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唱干净利落的联袂快书

联珠快书,是形成于清代中期的曲调曲种,渊源于北京满族文学“子弟书”。联珠快书是北京八角鼓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曾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及东北等地。

清朝道光、咸丰年间,旗籍子弟奎松斋在子弟书名家高显臣所演唱的“流水板”快书的基础上,借鉴了当时流行的杂牌子曲、评书和戏曲说唱表演艺术,对流水板快书的曲词内容结构、表演形式和唱腔进行改革,使快书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曲种。

由于这种快书中最后的一个曲牌叫“联珠调”,所以称之为“联珠快书”。

联珠快书以气口充沛的演唱,加上勇武潇洒的表演,使之在歌颂、塑造英雄人物和演绎金戈铁马的故事方面,具有特别的长处和魅力。联珠快书演唱起来讲究干净利落,从头至尾一气呵成,使听众听着畅快过瘾。

联珠快书初兴时,由三个人坐着清唱,分工是:左边的只唱不说;右边的只说不唱,称“傍椅儿”;中间的人担任三弦伴奏,没有表情动作。

其后又发展为多由一人演唱,有些曲目可由二至三人拆唱。一人用三弦伴奏。演唱者穿着长衫,只用折扇、手帕和醒木三种简单的道具。还有一人扮演剧中各个人物,唱念做打,虚拟动作。

联珠快书以七字句、十字句为基本句式,每个曲目,通常由“诗篇”、“书注头”、“春云板”、“流水板”、“话白”、“联珠调”六部分组成。

唱腔为上下句结构,唱段中常使用垛子句。“诗篇”系七言八句开场诗,大都是结合故事内容做的评论。“书注头”共有两句,概括地总叙唱段的主题大意,都以“表的是”3个字起唱。

书注头下面是词的正文,共分3段,每段一个曲调,称为一落。“春云板”又称“出云板”,寓意曲调平稳缓慢,像春天的云朵在晴空中悠悠飘过。

“流水板”节奏较“春云板”稍快,寓意曲调舒展流畅,像溪水湍湍不息。“话白”即承上启下的夹白,长短不一,有的先韵诵四句七言诗,再说话白,故又称“诗白”。

“联珠调”从“话白”的末一个字停顿以后起唱,在似说似唱中,节奏更加急促。唱词中上句垛句较多,听来一气贯通,抑扬顿挫分明,字字清晰入耳,句句明朗响亮,形成洒洒如贯珠的特色。

“联珠调”最适合表现两军对阵将帅交锋以及英雄豪杰剪除匪霸题材的故事。曲调的速度逐渐加快以渲染惊险场景,掀起高潮后,在激越的拖腔中戛然而止。

总的来说,诗篇和书注头是开场诗、引子。从春云板才进入正文,曲体上也进入规整的结构。春云板是抒情的唱段,到流水板就节奏加快,字字清楚、感情充沛,再到联珠调就节奏越来越快,酣畅淋漓洒洒如贯珠,将全曲推向高潮。

联珠快书的传统曲目有《淤泥河》、《安天会》、《蟠桃会》、《青石山》、《铜旗阵》、《蜈蚣岭》等。每个曲目都各有特色,深受观众欢迎。

【旁注】

子弟书 也叫清音子弟书,是清代的一种曲艺形式。曾盛行于北京、沈阳等地。因其创始于八旗子弟并为八旗子弟所擅场,故名子弟书。子弟书有东调和西调两个流派。东调又称东韵,宜于演唱沉雄阔大、慷慨激昂的故事。西调又称西韵,宜于表现婉转低回、缠绵悱恻的情绪。

八角鼓 八角鼓是满族的一种小型打击乐器,鼓面蒙蟒皮,鼓壁为八面,七面有孔,每孔系有两个铜镲片,以手指弹鼓或摇动鼓身使铜片相击而发出声音。演唱时,演员手持八角鼓,故又称之为“唱八角鼓”的。

唱念做打 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垛句 曲艺唱词的一种句法。一句一词由若干句子连贯组成。常用于加强语气、增强气氛时。大鼓、琴书等曲种多将其用于每一段落的结尾。这种唱词常有其特殊的歌唱要求,故有些曲种也称其是一种唱调或唱法。

引子 又叫上场对子、“上场白”,是人物上场后,首先说的两句诗。在戏剧演出时,人物上场走到上场门台口时,常念五言或者七言的上下两句诗,说明人物上场时的戏剧情景或者人物心态。

【阅读链接】

清嘉庆、道光年间,京郊南苑民间艺人高显臣用自创的慢板、快板两种曲调,自弹自唱中长篇书,书目有《隋唐》、《说唐后传》等。高显臣后来转到城里献艺,声名大噪。在街上常听到行人问答:“上哪去?”“听高显臣去!”听众口头赞誉他说“真讲气力高显臣的快书”,还将唱联珠快书的称为“唱高显臣的”。

后来在清咸丰、同治年间,北京北城的旗籍子弟奎松斋对联珠快书进行了一系列革新,使之最终得以完整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