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节奏击板叙唱的山东快书

山东快书是用谐趣又生动的乡土语音,敲着清脆的鸳鸯板进行说唱。比如山东快书《武松打虎》开场说:

当里个当,当里个当,闲言碎语不多讲,表一表好汉武二郎。

山东快书产生于鲁中南和鲁西南地区,主要是临清、济宁、菏泽、兖州一带,后流传山东、华北、东北等地,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山东快书的孕育和形成,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既然被称为“山东快书”,足见地利的重要。艺人有种说法:山东快书是从河里来的。这里说的不是一般的河,而是横贯南北的古运河。临清、济宁都是运河上的大码头,南来北往的行旅客商云集之地,俗称“沃土”。

艺人向这里拥集,就是所谓的“跑码头”。这里商贾云集,客人无聊,需要娱乐活动,也就养得住艺人。同时,这类码头又是多种艺术形式荟萃之地。当年临清一带说唱艺术颇为兴盛,为山东快书的孕育和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地利条件。

北宋末年,临清、济宁一带正是梁山好汉龙腾虎跃之地,武松的英雄故事在当时广为流传。于是以《武松传》起家的山东快书应运而生。

有关山东快书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山东快书是清咸丰年间的山东济宁艺人赵大桅始创。

赵大桅是个落魄文人,穷极无奈,只好卖艺为生。他会编词,起初把武松的故事编成顺口溜演唱,后来他吸收当时著名山东大鼓艺人何老凤的“窜铜腔”,编演唱词,并以山东大鼓的梨花片作为击节乐器,形成山东快书的前身“武老二”。

另一种说法认为,山东快书是在山东落子说唱武松故事的传统节目基础上演变而来,以山东落子的竹板为击节乐器。

除了这两种说法外,山东快书还有创始于明万历年间的武举人刘茂基、清道光年间的落第举人李长清等不同说法。

刘茂基,相传是明万历年间人。祖籍山东临清,而山东临清正是山东快书的发祥地。刘茂基是个不得志的武举人,流落乡间,采集当地流传的武松故事,编成山东快书演唱。他的表演方式很“土”,没有服装和乐器,只是斜披一件大褂,手里敲打着两块瓦片。

刘茂基有绝活,就是武功架子好看。传统山东快书以《武松传》为主,打架斗殴犹如家常便饭,刘茂基的武功架子大有用武之地。

始创于李长清的传说是这样的:1828年,有落第举子数人,在回来的路上被雨水阻在山东临清。这些落魄的举人为发泄胸中愤懑不平,以民间广为流传的梁山好汉武松故事为依据,编成《武松传》说唱。

这些举子中有一人叫李长清的人将该书带回,后与其表侄傅汉章去山西,因阻河北邯郸,无奈拿出《武松传》五回,交傅汉章在关帝庙前,以竹板节念唱,讨钱还乡。

李长清发现傅汉章很有演唱才能,便将全书传给了他,傅汉章对《武松传》潜心研究,加以充实发展。

1839年,傅汉章于春秋两季祭孔时在孔林前的庙会上,首次正式用以鸳鸯板加大竹板伴奏,以韵诵为主说唱武松故事的形式撂地演出,受到当地群众热烈欢迎。后来,傅汉章传艺于赵震及弟子魏玉河,遂形成两支流派,流传至今。

