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说似唱似唱似说的说鼓子

说鼓子是一种以说为主,说中带唱,击鼓说书,用唢呐伴奏的民间曲艺形式,流行于湖北荆州地区的松滋、公安、石首、监利等地,又称为“荆州说鼓”。

说鼓子是由元、明“词话”衍变而来。源于戏曲音乐,形成于清同治年间。早期艺人都是戏班中文、武场面的伴奏者,在不能演出时,往往三五相聚,靠清唱来卖艺。

后来三五人演唱逐渐改为单独演唱,一人掌握唢呐、鼓、单钹、醒木4件乐器,多在春节和秋收以后应农民邀请演唱。以后又出现了一些流浪艺人沿门说唱,他们减掉了单钹和醒木。

舞台上演出的说鼓子,除独脚班外,还有2人或3人的表演形式,上手打鼓说唱,下手吹唢呐伴奏,并进行插白或答词。

说鼓子以说为主,说中带唱,往往是在一段有韵律的说白之后,以两句唱腔来结尾,称为“唱煞”。收腔后用唢呐重吹一遍下句的旋律,打一阵鼓,然后再起下一个段落。

演唱要求“似唱似说,似说似唱,说唱有板,按字行腔”。分段处用唱过渡到另一段,称为“上韵割断,下韵指路”。分段句式有四、六、八、十等多种。

说鼓子唱腔曲牌分为“香莲”、“浪子”、“花腔”、“过岗”4种。其中,“过岗”是吸收地方戏曲“西边花鼓”的音乐曲牌形成的;“花腔”包括“放风筝”、“打猪草”、“莲花闹”、“七折子”等民间小调。

说鼓子的道白分“散白”和“韵白”。“散白”属散文体念白,又称“说表”;“韵白”有一定的韵律和格式,有七字句,也有“五五七五字”句式的。

过去说鼓子一般是一人击鼓说书,一人用唢呐伴奏,后来又增添了二胡、琵琶、扬琴等民乐伴奏,极大增强了表现力和感染力。

说鼓子可以据戏文、演义小说改编,可演唱民间传说故事,也可唱社会中笑话趣闻。其音乐旋律接近于口语,它的曲调中,甩腔风趣活泼,节奏鲜明。

根据流行区域的不同,说鼓子又可分为松滋说鼓子和公安说鼓子。松滋说鼓子原名“说古书”,由元、明朝的“词话”演变而来。清同治年间,大约在1862年前后,开始在松滋境内的大岩咀、西斋、街河市、纸厂河一带流行。

最初,只一人打鼓说书,既无唱腔,又无伴奏。由于单纯的说书受到冲击,日渐衰微。恰适北曲南移,说书艺人赵成云便与唢呐演奏者江学鑫合作,对说书形式进行了一番改造。

他们依书段情节变化加进北来小调,在评说的末尾加一句或两句行腔演唱,唢呐按曲牌拖腔伴奏,这样一来,使表现形式更为灵活,并逐步发展为两人演唱:一人打鼓说书,一人吹唢呐伴奏,并与说书人插白答问。

唢呐曲牌有《水波浪》、《六字调》、《慈相怜》等。音乐分两大类,即:吹奏牌子曲和唱腔曲牌。

松滋说鼓子的曲目段子基本上是表演者自编自唱,题材选定也是根据演唱者的喜好。一般曲目段子演唱10分钟左右,演唱者根据曲目段子内容配以声腔、形体表演。

松滋说鼓子的伴奏乐器由鼓、鼓架、鼓槌三部分组成。鼓面直径23厘米,鼓腰围长90厘米;鼓架高1米,由6根圆径8厘米的竹子构造而成;鼓槌均为木质,槌长24厘米,大头直径1.5厘米,小头直径1厘米。

表演时,表演者双手持鼓槌,节奏急缓有之,击鼓分别采用“敲”、“沉”、“漂”、“立”等方式,时而击鼓面中部,时而击鼓腹、鼓帮,极富节奏感。

松滋说鼓子曲目丰富多彩,可以说蔚为壮观。街谈巷议、民间琐闻、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戏剧故事、神话演义、幽默笑话等等无所不包。如金戈铁马、气势恢弘的《大战洪洲》;哀怨缠绵、荡气回肠的《柳荫奇缘》;贤德忠孝、催人泪下的《孔雀东南飞》、《清风亭》;令人捧腹、不乏风趣的《望子成龙》等。

公安说鼓子亦叫公安说鼓子,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是和唐代的变文一脉相承的,因为“敦煌变文”是后世各种说唱文学的先驱。到了宋代,说唱艺术盛极一时,涌现了许多说唱的形式。鼓子词正是当时流行的一种曲艺形式。

