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板击节伴奏说唱的金钱板

金钱板是流行在四川地区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又称打连三、三才板、金签板,主要流行于四川汉族地区及贵州遵义、铜仁、毕节等地。

金钱板都是一人演唱。唱词为七字句或十字句,通俗易懂,可根据内容需要适当伸缩,两句一联,段末一句略有拖腔。

金钱板的唱腔是前辈艺人在川剧高腔一些曲牌与四川民歌的基础上加工、改革而成。形成于清代,最初的金钱板只是以简单的唱腔唱诵“劝世文”。演出方式都是“跑乡场”、“扯地圈”。后来进入茶馆、书场演唱。

成书于清宣统年间的古籍《成都通览》曾描绘过金钱艺人的形象,当时被称为“打连三”。表演者左手持两块竹板,右手执一块竹板击节伴奏,说唱故事。

最初的金钱板伴奏形式是表演者边唱边击打手中的两块玉子板,玉子板由两块金属板构成。在历史上,金钱板的伴奏经历了玉子板、莲花板、刮子板、形似短剑的金剑板、形似朝臣签板的金签板、三才板几个发展阶段。

莲花板由四块串在一起的竹板和一块横插拦板构成。刮子板由一块竹板侧面制成锯齿配合另两块竹板构成,演奏时锯齿形竹板可以刮出弹音。

后来有艺人将铜钱或金属片镶嵌进竹板,演唱者一手执两片竹片的下端,上端张合击拍;一手执一片竹片敲打那两片竹片击节。因三片竹片上端嵌有铜制钱,所以叫做“金钱板”。

金钱板击节时发出的音色悦耳动听,可以打出风云雷雨九种不同的节奏、音响。

金钱板以四川方言说唱故事,唱词注重叙事性,有人物,有情节,曲折生动,绘声绘色。表演讲究大、唱、演协调配合。打指打板;唱指演唱;演指表演。

其唱腔以部分川剧曲牌和四川民歌为基础,并融合了山歌、号子乃至昆曲、胡琴、灯戏、弹戏等元素,兼收并蓄。

其唱词通俗易懂,节奏鲜明,全篇多一韵到底,偶有转韵,段末一句略有拖腔。

在各地的长期演唱过程中,四川金钱板逐步完善和成熟,并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流派,主要有“花派”、“杂派”、“清派”。

“花派”板式打得花,打得热闹,且打且耍,眉眼身法灵活自如。

“杂派”唱词长短运用自如,不受节奏拘束,唱一段说一段,说中带唱。

“清派”重视咬词吐字,字正腔圆,细腻准确,行腔中不能有“啦”、“哈”、“呀”等虚字尾音出现,表演动作不大。

金钱板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名噪一时的艺人,如川东的刘宝三、川南的杨永昌、川西的董仲良、川北的吴云峰等。在这些艺人当中,对金钱板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的是川南的杨勇昌。

杨勇昌是光绪末年的秀才,出生于四川涪陵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后因家道中落,无以为计,只得四处流浪,以演唱金钱板谋生。

杨勇昌在早年家道殷实的时候,是位川剧的票友,他把川剧中的高腔融入了金钱板的老调流水腔,定上曲牌名称,由此开创了新的金钱板唱腔。

与此同时,他还吸收了戏曲里的节奏,规范了金钱板的板法和打法,再加上他有着较高的文化水平,十分注重唱词的文学性,遣词造句相当讲究,上下句基本对仗,且平仄相错。

在杨勇昌的演唱中,稍微庸俗点的词句都不会轻易出现,因而,他的演唱不仅悦耳动听,而且抑扬顿挫,韵律感和节奏感很强。

金钱板传统书目有《三国》、《水浒》、《游江南》等长篇的“长条书”,还有取材于民间寓言、故事、笑话的二三十句的小段,叫做“诗头子”。传统书目中最能吸引听众的三段“买米书”,即《武松赶会》、《武松闹庙》、《武松打店》。

此外,还有《瞎子算命》、《货郎子》、《绕口令》、《十八扯》、《老实话》、《小菜打仗》等书目,也十分精彩。

【旁注】

拖腔 戏曲唱腔中在一句唱词唱完之后延长的音调。拖腔进一步将某种特定的情感予以更深、更细、更为形象的淋漓尽致的表现,以求感染力更强,表现力更丰富。

川剧 我国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历史悠久,保存了不少优秀的传统剧目和丰富的乐曲与精湛的表演艺术,是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几省人民所喜见乐闻的民族民间传统艺术,是我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

号子 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创作演唱、并直接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民歌,也称劳动号子、哨子,流传于我国各地。按不同工种,传统的劳动号子可分为搬运、工程、农事、船渔和作坊号子五类。

灯戏 重庆、四川极富地方特色的民间小戏,也是川剧的重要声腔之一。由于其演出多与春节、灯节、社火、庆坛等民俗活动结合在一起,所以形成小戏多、喜戏多、闹戏多的特点,一般场面大、情节复杂、人物众多的戏基本不演。

秀才 原本指称才能秀异之士,是一种泛称,并不限于饱读经书。到了汉晋南北朝时期,秀才变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别称茂才。唐初科举考试科目繁多,秀才只是其中一科,不久即废。

书香门第 旧时指出自读书人家庭,泛指好的家庭背景。古人为防止蠹虫咬食书籍,便在书中放一种芸香草,这种草有清香气,夹有这种草的书籍不但可以防止蠹虫咬食,而且打开后清香袭人,故称为“书香”。

【阅读链接】

金钱板在早期没有能够进入茶馆、书场等场所演唱。茶馆文化是四川人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人们在茶馆中品茶聊天,消遣娱乐。从清末开始,茶馆里经常安排一些演出活动来吸引顾客,艺人们在此卖艺为生。当时的观众熟悉和喜爱的地方曲艺,只有四川扬琴、四川清音、评书等少数几种。当时的金钱板仍然只能沿街说唱。

长期以来,金钱板一直以最质朴的方式在四川农村的集市和田间传唱,日后才逐渐进入茶馆书场演唱,影响也变得更为广泛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