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表演后人说唱的双簧

双簧,也作“双黄”,是相声曲艺的一种,演员有两人,通常是一人坐在前面表演动作,只表演动作不说话。另一人藏在身后说或唱,互相配合,使观众感到如前坐者说唱一样。

双簧比喻双方的行动表面上似乎无关,其实按秘密约定进行,互相配合。表演的两人,如同“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唱的是一出双簧。

双簧相传起源于清代曲艺演员黄辅臣。咸丰帝去世后,慈禧太后掌控朝政。慈禧太后喜欢看戏,除了爱看戏,也爱听曲艺说唱。一次她想听戏,就传艺人黄辅臣进宫演出。

黄辅臣是个唱北京单弦的艺人,他唱的单弦曲艺小段,不仅声音洪亮,抑扬顿挫,韵味十足,而且动作精湛得体,内容风趣幽默。

当时黄辅臣已经70多岁,已经不方便演唱了。虽然如此,但是若进宫去唱不了,就要被问罪,而不进宫则是抗旨不遵,就要杀头。

怎么办呢?黄辅臣想了个办法。他的儿子也能弹能唱,于是就带着他的儿子进了宫。表演时黄辅臣让他的儿子蹲在袍子下面唱,他自己坐着弹弦子,唱时只张嘴学他儿子的口形。

慈禧看了表演后很高兴,说:“你老了老了,嗓子倒好了,真是返老还童呀!”

黄辅臣跪下一谢恩,慈禧发现他嗓音嘶哑,同时也发现了他的儿子,开始大怒,后得知一唱一表时高兴了,说:“你们这是双黄呀!”

双黄本是两个姓黄的意思,意指黄辅臣和他的儿子。后来为和京剧的二黄相区别,将黄字上面加个“竹”字头,从此有了双簧之名。

这个传说是人们公认的。但事实上,不经允许,黄辅臣是不能将他的儿子带进内宫的,在太后面前暗中演唱更是不可能。这个传说虽然不确凿,却能说明,双簧是黄辅臣创造的一种曲艺形式。

双簧往往由相声演员兼演,亦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多半是和相声一起演出,可以视作相声的一个分枝,而参加综合性曲艺演出时即作为单独的曲种。

演双簧的两个演员,一人用形体表演,一人用声音说唱,合二为一,以假作真。说唱者,必须嗓子好,声音亮。表演者不发音,只张嘴模仿说唱的口形,大嘴张开,甚至能让人看见喉内的声带。有一副对联描述双簧的表演惟妙惟肖:

假说真学仿佛一个;前演后唱喉咙两条。

演双簧必须有场面桌和椅子,其道具除说相声用的醒木、手绢、折扇之外,还要有一个演双簧专用的头饰,套在头上的小辫,一般都用绳圈拴一个小圆托,上连一根冲天杵独辫。头饰也有其他样式的,如用青绸子条做的两个小羊犄角,表演时辫套在头上,两辫在耳上。

双簧演员表演时,还要化妆。表演动作的演员化妆时,先坐在桌后椅子上,由说唱演员将其大褂领子窝进去,露出脖颈,然后自己用大白块将两眼和嘴部抹上三大块白。

为了看清头部动作、面部表情和语言口型,表演者要边化妆边说,在窝领子时把说唱者当成理发师傅,说道:“就一个人呀?我刮刮脸!”开始抹大白时说:“人是衣,马是鞍;西湖景,配洋片。人不倒饬不好看,倒饬起来再瞧瞧!”这时,说唱者要顺着表演者的话茬说:“好看啦!”表演者接着说:“更寒碜!”然后抹完大白,戴上小辫就开始表演。

双簧中,表演者化妆在前,模拟动作口形,称“前脸儿”。说唱者在后说唱称“后背”。传统相声都是化妆表演者聪明,而说唱者愚钝,演双簧则反之,吃亏的多是化妆表演者。

双簧演员上场,先用相声垫话铺场,表演者找“包袱儿”,说唱者捧哏。有时介绍双簧的创始人黄辅臣,说爸爸在前边表演,儿子在后边说唱,用此找说唱者的便宜。

演双簧开始,“前脸儿”坐在桌后椅子上,先向观众咧嘴眯缝眼不发声音地大笑,然后紧急收敛笑容,面目严肃,拍醒木给“后背”信号。

“后背”开始说唱,“前脸儿”学其动作口型,术语称为“发托卖像”。再演一小段,故意露出破绽找笑料抓“包袱儿”,表演者站起离桌露出说唱者。二人对口说几句,接着再学双簧。

表演者和说唱者要配合得当,这样才能表演得惟妙惟肖,以假乱真。表演者在前面的表情、动作一定要恰如其分地配合好后面说唱者的说唱内容。而后面说唱者因离前台远,要用很强很亮的嗓子演唱,只有这样,才能相得益彰,表演成功。

【旁注】

太后 封建社会对帝王母亲的尊称。“太后”这个称呼始于秦昭王之时,据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秦本纪》记载:“昭襄母,楚人,号宣太后。”汉代沿袭秦代制度,“故亦尊母曰皇太后”,以后历代皆然。

单弦 我国古老的一种曲艺形式,单弦产生于北京,又称北京单弦、单弦牌子曲。是清乾隆、嘉庆年间,在北京的满族子弟中流行的“八角鼓”里的一种自娱娱人的演唱形式。单弦的演出形式最初是一人手持八角鼓击节,一人以三弦伴奏演唱。

二黄 戏曲腔调之一。清初由吹腔、高拔子在徽班中演变而成。过去大多认为起源于湖北的黄冈、黄陂。故名。在京剧、汉剧、楚剧,徽剧等剧种里,二黄都同西皮腔调并用,合称“皮黄”。与西皮均为这些剧中的主要曲调。

对联 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绸 丝织物的一个大类,指采用基本组织或混用变化组织或无其他类丝织物特征的、质地紧密的丝织物。按原料分有绵绸、双宫绸,采用柞蚕丝的鸭江绸、涤纶绸。习惯上把绸与缎联系起来作为丝织物的总称,称为“绸缎”。

洋片 即西洋景,一种民间文娱活动装置,把若干幅画片左右推动,周而复始,观众从凸透镜中看放大的画面。画片大多是西洋画,故称洋片。

【阅读链接】

关于黄辅臣的生卒记载,没有准确翔实的资料。只知道黄辅臣一生跨过清代的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等五个年号,经历五朝。假设黄辅臣生于乾隆末年,大约1795年,那么到嘉庆末年约26岁,至同治末年70有余。

同治以后,都是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掌控朝中大权。传老艺人黄辅臣供差,黄辅臣年老唱不了,创造一个演、唱分开而又合二为一的新形式,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从这个角度讲,双簧这个曲种的出现,不太可能在清同治年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