宋代以后,鼓子词几番变化,经元明时期“词话”,大约在明末清初时期逐渐发展衍变为公安说鼓子。

清代晚期,公安说鼓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说鼓艺人不断增加,曲目逐渐增多,内容也日益广泛丰富。

公安说鼓子以说为主,说中带唱。说,即在本地方言声调上加以适度的夸张,有起有伏,带有韵味,富有节奏感,快而不乱,慢而不断,吐词清晰,层次分明。

唱,一般是夹在每个小段落的结尾处。往往是在一段有韵律的说白之后,以两句唱腔来结尾,收腔后用唢呐重吹一遍下句的旋律,打一阵鼓,然后再起下一个段落。

公安说鼓的音乐分为唱腔曲牌和唢呐牌子两部分。唱腔曲牌又分为主腔、花腔和哭腔三类。

公安说鼓子的传统演唱形式分为三种:一是独角班,即由一个艺人自己演唱,自己打鼓,自吹唢呐伴奏,演唱者一边击鼓表演,一边说唱。二是由一人击鼓说书,一人用唢呐伴奏,打鼓说书者为“上手”,吹唢呐伴奏者为“下手”。三是由一人击鼓说书,二人吹唢呐伴奏,说书人站中场,伴奏者站两侧。

上述三种形式,以第二种最为普遍。两人说鼓,唱奏有了分工,各习其艺,对艺术创造十分有利,因而成为公安说鼓的主要表演形式。

公安说鼓的传统曲目,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一是取材于街谈巷议、闾里琐事、笑话趣闻;二是来源于民间传奇故事;三是来源于武侠及历史演义小说;此外,也有从地方戏曲和外地曲种中移植的。

公安说鼓采用鼓和唢呐配合伴奏,乡土气息浓郁,极富表现力,具有独特的乡土风味和艺术特色。

【旁注】

唢呐 又名“喇叭”,我国一种民族乐器。在木制的锥形管上开8孔,管的上端装有细铜管,铜管上端套有双簧的苇哨,木管上端有一铜质的碗状扩音器。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

曲牌 传统填词制谱用的曲调调名的统称,俗称“牌子”。古代词曲创作,原是“选词配乐”,后来逐渐将其中动听的曲调筛选保留,依照原词及曲调的格律填制新词,这些被保留的曲调仍多沿用原曲名称。明代以前所形成的戏曲声腔及由明清俗曲发展成的戏曲剧种,大多以曲牌为唱腔的组成单位,通称作“曲牌体”唱腔。

戏文 我国戏曲史上最早成熟的文艺戏剧,北宋末年至明朝初年,即12世纪至14世纪,流行于我国东南沿海,为区别同时代的“北曲杂剧”,后人称之为南曲戏文、南戏。南戏的存在,使我国的古代戏曲与古希腊戏剧和古印度戏剧并列为世界三大古代戏剧体系。

牌子曲 我国曲艺的一个类别。凡将各种曲牌连串演唱,用意叙事、抒情、说理的曲种都属于这一类。牌子曲包括单弦、大调曲子、四川清音、湖南丝弦、广西文场等。一般为一人演唱,也有多至五六人演唱的。

变文 唐朝受佛教影响而兴起的一种文学体裁。由于佛经经文过于晦涩,僧侣为了传讲佛经,将佛经中的道理和佛经中的故事用讲唱的方式表现,这些故事内容通俗易懂,写成稿本后即是变文。变文的取材来源于佛教故事、史料和民间传说。

唢呐 我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由波斯传入,最晚在16世纪就在我国的民间流传了。唢呐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成圆锥,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由此也称喇叭。唢呐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

演义 小说体裁之一,是指根据史传、融合野史经艺术加工敷演而成的一种通俗的长篇小说。演义主要以讲史为内容,偏重叙述,故事性强;行文浅显,通俗易懂。明清时期,历史演义小说在民间广泛地流行起来。

【阅读链接】

无论是松滋说鼓子,还是公安说鼓子,都是由元、明“词话”衍变而来的。词话是一种说唱形式,渊源于唐、五代的词文,直接继承于宋代的说话伎艺。在元明两代达到最盛。

明代说唱艺术品种名称繁多,除了沿用宋元词话的名称外,“说词”、“唱词”、“文词说唱”、“打谈”、“门词”、“门事”、“盲词”、“瞽词”等都是明代所创,称谓虽然不同,实际都是指词话而言。说鼓子就是在丰厚的元明词话的基础上,融合其他姊妹艺术而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