、浦天玉《清风闸》、房山年《玉蜻蜓》、曹天衡《善恶图》、顾进章《靖难故事》、邹必显《飞跎传》、谎陈四《扬州话》,皆独步一时。近今如王景山、陶景章、王朝干、张破头、谢寿子、陈达山、薛家洪、谌耀廷、倪兆芳、陈天恭。亦可追武前人。

当时有如此众多的著名艺人与书目,是有原因的。一方面是艺人们在继承传统说书技艺后所进行的再创造,另一方面是受戏曲的影响。

当时扬州戏曲艺术极为发达,各戏曲剧种的诸多名班、著名艺人云集于此。一方面,说唱艺人可向戏曲学习艺术表现技法;另一方面,戏曲艺人改业说书,将戏曲的艺术表现手法带到了扬州评话中来。

从清咸丰至光绪年间,扬州评话得到了很快的发展,突出表现是从艺艺人迅速增加,出现了几位集前人技艺之大成者。不同艺术流派的产生,为扬州评话沿流派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此期间著名艺人有金国灿、龚午亭、邓光斗、宋承章、李国辉、蓝玉春等。行内流传“要听金国灿,不要吃中饭;要听龚午亭,吃饭莫打停”等俚语。龚午亭的《青风闸》,邓光斗、宋承章的文武《水浒》;李国辉、蓝玉春的文武《三国》,均以流派传承的方式流传下来。

扬州评话在艺术上以描写细致、结构严谨、首尾呼应、头绪纷繁而井然不乱见长,表演讲求细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语言风趣生动。艺人在创作和表演中还十分注意渲染扬州本地的风光,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扬州评话的说表,有“方口”与“圆口”之分。方口语句整齐,富有节奏感;圆口近似生活语言,较灵活,一般方口、圆口兼用。

扬州评话的表演动作幅度较小,通常身子不偏出书台桌角,两足不露出书台桌围,与说表结合,在满足听众听觉需要的同时,又给予视觉的满足。

经过几代艺人的发展创造,到清代末年,扬州评话形成了以充分发挥语言功能,说表细腻、动作传神、着意刻画人物为基本特色的艺术风格。

在表述当时当地情景,揭露事件矛盾冲突,刻画书中各色人物的形象和内心世界等方面,扬州评话都能细致入微,使观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对于书中人物,尤擅长以扬州市井小民为对象,刻画和塑造书中当时当地的各种小人物,诸如衙役、书吏、丫环、使女、贩夫、走卒、堂倌、屠夫,使之入木三分,呼之欲出。

对书中环境的衬托,大量插入当时扬州的建筑设施,民风习俗,赋予书目内容以地方和时代特色。

这种以富有表现力的扬州方言,通过口头说表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描绘景物、抒发感情的艺术手法,扬州评话艺人统称其为“表”。

艺人还根据自己的艺术修养、见闻、阅历和身材素质,创造自己的艺术特色,同时也运用手势、身段、步法、眼神,表情讲究演示“虚神”;对描写人物强调寓神于情,不追求形似。

扬州评话的传统节目分为三类,其中包括:讲史演义类的《东汉》、《西汉》、《三国》、《隋唐》、《水浒》、《岳传》等;公案侠义类的《绿牡丹》、《八窍珠》、《九莲灯》、《清风闸》等;神话灵怪类的《封神榜》、《西游记》、《济公传》等。

最早说《三国》的扬州评话艺人是吴天绪、王景山。对吴天绪的表演,《扬州画舫录》称:“吴天绪效张翼德据水断桥,先作欲比咤之状,众倾耳听之,则唯张口努目,以手作势,不出一声,而满室中如雷霆喧于耳矣。”

王景山则是以戏派表现曹操的最有名者。后经历代艺人对其内容情节的不断丰富,发展为前、中、后三部。根据艺人不同的演技,前、中、后《三国》在传承过程中各具特色。

清道光、咸丰年间,说《三国》在大体形成两个传承系脉。一是李国辉系脉,一是任德成系脉。李国辉一系,其众多弟子中以康国华为著名,有“康三国”之誉。

任德成是扬州本地人,能说全部《三国》,在说表方面有独创性,为“任门《三国》”的创始人。任德成与擅长说《水浒》、《岳传》的两个兄弟任德招、任德剑并称“任门三杰”。

扬州评话传统书目是靠历代艺人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几乎每一部书都有它的传承系统。在传承过程中,一些有成就的艺人不但发扬了扬州评话的艺术特色,而且创造出具有各种流派特点的不同艺术风格。