魏玉河一支的著名艺人有弟子卢同武,再传至杨立德,杨立德擅长“俏口”、“贯口”,自成一家,被誉为“杨派”。

赵震一支的著名艺人有戚永立,再传至高元钧,高元钧以注意刻画人物、表演生动风趣见长,被誉为“高派”。

山东快书早期以赵震艺术成就最高,号称“三钩不敌”。“三钧”即当时著名山东渔鼓艺人张教钧,山东落子艺人李和钧,山东快书艺人吴洪钧。

戚永立绰号“镇三江”,艺人夸他“走到那里都有个山崩地裂”。

卢同文、卢同武兄弟名气也很大,被称之为“卢氏双雄”。

山东快书自形成以来就以武松故事为主,因此演员被称为“说武老二的”,又因为故事中的主人公武松身躯高大魁梧,所以人们又将艺人称为“唱大个子的”。

据说,“武老二”作为山东快书这一曲种早期的名称,是由艺人傅汉章叫响的。当年傅汉章从表叔李长清那里一拿到描写好汉武松故事的唱词后,立刻着手排练。

傅汉章觉得用山东大鼓的唱腔和伴奏形式不太适合演唱以武打为主的故事内容,便试着去掉三弦伴奏,又从唱落子的同行那里借了一副毛竹大板,这样,一手钢板,一手竹板,搭配起来演唱,既新颖有能招徕听众。

在曲埠的林门会上,傅汉章正式开始演唱武松的故事。当时的林门会上有渔鼓、落子、扬琴、拉魂腔等十几档,起初他对自己的演唱还不太自信,不敢跟着人家对着干,就跑到旁边的一棵老柏树下,掏出家伙先打起来。清脆的犁铧片,加上呱嗒呱嗒的竹板声,刚打了一会儿就吸引了不少看热闹的人。

傅汉章铆足了劲,先唱了一段《武松赶会》,故事中身高丈二、武艺高强的主人公武二郎,以及赶会的男女老少被他描绘的活灵活现。人们顿时被这一新鲜的演唱形式所吸引,老柏树下围观的人越聚越多。

傅汉章看在眼里,乐在心里,信心大增,他擦去头上的汉,又唱了一段《武松装姑娘》逗得大家开怀大笑。这时,有人问道:“你唱的这是啥呀?”

傅汉章一下子被问住了,顿了顿,随口答道:“咱这就叫武老二吧。”于是,“武老二”这个曲种很快就在山东传开了。

山东快书由于曾用竹板击节而叫做“竹板快板”。击板时要求节奏很快,边击边唱。

山东快书以说唱为主,唱词基本上是七字句的韵文,基本句式为二、二、三,中间穿插一些过口白、夹白或较长的说白。语言明快风趣,情节生动,表情动作夸张,节奏较快,长于演说英雄人物除暴安良的武打故事。

山东快书表演上讲究“手、眼、身、步”及“包袱儿”、“扣子”的运用。为保证演唱的明快,一般句子最后为三个字。左手击打两块相同的竹板或铜板作为伴奏乐器。

山东快书打击用的两块相同的铜板叫鸳鸯板,呈月牙形,方寸大小,表演时单手击节。之所以叫鸳鸯板,是取成双成对之意。

山东快书主要来源于三方面,一是由其他姊妹艺术直接移植而来;二是由民间儿歌、童谣发展而成;三是由艺人根据民间笑话进行二度创作,编为唱词。

山东快书曲目有“单段”、“长书”、“书帽”等形式。主要作品有:长篇《武松传》、《鲁智深》,中篇《东岳庙》、《景阳冈》、《狮子楼》、《十字坡》、《石家庄》、《闹当铺》、《闹公堂》、《闹南监》、《摔杯记》、《快活林》、《调虎计》、《飞云浦》、《鸳鸯楼》等。

此外,还有不少小段唱词,为艺人作开场书帽及返场时表演。常演的传统小段有《对》、《怕》、《哭》、《蛐蛐斗公鸡》、《大实话》、《大瞎话》、《矬大姐》等。

在传统山东快书书目中,有关武松故事的唱段占了很大的比重,成为整个传统山东快书的基本书目。

《武松传》取材于小说《水浒传》,从武松出世一直说到被官府逼迫,与众英雄一同造反上梁山为止。全书以幽默风趣的语言、爱憎分明的情感,生动地刻画了一个行侠仗义、打抱不平的英雄形象。其中《武松打虎》唱段气势恢弘,语言夸张,人物形象鲜明,通常单独演出,最受观众欢迎。

