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演艺术——小品

小品,就是小的艺术品,这里主要是指关于说和演的艺术。它的基本要求是语言清晰,形态自然,能够充分理解和表现出各角色的性格特征和语言特征。

我国很早就有了关于说和演的艺术,只不过最初不叫“小品”,但在本质上两者却是相通的,是一脉相承的,后来的小品是建立在先前说演基础之上的,只不过形式和内容有了改变,更具时代特色。古代的说话伎艺及滑稽戏都对小品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小品就是在它们的基础上得以发展成熟。

源远流长的说话伎艺表演

说话是唐、宋时期民间艺人讲说故事的专称,称之为“说话伎艺”。“说”字在古代就含有故事的意思,如战国时期法家思想家韩非子的《说林》,西汉文学家刘向的《说苑》等,都是故事的结集。

作为一种艺术手段,“说话”不是一般的说话,而是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对普通的说话进行加工、提炼和规范,形成以口语为中心的表演程式。这里的“说”已进入艺术层面,已经具备了吸引听众的各种手段。

隋代以“话”字来称故事,《太平广记》卷248引侯白《启颜录》记载:杨玄感曾要求侯白“说一个好话”,侯白被缠不过,乃说“有一大虫,欲向野中觅肉”等。这是说故事最早的记载。

唐代佛教寺院中流行的俗讲,多为历史故事和民间故事一类的变文,如《汉将王陵变》、《季布骂阵词文》、《秋胡小说》、《韩擒虎话本》、《张义潮变文》、《张淮深变文》等。

唐代除这种说唱性质的俗讲外,在民间已经产生了说话伎艺。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贬误》篇记载:“予太和末,因弟生日,观杂戏。有市人小说,呼扁鹊作‘褊鹊’,字上声。”列于杂戏中的市人小说,当即职业性说话人的伎艺。

唐代诗人元稹《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诗中有“翰墨题名尽,光阴听话移”的诗句,原注云:“乐天每与予游从,无不书名屋壁。又尝于新昌宅说《一枝花》话,自寅至巳犹未毕词也。”注中的“乐天”就是白居易,乐天是白居易的“字”。

《一枝花》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所写传奇小说《李娃传》的故事。说这一故事时,大都加以增饰、铺衍,极尽绘声绘色之能事,从中可知当时的说话艺术已十分生动细腻。

另外,唐代小说家郭湜《高力士外传》记载唐玄宗退位以后,“每日上皇与高公亲看扫除庭院,芟剃草木。或讲经论议,转变说话,虽不近文律,终冀悦圣情。”说明说话伎艺已经流入宫廷。

说话伎艺在宋代达到了繁盛。另外,与南宋同时的北方的金朝也有不少说话艺人,可见中原文化出现昌盛局面后,对周边少数民族的影响。

宋代继五代纷争之后,建立起统一的封建王朝。随着商业的繁荣,城市的扩展,市民阶层迅速壮大。为适应市民阶层的要求,城市里遍立瓦肆勾栏做为娱乐场所,其中最流行的伎艺便是说话。

在两宋时期,在勾栏瓦舍中说话人居主导地位。宋代文学家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东京梦华录》中,曾经记述勾栏中说话艺人有讲史7人,小说6人,说诨话1人。

在闾里坊巷之间也有说话艺人活动。据宋代大词人苏轼《东坡志林》记载:

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宋室南渡以后,南宋都城临安的城、郊区迅速拓展,人口增加数十倍,成为一个庞大的消费城市,百戏伎艺更为兴盛。

南宋文学家周密《武林旧事》卷6“诸色伎艺人”条记载,勾栏及宫廷中演史艺人23人,小说艺人52人,说经、诨经艺人17人,说诨话艺人1人。

当时也有一些无名的路边艺人进不了勾栏,只在城市广场上和乡村做场献艺,叫做“打野呵”。此外还有在茶肆、庙会、私人宅第中献艺者。

南宋时期的小说艺人朱修、孙奇等都曾在宋高宗赵构的德寿宫献艺,得到宋高宗的赏识。宫廷中除了召唤说话艺人进宫供奉以外,还有一些内宫的近侍也会演述小说,如南宋史学家徐梦莘的宋代史学名著《三朝北盟会编》卷149记载,内侍纲编撰邵青起义及受招安的故事为小说,为宋高宗演述。

在都城临安,从事演述这一职业的有百人之多。当时说话分为四家,即小说、说公案说铁骑儿、说经和说参请、说史。

小说,也叫银字儿,一般认为是由于小说在说唱时用银字笙或银字觱篥来伴奏而得名。

由于这种乐器吹奏的声音悱恻动人,后来有些诗中常以银字作为哀艳腔调的代称。小说多说唱一些烟粉、灵怪、传奇等类哀艳动人的故事。

宋代,在民间诸色伎艺人中,以小说艺人为最多。据《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时出色的小说艺人有李慥、杨中立等6人。据南宋时《武林旧事》、《梦粱录》等书记载,则有蔡和、李公佐等50余人。可见南宋时小说伎艺比北宋时还要盛行。

《武林旧事》还记载,南宋时小说人也有了自己的行会,名为雄辩社,在迎神赛社时与其他伎艺一起演出。

说公案说铁骑儿,多说朴刀杆棒、铁马金戈的故事,与“银字儿”可说一文一武。

说经和说参请,指说佛经及参禅悟道的故事。这种说话形式,在唐代已很盛行,当时由僧侣们在寺庙中讲唱。宋代说经,相传最早的《香山宝卷》即为北宋崇宁二年,即1103年,普明禅师在杭州所作。

