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韵语对答说笑的答嘴鼓

答嘴鼓是流行于我国福建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的一种喜剧性的说唱艺术,又名触嘴古、拍嘴鼓或答嘴歌。触嘴是斗口、舌战的意思,古就是讲古、讲故事的意思。

在闽南方言中,“嘴鼓”也作“腮”、“嘴巴”解,答嘴鼓也可解释为专靠嘴巴对答,以语言风趣取胜,内容不一定都是“古”故事。

过去,闽南地区的农民在劳作休闲时,常聚集在祠堂的护厝,或在多余的较宽敞的房间,搭上便铺,摆上茶桌板凳,开始“练仙敲嘴古”。“练仙”就是闲聊、聊天的意思,“敲嘴”、“触嘴”即斗口、舌战之意,“古”就是讲古。

答嘴鼓是用闽南话说的。有些闽南话是不好翻译成普通话的,翻译成普通话就缺少含香的土味,缺少俗里带雅的形象性和音韵美,就不生动。

如答嘴鼓,把闽南话翻译过来应该叫“触嘴古”,闽南话“触”读作“踏”,有角的动物如牛如羊如鹿,用角相碰、相撞、相抵就叫“踏”,这种“踏”绝不是粗暴的角力、互相攻击,而是嬉戏、逗趣的意思。“古”就是故事。“触嘴古”就是通过逗趣的斗嘴来讲述故事。

茶桌上斗嘴逗趣的人们谁也不服谁,为了更加有趣,推波助澜,信手拈来,用一些熟语说话。有时我顺着你的韵脚说话,有时我另找韵脚说话,像牛像羊像小鹿,角锋相对,顶来顶去,进行有板有眼有韵的对话,不明底细的人还以为在吵嘴。充分表现闽南人乐观、机智、爱拼、输人不输阵的天性,这就是孕育闽南地区答嘴鼓的沃土。

答嘴鼓属于一种喜剧性的说唱艺术,以闽南方言表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以韵语对话为主要形式,其艺术手法幽默、风趣、诙谐。

答嘴鼓的起源没有确切的记载,但在古老的梨园戏以及提线木偶戏、高甲戏中都运用答嘴鼓的形式插科打诨。旧时和尚、道士做法事,也穿插使用这种形式,可见它在民间流传很久。

在闽南地区,古代民间卖艺的、卖药的人在招揽生意时,乞丐在行乞时,说的话都讲究押韵,即兴发挥,如同顺口溜一样,甚至民间婚丧时也常采用一种“念四句”的韵语形式,那是四句押韵的近似古诗绝句的语言。例如新娘入洞房时的“念四句”是:

双脚踏入来,交椅两边排。新娘是天使,女婿状元才。

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率领大军进驻台湾,将士多为闽南人,“念四句”也传至台湾,当地称为“四句联仔”,后来逐渐发展为“触嘴古”,与闽南的“答嘴鼓”形式相同。

由于“念四句”在民间广泛流传,逐渐在人们日常谈天说地时,也被运用来戏谑论争。它要求双方反应灵敏,口舌流利,如一方接不下去,就会引起哄堂大笑。

闽南地区各种形式的民间口头文学,如歌谣、顺口溜、四句念、韵故事等,是孕育答嘴鼓的摇篮。台湾民间艺人蓝波里吸取闽台民间文学的养料,创作了“四句联”、方言叙事诗、拍嘴鼓等,奠定了答嘴鼓形成的基础。

答嘴鼓近似北方的对口相声,但又不完全相同。它的对白是严格押韵的韵语,语言节奏很强,并长于运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诙谐风趣的闽南方言词语和俚俗语,注重情节的展示与人物的刻画,讲究使用“包袱儿”与“爆笑料”的艺术手段,以获取喜剧性的艺术效果。

