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多样快板类曲艺的成就

除了数来宝、山东快书、四川金钱板、说鼓子、锣鼓书外,萍乡春锣、竹板书也是比较重要的快板类曲种,亦有着自己的艺术特色。

萍乡春锣是流传在江西萍乡一带的由“报春”演变来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早先的农民对季节变化模糊不清,为不延误播种农时,每年春季,朝廷就派人到乡间鸣锣告示,提醒农民耕种。

每逢春节之后,报春人身背锣鼓,把二十四节气编成歌,挨家挨户去告诉人们当年的家事季节,提醒人们注意及时播种、耕田。

历书普及后,春锣逐渐演变成祝贺新年、传吉报喜、说唱人物故事的一种曲艺形式。艺人的流动演唱还把春锣传到了宜春、万载和湖南醴陵、浏阳等地。

春锣用萍乡方言演唱,基本唱法是七字句,有时为了增加节奏的变化,也采取戏曲中的垛板滚唱,这些音调与萍乡方言结合紧密,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

春锣以明快的节奏、诙谐的语言和简便灵活的演唱形式而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演唱者通常身披一黄色绸或布袋,将一面直径约200公分的小鼓系在左腹部,鼓边挂一同样大小的小铜锣,左手持鼓签,右手持锣槌,敲打出“咚咚咚呛,咚咚咚呛,咚呛咚呛,咚咚咚呛”的节奏,作为曲首的过门和段落之间的间奏音乐。

传统春锣演唱的最大特征是“见赞”,意即赞叹。三皇五帝、文武百官、九流三教、平民百姓、男女老少,见人赞人;烟茶酒果、绸缎丝绵、竹禾药材、桌椅摇篮,见物赞物;起屋造船、修桥补路、蒸酒熬糖、纺纱织布,见事赞事。

一个才艺高超的老艺人,往往记下了数以百计的小段子,对人对物对事都能应对如流。相传一般艺人唯独不大敢进中药铺,尽管店主报酬丰厚,那数以百计的中药名称往往令艺人们怯而止步。虽然也有人敢于一试,但毕竟属于凤毛麟角,少之又少。

传统的春锣曲目,多为短篇、小段,除《大春头》、《小春头》属中篇外,其余的皆为短篇、小段。过去常演唱的有《赞炭棚》、《赞茶》、《赞五谷》、《赞新店开张》、《赞新婚大喜》等。

曲词语言通俗流畅,生动形象,演唱常用夸张手法。曲词句数不拘,一般是两句一韵,有时也四句、八句一韵,换韵灵活。

竹板书原来叫“落子”,在河北,竹板书又名毛竹板书、竹板快书,俗称“大落子”、“京口落子”等。

竹板书形成于清嘉庆年间。当时,山西、河北一带的乞丐在讨饭时用牛胯骨钻孔栓上铃铛,摇晃着唱自编的顺口溜,人称“耍胯骨”。后来,有人改用竹板伴奏这种曲调,给婚娶人家念喜歌,竹板书逐渐产生了。

清嘉庆时,竹板书成两个支脉,一脉以金永贵为代表,下排万、福、来、临、贺、国、顺、玉、海、潮各字辈传人;又以一脉以王永祥为代表,下排春、德、庆、田、祥、常、如、胜、茂、宣各字辈传人。

清晚期是竹板书在北京的兴盛时期,出现了许多代表艺人,佘来荣、贾宝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在东安市场、朝阳门外、门头沟、天桥等地演出,极受听众欢迎。

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其曲调以山西、河北盛行的鼓书为基调,吸收十不闲、莲花落及叫卖调、小调等腔调。

竹板书起初唱腔扳式、腔调较少,只有头板、二板、快板等,起句时多先用“哎”字领起。至“福”、“来”两辈时,有了大安板、安板、哭相思、流星赶月、流水板、垛板、垛句等多种板头的巧俏唱法。

竹板书传至第四代“万”字辈时有了“双档”表演,为一人专打板,另一人只以节子击节演唱。打板人有时也加些衬话、搭腔,以烘托气氛。

传至第五代“福”字辈、第六代“来”字辈时,已开始进入城市和工矿区“靠地”演出。由于中、短篇书目不足以满足听众长时期听书的需要,故而发展有长篇大书,如《春秋》、《东汉》、《薛家将》、《呼家将》、《杨家将》等。