比如,《西游记》是清末流传的扬州评话长篇书目。改书为清末扬州评话艺人戴善章根据吴承恩同名小说及道情“猴儿书”创作改编。说的是唐僧率四个徒弟去西天取经,途中历经种种磨难的故事。戴善章用两年时间,编演了《西游记》。

戴善章的表演诙谐、幽默、潇洒,人物形象生动,他常借助书中的妖魔鬼怪、针砭时弊。

《水浒》也经过了艺人们的再创造。据《扬州画舫录》记载,乾隆年间擅长演扬州评话长篇书目《水浒》的名艺人是王德山、范松年。所说书名为《水浒记》。故事着重描述的是宋江、张文远、阎婆惜三人之间的纠葛。

清咸丰时期,说《水浒》的艺人有增无减,其传承逐渐形成两大系统,一是始于清道光、咸丰间的邓光斗一系,一是始于清咸丰、同治年间的许殿章、宋承章一系。

《水浒》通过这两大传承系统历代传人的不断扩充、丰富和发展,情节内容愈加生动,人物刻画愈加惟妙惟肖,并且形成了不同的流派风格。

另外,一些书目在传承过程中,艺人也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社会实践,对一些书目的内容进行着再创造。如在讲史类书中对英雄人物的评价,在公案侠义类书中加入人们企盼的正义等,充分显示出艺人们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艺术才华。

扬州评话的这些革新,反映出与艺人同处一个时代的扬州评话听众的审美需求,听众对书目、人物的好恶以及对正义、非正义的认同,从而推动了扬州评话的发展。

【旁注】

说书 曲艺名词,一般指只说不唱的曲艺,如宋的讲史、元的平话,以及现代的苏州评话、北方评书等。有时也作广义使用,兼指某些有说有唱的曲艺,如弹词、蒙语说书等。

画舫 装饰华丽的游船。舫是船的意思,而且常用来泛指小船,画舫就是装饰华丽的小船,一般用于在水面上荡漾游玩,方便观赏水中及两岸的景观,有时也用来宴饮。有时候画舫也指仿照船的造型建在园林水面上的建筑物,做法与真正的画舫较为相似,但是下部船体采用石料,所以像船而不能动,一般固定在比较开阔的岸边,也称不系舟。

《水浒》 即《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全书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名好汉在梁山起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版本众多,流传极广,脍炙人口。

身段 戏曲表演艺术塑造人物形象、提示人物内心活动的手段之一。戏曲中从最简单的比拟手势到复杂的武打技巧,都蕴含着极丰富的舞蹈动作,这些都属于身段。

西游记 又名《西游释厄传》,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期。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主要描写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西游记》不仅内容极其丰富,故事情节完整严谨,而且人物塑造鲜活、丰满,想象多姿多彩,语言也朴实通达,而且在思想境界和艺术境界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道情 我国曲艺的一个类别,起源于唐代的《承天》《九真》等道曲。南宋始用渔鼓、筒板伴奏,故又称道情渔鼓。至清代,道情同各地民间音乐结合形成了同源异流的多种形式,如陕北道情、江西道情、湖北渔鼓、四川竹琴等。道情多以唱为主,以说为辅。有坐唱、站唱、单口、对口等表演形式。

侠义类 我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指以侠客、义士的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侠义类小说始见于唐代传奇中的部分作品,以及宋、元时期“朴刀”、“棍棒”之类的话本。至清中期,逐趋成熟,出现了《三侠五义》、《施公案》,清后期出现大量此类题材,如《永庆升平》、《小五义》、《彭公案》等作品,多以描写主人公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为国为民的故事。

【阅读链接】

扬州评话的兴起与扬州的地理位置极有关系。扬州一方面是两淮和长江、运河的枢纽,另一方面又靠近古都南京。明末清初,扬州不仅是盐商木贾及各种商人云集的地方,也是文人骚客频频光顾的地方。

另外,在这个时期,资本主义因素首先在江浙一带萌发,扬州更成为市民阶层和新兴工商业出没聚散的地方,而诸多戏曲“乱弹”形式在这里十分活跃,它们催发并影响着评话艺术的发展。扬州评话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快速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