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方言讲故事的苏州评话

苏州评话是采用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语方言徒口讲说表演的曲艺说书形式,流行于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包括上海大部的吴语地区。

苏州评话通常与苏州弹词合称“苏州评弹”。在流行地区,苏州评话俗称“大书”,苏州弹词俗称“小书”,总称“说书”。

苏州评话源于宋代说话,约在明末清初形成。明万历年间戏曲作家李玉的《清忠谱》中,有一段描写苏州露天说书的情节,其中说书人的说白中已用了苏州方言:

【字字双】[丑扮老男上]

闾门好汉我为头,名旧。飞鸿六顺好拳头,传授。赌场到处惯拈头,打就。人人认得老扒头,年幼。

白:自家姑苏城外有名的周文元便是。少年无赖,独霸一方。城中玄妙观前,有一个李海泉,说得好岳传,被我请他在此间李王庙前开设书场,每日倒有一二千钱拉下。除了他吃饭书钱,其余剩下的,尽够我买酒吃、赌场玩耍。昨日说过金兀术破鄜延州了,他说今日要说童贯起兵,甚是热闹。此时日已过午,不免催促他来,撑起布逢,聚人开说则个。正是:要知千古兴亡事,须听当场评话来。

这是明代末期在苏州演出的说书艺人在说官话的基础上添加当地土语的记载。明末清初的著名评话艺人柳敬亭,曾在苏州及其附近一带说书,与苏州评话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清代中期,苏州评话进入鼎盛时期,成立了苏州评弹最早的行会组织光裕社。在清咸丰、同治年间,出现了说《水浒》的姚士章等评话名家。

苏州评话中,第一人称语言称“表”。艺人们在说表的同时,发展了一些新技法,如张汉明说的《水浒》,虽角色繁多,他却能把这些人物的不同腔调、不同的生活动作进行形象的模仿和细致的描绘,惟妙惟肖;对于马蹄声的模仿也是一个绝技,能表现出是快马、慢马,行走于沙地上的马、或是飞奔于雪地里的马。

张汉明的弟子姚士章不仅继承了张汉明的书艺,还向昆曲学习,吸收了昆曲的表演技巧,融会贯通。经常听书的人常说,听姚士章的书,如案头清供的盆景,精巧有致,逗人喜爱。

在姚士章说书的清同光年间,苏州评话完全改用了苏州方言说书,这是苏州评话史上的一大转折。改用土话,使说书人与听书人的距离缩短了,因而受到当地百姓的极大欢迎。

后来又有姚士章的弟子王效松进一步发扬苏州评话的精髓,经过如此众多的评话艺人的创造,至清代末年,苏州评话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表演规模,并成为了以“说”、“噱”、“演”为主要特色的说表艺术。

苏州评话是用苏州方言讲故事的口头语言艺术。其语言由第一人称即说书人的语言和第三人称即故事中人物的语言两部分组成,而以前者为主。

苏州评话中,第一人称语言称表,其表扬称为代言。第三人称语言称白,起叙事作用。表和白以散文为主,只说不唱。但也有用作念诵的一小部分韵文,包括赋赞、挂口、引子和韵白等。

赋赞用以描景、状物和渲染、烘托人物的心理状态及性格特征。挂口是人物的自我介绍。引子是说书人的书情介绍或点题。韵白是韵文的表或白,或铺叙情节,或总结前段书情。

苏州评话多为一人独说,称为“单档”,有时也有两人说,称为“双档”。表演包括“手面”和“面风”。这种动作和表情,分说书人自己的和故事中人物的两大类。

说书人自己的动作和表情,是解释性的,并用以表达说书人的喜怒哀乐和爱憎态度。故事中人物的动作和表情,由说书人用近似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包括语音和语调来讲话,叫做“起角色”。

苏州评话很注重噱,有“噱乃书中之宝”的说法。人物性格和情节的矛盾展开中产生的喜剧因素,叫“肉里噱”。用作比仿、衬托、借喻和解释性的穿插,叫“外插花”。与此相类似,用只言片语来引起听众的笑声,叫“小卖”。

苏州评话的演出,因演员的说法、语言、起角色等方面的不同特色,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

比如,有的演员说法严谨,语言经反复锤炼后基本固定,叫做“方口”。有的随机应变,舌底生花,善于即兴发挥,适应不同的听众而随心变化,叫做“活口”。

有的演员说表语如联珠,铿锵有力,称为“一口干”或“快口”。相反,则称为“慢口”。

还有的演员以说表见长,少起角色,则为“平说”;或以起某个角色见长,如有“活关公”、“活周瑜”、“活鲁智深”等美称。

后来,苏州评话的“说法”进行了改革,有两种改革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苏州评话要“姓”评,要以说为主,要讲究语言的通俗、生动、风趣,有时代色彩。

另一种意见认为,苏州评话要以演为主,要充分运用各种书坛上的艺术手段,如说、噱、演、手面、角色开打、方言、八技,以及扇子、醒木、手帕、茶壶、茶杯、话筒等。要立得多,坐得少;演得多,表得少;动得多,静得少。

这两种改革意见,经过实践,大体形成了两种新的“说法”特色:一种是在评话表演中加“情”的因素,做到“情”、“劲”交融。一种是根据听众心理需求,革新“说法”,老书新说,常说常新。这两种“说法”各有特色,都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

苏州评话的传统节目约有50多部,主要包括讲史性和侠义性的。讲史性的有《西汉》、《东汉》、《三国》、《隋唐》、《金枪》、《岳传》、《英烈》等,俗称“长靠书”,又称“着甲书”。