由于山东快书具有灵活简便、易演易编的特点,通常是一个或几个演员,用极简单的道具进行演唱,在瞬间就能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

又由于它不受场地的限制,无论田头工地、车站码头、街头巷尾,均可随时演出,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所以几百年来长久不衰,有着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许多经典段子在群众中广为流传,深受喜爱。

【旁注】

古运河 我国古运河的开凿始于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发展和外界的交往,在所控制的区域内开凿运河,沟通自然水系。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运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全长约1764千米。京杭运河对我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均起了巨大作用。

山东大鼓 我国北方现存最早的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相传形成于明代末期。它发源于山东西北农村,又名“犁铧大鼓”,或“梨花大鼓”。最初只是敲击犁铧碎片伴奏,采用山东方言来演唱当地的民歌小调,后逐渐发展为有板式变化的成套唱腔、敲击矮脚鼓和特制的半月形梨花片并有三弦伴奏的说唱表演形式。

山东落子 一种流传于山东境内的曲艺形式,它演变自古代的“莲花落”,又名莲花落、莲花乐,俗称“光光书”。山东落子乐器主要是大钹、竹板、节子,而不用弦乐。唱腔曲调单纯,半说半唱。以其流行地域、语言、唱腔不同,又分为南口、东口和老口。

鸳鸯板 山东快书的击节乐器。山东快书高派杨派表演时使用的两个月牙形,方寸大小的铜片,单手击节,称为铜板,又称鸳鸯板,取成双成对之意,是两块大小、形状相同的半月形熟铜板,其长短、宽窄与持打人手形有关。

庙会 又称“庙市”或“节场”,是指在寺庙附近聚会,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等活动,是中华文化传统的节日风俗。庙会历史悠久,唐代就已经形成,其产生、存在和演变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渔鼓 既指古代一种曲艺,也指一种乐器。作为曲艺,渔鼓历史悠久,可以上溯至唐代的“道情”,也就是道士们传道或者化募时所叙述的道家之事和道家之情。他们叙情的方式就是打渔鼓,唱道歌。作为乐器,渔歌又称道筒、简板,流行于湖北、湖南、山东等地区。

林门会 汉族岁时风俗,流行于山东曲阜。曲阜的孔林是孔子及其宗族的陵园。每逢清明节、农历十月初一,远近乡民前来祭扫。林门前常有卖香纸和其他商品,并有文艺演出等活动。

落子 河北地区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它流传于沧州地区,尤以沧县、南皮县为盛。冬季农闲时排练,正月十五前后演出,以示人们辞旧迎新,庆祝丰收的喜悦心情。落子属于秧歌类型的民间舞蹈,内容多是表现男女爱情和人们生活的。

书帽 快书、大鼓等曲种演员在演唱长篇说部或正曲前加唱的小段。书帽或具幽默诙谐,或具讽喻劝诫,或显庄重严肃,或带辛辣讽刺,或寓深刻教益,起到引领、概括的作用。

东岳庙 我国一系列祭祀性古建筑,大约有十几处,主要有北京朝阳区东岳庙、山西蒲县东岳庙、山西晋城市东岳庙、山西万荣县东岳庙、山西壶关县东岳庙、山西介休市东岳庙、山西孝义东岳庙、河省新乡市东岳庙、陕西西安市东岳庙。

《水浒传》 又名《忠义水浒传》,简称《水浒》,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全书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在梁山泊起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作者是元末明初学者施耐庵。《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流传极广,对我国乃至东亚的叙事文学有极其深远影响。

【阅读链接】

在曲艺发展史上,对曲艺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大致有两类:或是创作方面才能出众,或是在表演方面不同凡响。从构成成分看,或是酷爱说唱艺术的知识分子,或是粗通文墨的说唱艺人。

山东快书的孕育、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尤其是在人和方面,它无疑是人民群众和民间艺人合作的成果,同时也不排斥个别人物的杰出贡献。在这些人当中,刘茂基、赵大桅、傅汉章等人,对山东快书的孕育、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