之所以称之为说经,可能是因为南宋瓦肆间以讲唱劝世经文的为多,因此当时称为说经或谈经。南宋说经人,据《武林旧事》、《梦粱录》等书记载,有长啸和尚、达理和尚、喜然和尚、陆妙慧、陆妙静等20人左右,都为僧尼。

讲史书,即讲说历代争战兴亡,多为长篇评话。北宋时瓦肆间讲史已经很盛行,据《东京梦华录》载,崇宁、大观年间瓦肆中常有讲史。

南宋时讲史更加发展,据西湖老人撰的《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当时在临安北瓦的13座勾栏内“常是两座勾栏专说史书”,《武林旧事》所记的诸色伎艺人中,除小说外,也属讲史艺人最多,计有23人。

讲史的伎艺要求有渊博的学识,就像宋末元初小说家罗烨编《醉翁谈录》所说,要通经史、博古今,才能“秤称天下浅和深”。《梦粱录》中所载的讲史艺人王六大夫,便是“讲诸史俱通”的,因此听者纷纷。

其他讲史艺人像乔万卷、戴书生、张解元、陈进士等,都是由于精通书史文传,广识博闻,才得到这类称号的。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以说三分和五代史为最流行。说三分,是指专门说三国故事。南宋时,史书讲晋、宋、齐、梁国等故事,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广泛,既可给人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又可激发人们的爱憎感情。

与南宋同时,北方的金朝也有不少说话艺人。《三朝北盟会编》卷77《金人来索诸色人》条记载金人向南宋索御前祇候,包括教坊乐人、杂剧、说话、弄影戏、小说等艺人150余家。

《金史》中记载有供奉宫廷的“说话待诏”,如说《五代史》的艺人刘敏曾为金主完颜亮之弟完颜充说梁末帝朱友贞杀朱友珪之事。此外还有贾耐儿、张仲轲等都以说话为业。

到了元明两代,说话伎艺仍很流行,但以讲史为最盛。元代以后,讲史别称“平话”,都是讲历史故事,以散说为主,不需要弹唱,与清代以后的评话、评书相同。此外,也有需要弹唱的“词话”,这类说话伎艺有说有唱,题材也较为广泛。

说话伎艺注重诗、词、赋赞的运用,说话须凭口才,有的还要歌唱。这种表演特色,对后世包括评书、评话、小品、相声、戏曲等在内的艺术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旁注】

法家 指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申不害、商鞅、韩非子、李斯等。法家学派主张法制,反对礼治。法家代表人物提出了一整套以法治国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制定各项政策提供了相当有效的理论依据,对后世统治者管理国家的影响极为深远。

《太平广记》 我国第一部规模巨大、内容丰赡的古代文言小说总集。专门收录了先秦两汉至北宋初年期间的野史、笔记、传奇等作品。本书由李昉、徐铉等12人奉旨编纂,由于成书于宋代太平兴国三年,且与《太平御览》同时,因此定名为《太平广记》。

元稹 (779年~831年),唐代洛阳人,即现在的河南洛阳。唐代著名诗人。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元稹与白居易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名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等。

《东京梦华录》 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所记大多是宋徽宗崇宁到宣和,即1102年至1125年间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情况,描绘了这一历史时期居住在东京的上至王公贵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东京梦华录》凡10卷,约3万字。

《武林旧事》 描述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著作,全书共十卷。作者按照“词贵乎纪实”的精神,根据目睹耳闻和故书杂记,详述朝廷典礼、山川风俗、市肆经纪、四时节物、教坊乐部等情况,史料翔实、丰富。

银字觱篥 双簧气鸣乐器,也称“银字管”,唐宋时期音区相对较高的觱篥。因指孔镶嵌有银丝故名。银字也有调高的含义。觱篥又称觱栗,汉朝的一种管乐器,形似喇叭,以芦苇作嘴,以竹做管。吹出的声音悲凄。

《梦粱录》 一本介绍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著作。该书仿效《东京梦华录》体例,记载南宋临安的郊庙、宫殿、山川、人物、市肆、物产、户口、风俗、百工、杂戏和寺观、学校等,为了解南宋城市经济活动,手工业、商业发展情况,市民的经济文化生活,特别是都城的面貌,提供了较丰富的史料。

瓦肆 又称瓦舍、瓦子、瓦。两宋时期,随着农业的发展,商业日趋繁荣,人口不断向大都市聚集。市民需要娱乐,百戏杂技艺人流落到民间要养家糊口,这样市民阶层接纳了百戏杂技艺人。百戏杂技在市井演出要场地,于是瓦肆就应运而生了。

《醉翁谈录》 宋末元初小说家罗烨编的宋代笔记。分10集,每集2卷,其中保存了大量宋代的小说、戏曲和其他通俗文学的研究资料。它转述了《太平广记》和唐宋其他传奇小说书籍里面的故事,另外还采录了一些诗词杂俎之类。有许多故事可资考证宋元的话本、戏曲。

待诏 我国古代文官官职名。汉代以才技征召士人,使随时听候皇帝的诏令,谓之待诏,其特别优异者待诏金马门,以备顾问。至清代,待诏位阶为从九品。待诏职能通常负责训练培育人才,为配置于翰林院的基层官员编制,其上有掌院学士及侍讲学士。

【阅读链接】

由于宋元说话的盛行,元明之间便有文人收集话本厘定加工,刊印流行。特别是施耐庵的《水浒传》、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等书,文人重新结构,使其首尾完整。

明代以后,反映历史和现实的通俗演义小说刊印很多,有的是借助于说话艺人在书场上渲染积累起来的历史故事,有的则是小说刊行在先,然后才有艺人加以渲染演述。到明末清初,江南说书艺术家柳敬亭以精湛的伎艺,风靡一时,为近代评话艺术开了先河,并被评话行业尊奉为祖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