《三国》在苏州评话书目中历史最早、最具代表性,经历代艺人的传承和不断发展、丰富,并据艺人所说内容的不同,形成了“前《三国》”、“后《三国》”的格局。

后有学者根据艺人的口述将其整理成《三国》苏州评话作品,它的意义在于对苏州评话艺术进行了很好的保存。

《英烈》是苏州评话又一部历史较早,且具有代表性的长篇书目,是根据演义小说《英烈传》经历代艺人的加工创造形成的,较原来的小说已有了较大的改动。

全书情节紧张,关子紧扣,有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场景描绘细腻,情节叙述合理,人物刻画鲜明,有“小《三国》”之称。成名于清咸丰、同治年间的评话艺人林汉扬是最早说《英烈》的。

侠义性的有《水浒》、《七侠五义》、《小五义》、《绿牡丹》、《金台传》等,俗称“短打书”。除了讲史性和侠义性的以外,还有神怪故事和公案书,如《封神榜》、《济公传》、《彭公案》、《施公案》等。

《济公传》是长篇评话,最早演出者是清道光年间艺人张松亭,故事是根据清代郭小亭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小说《水浒传》有一百单八将,而苏州评话《水浒》着重以鲁智深、武松、宋江、林冲、晁盖、石秀、卢俊义等七位英雄为主线说演。

苏州评话的节目形态多属长篇故事,分回逐日连说。每天说演一回,每回约一个半小时。通常一部书能连说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有的可说长达一年半载。

苏州评话的艺术表现以单线顺叙为主,用“未来先说、过去重提”的方法进行前后呼应,同时用不断设置“关子”的办法来制造悬念,吸引听众。

经多年的发展,苏州评话形成各自风格特色不同的流派,如以《三国》、《英烈》、《济公》三大书目就各自形成了特殊的四家。

说《三国》的四家是黄少鳞、唐再良、何绶良和郭少梅。黄少麟言辞纯洁,刻画人物逼真,有“活关公”之誉。唐再良对起角色、运用手面等评说技艺并不擅长,但因其古文功底好,演出自有一套演出风格。

何绶良则是将“发噱”发挥到淋漓尽致,趣味性十足。郭少梅单以说表来表述人物和书情,总是从农历正月初一开书,到农历年底结束,是说《三国》艺人中用时最长的一位。

说《英烈》的四家是叶声扬、蒋一飞、许继祥和朱振扬。叶声扬说演时着重“味”和“趣”,能与台下听众进行感情交流,同时以噱为主。

蒋一飞以真功见长,他说《英烈》中气充沛,声音洪亮,有“活蒋忠”之称。许继祥的书路层次分明,语言通俗易懂,诙谐幽默。朱振扬说表比较正宗,一眼一板,自成一家。

说《济公》的四家是范玉山、虞文伯、沈笑梅和陈浩然。范玉山模仿苏州西园罗汉堂里的济公形象,说表随机应变,撒的开,收得拢,人称“活济公”。

虞文伯仿照无锡泥人的济公造型,因他丹田充沛,不但有洪亮的阔音,还有独特的尖音,有“滑稽济公”之誉。

沈笑梅说演的济公语言俏皮,尤其表演吃醉的济公别具讨个特色,因而听众称他为“吃醉济公”。

陈浩然16岁即说《济公》,用小嗓子发音起济公角色,既天真又幽默,被冠以“小济公”之名。

【旁注】

吴语 我国七大方言之一,又称江东话、江南话、吴越语。经过商周春秋至今的3000多年历史变迁,底蕴深厚。在我国分布于今浙江、江苏南部、上海、安徽南部、江西东部等地。和官话相比,吴语具有更多古音因素,诸多字音与古代韵书吻合。

《清忠谱》 明末清初传奇作品,由李玉、朱素臣、毕魏和叶雉斐共同创作完成。反映明代天启年间阉党魏忠贤等人对东林党人的迫害史实,成功地塑造了颜佩韦等“五人义”的市民形象,他们舍生取义,毫不畏惧,可歌可泣,与胆小怕事、迂腐可笑的请愿书生形成鲜明对照。

官话 又称官话方言,旧称北方方言、北方话,是汉语的一种方言。现代标准汉语便是以官话为基础方言,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官话是汉语各方言中分布最广、使用人数最多的,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绝大多数地区,以及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北中西部、湖南西北部、安徽大部、江苏大部、广西北部、江西部分地区等地。

昆曲 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昆曲发源于14世纪江苏昆山,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期独领剧坛近三百年,清中期后衰落。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宛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

散文 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议论等方式表达。

赋 除了诗、词、曲之外,另一种具有诗歌特点的文体。最初的诗词曲都能歌唱,而赋却不能歌唱,只能朗诵。赋的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手面 曲艺术语。评弹等曲种演唱中所作的捋须、抖袖、拨闩开门、上马下马、舞刀挽弓等动作。用以刻画人物形象和交代故事情节,与戏曲中的“身段”大致相同。由于表演者不化妆,因此这些动作都是虚拟的。

方言 是语言的变体,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方言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

公案书 即公案小说,我国古典小说的一种,由宋话本公案类演义而成,大多以描写各种各样的案情以及破案为主。公案小说盛行于明清,最著名的具有代表性的公案小说是清代的《三侠五义》。先秦两汉法律文献中的案例与史书中的清官循吏的传记,是公案小说的先导。

农历 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俗称阴历,又有夏历、汉历等名称。

【阅读链接】

苏州评话艺人和其所说的书目是紧密联系的,艺人的知名度与其所说的书目更是分不开。有的艺人一辈子以钻研一部书、说演一部书为生。现在的诸多传统书目,就是靠这些艺人一代代传承下来的。

苏州评话早期没有演出的文本,每一部书都是靠说书艺人代代口耳相传,师徒口传心授传承下来的。一般来讲,说书的艺人对所说的书目都有一个提纲挈领的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