闽南话里有很多熟语,本身就押韵,具有音韵的美。比如:“卖壮假壮,郑阿面仔红贡贡。”意思是说,不会装假装,装得面孔红彤。

答嘴鼓又有些像北方的数来宝,只是不用击节乐器。但在和尚、道士做法事穿插这种形式时,曾使用扁鼓、小钹、品萧、南嗳、大吹等乐器,作为段落之间的间奏,并以扁鼓做指挥。

答嘴鼓通过语言来表达思想内容,主要在语言方面下工夫。演出时无固定句式,无需配乐,完全口语化。但为表现“答”,即争斗,就要求有明快的节奏,因此经常使用长短句,这样“答”起来有跳跃感。

另外,由于答嘴鼓押韵是一韵到底,需要转韵也是一件事说完后才换韵。这样“答”起来,铿锵和鸣,抑扬顿挫,富有幽默感和音乐感,很能刺激人们的耳目,达到捧腹大笑的效果。

答嘴鼓一般是二人表演,后来也出现了类似相声的“群活”的答嘴鼓小品。二人表演只说不唱,两个人没有像相声那样明确的逗哏的分工。它用的是闽南话,是闽南话里的熟语。两个人说出来的话句句都押韵,又具有闽南戏曲中插科打诨的特点。

在演出服装方面,严格来说,如果演出内容是传统的,通常要穿长衫或唐装。如果演出内容不是传统的,服装则随意。

答嘴鼓传统节目有《乌猫乌狗》、《鸦片歌》、《瞎子哑巴打架》等,后又创作了很多新节目。

【旁注】

祠堂 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实际上,祠堂有多种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用。另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

熟语 指常用的固定短语,语义结合紧密、语音和谐。熟语一般具有两个特点:结构上的稳定性和意义上的整体性。熟语经常作为一个完整的单位来使用,不能随意改变其成分。熟语内容非常丰富,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等。

高甲戏 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高甲乙源于明末清初,是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是一种群众性活动。

状元 科举时代殿试第一名者。殿试是宋、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又称御试、廷试、廷对,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等第。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级。

闽南方言 即闽南语。闽南语又称学老话、福老话、河洛话、鹤老话等,发源于福建南部,属于古汉语的一种,该语言主要使用于福建南部、潮汕地区、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东南亚和海外华人之间。闽南话在台湾被称为台语、台湾话或福佬话,在东南亚的海外华人则称为福建话。

扁鼓 蒙古族、藏族、朝鲜族、满族、纳西族、彝族、苗族、汉族等民族棰击膜鸣乐器。蒙古语称恒格勒格。藏语称额阿、额穷、当木穷。朝鲜族、满族称架鼓。汉族称跨鼓。鼓身扁圆形。流行于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西藏、青海、甘肃等地区。

转韵 亦称“换韵”,指在一定的语音条件下,两个人不同韵部的字可以押韵,可以通用。转韵包括对转、旁转和通转。除律诗、绝句不得换韵外,古体诗尤其是长篇古体诗,换韵较自由。转韵时往往在换韵那一联的出句先转,接着联末韵脚跟着转。

小品 广义的小品包涵很为广泛,在佛经中指七卷本的《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在散文中指篇幅较短的文学样式;狭义的小品泛指较短的关于说和演的艺术,它的基本要求是语言清晰,形态自然,能够充分理解和表现出各角色的性格特征和语言特征,最为代表的是喜剧小品。

【阅读链接】

答嘴鼓初期有一种闽南话说唱形式,即厦门说书,通常以一人站着或坐着演说。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有押韵的,主要是说唱小段的故事,无固定的演出场所,属非营业性。

另一种是没有押韵的,类似北方说书,有固定的演出场,称讲古场,主要是讲长篇的故事,如《说岳全传》、《小城春秋》、《书剑恩仇录》等。讲古场有营业性质,通常讲到最精彩的地方打住收钱。讲古艺人都能出口成章,节外生枝,脱离本子。如一部《少林寺》能讲一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