这些长篇大书有的是从西河大鼓等曲种移植过来,用竹板书形式演唱,有的是将本曲种的中篇书目增加情节敷衍成长篇。

历经多年的发展,竹板书不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唱腔,而且积累了一批经典书目,深受流行地区群众的喜爱。

传统演出书目多是中长篇,短篇小段多用来垫场。中篇有《武松传》、《左连城告状》、《响马传》、《五龙传》、《黄爱玉上坟》、《王定保借当》等。长篇书目较少,有《薛家将》、《呼家将》、《杨家将》等。

竹板书在发展过程中,流布范围也越来越广。清光绪年间,河北南皮县艺人张福堂将竹板书传到山东。以后,任丘县艺人王来恩也去山东演出。另有固安县潘福恒、董福来,安次县王福义、余来荣、英来鹏等先后外出献艺。

在竹板书的发展过程中,涌现了不少贡献大的名家,这些名家为竹板书的繁荣和成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艺人佘来荣首创大安板、二安板等唱腔,他的《王定保借当》、《月明楼》、《五龙传》等中篇书和《战长沙》、《武松打店》等短篇书独具风格。

王来恩吸收老调梆子唱腔,丰富了竹板书曲调,他的大安板、二安板、哭相思唱得深沉、委婉,神韵十足,得“舍命王”的绰号。王来恩早年以中篇书成名,至中年又以《西唐传》、《春秋》等长篇书著称。

此外,艺人马兰月以稳中有俏的唱法和“细、巧、俏”的风格自成一家,中、长篇书均说得好;潘学勤口齿清楚,“喷口”有力,他与赵庚岚合作,将原来只说十七场的《刘公案》扩展成能说两个月的长篇,后又增添《小罗锅》等长篇。

【旁注】

春节 我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历书 我国古代一种古老历法,前身叫“皇历”,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其内容主要是指导农民耕种时机。据说唐文宗李昂曾下令,历书必须由皇帝本人钦定,并只许官印不许私印,从此历书就成了皇历。

三皇五帝 我国远古时期为人类做出过重大贡献的部落首领。历史典籍对三皇五帝记载不一,一般认为,“三皇”是指距盘古开天辟地已经55万年,陆续出现的三位伟大的神祇,称为天皇、地皇、人皇‘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位首领。

鼓书 我国曲艺曲种分类中一个类别的两种称谓,又称为大鼓,主要曲种有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乐亭大鼓、东北大鼓、山东大鼓、北京琴书、潞安鼓书、河南坠子、温州鼓词等数十种。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诸省、市的广大城镇与乡村。

叫卖调 叫卖货品产生的曲调。以老北京的叫卖调最为有名。老北京叫卖调也称“货声”,俗称“吆喝”,是旧时京城的小商小贩在街头巷尾之间自发口头创唱的一种带有一定韵律和别样情感的叫卖曲调。其语言、韵律、内容以及反映的民俗风情都具有强烈的京味特征。

西河大鼓 北方较为典范的鼓书形式,又名西河调、河间大鼓。以说唱中、长篇书目为主,也有少数演员专工短篇唱段。西河大鼓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遗产。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广大流行地群众的喜爱。

唱腔 戏曲音乐的主要组成部分,指人声歌唱的部分,是同器乐伴奏的部分相对而言。我国戏曲种类众多,其唱腔也多种多样,各具特色。如京剧唱腔中的西皮,是一种比较明快、活泼的曲调,长于抒情、叙事、说理、状物。板式有原板、慢板、快三眼、导板、回龙、散板、摇板、二六、流水、快板。

【阅读链接】

据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在清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正寝,朝廷下令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这个命令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度日。这时,河北来北京行艺的鼓书艺人刘丹池为了谋求生计,与他的师傅张连奎放弃弦索,改用竹板伴奏演唱,没想到演出效果良好。

清代末年,是竹板书在北京兴盛起来的时期,当时的艺人们在北京东安市场、朝阳门外、门头沟、天桥等地演出,场面红火。他们的表演的竹板书,极受北京听众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