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重叠、拗口的绕口令

绕口令是我国一种传统的语言游戏,也是一种说演艺术,又称急口令、吃口令、拗口令等。

绕口令是将声母、韵母或声调极易混同的字,组成反复、重叠、绕口、拗口的句子,要求一口气急速念出。

由于绕口令是将若干双声、叠词词汇或发音相同、相近的语、词有意集中在一起,组成简单、有趣的语韵,要求快速念出,所以读起来使人感到节奏感强,是一种读起来很拗口,却又妙趣横生的说演艺术。

绕口令的历史悠久,甚至可以追寻到5000多年前的黄帝时期。古籍中侥幸保存下来的《弹歌》“晰竹,续竹,飞土”,相传为黄帝时所作。据考证,这是比较接近于原始形态的歌谣,其中,已经有了绕口令的基本成分双声叠韵词。

由此推知,在文字出现以前,绕口令就已经萌动于群众的口头语言之中了。

随着人类语言文字的形成和发展,人们越来越注意汉字字音前后各部分的异同现象,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双声叠韵词。

他们还发现如果处理不好这些双声叠韵的关系,很容易缠绕混淆,反之,如果处理好了这些双声叠韵的关系,则又可以产生不同凡响的音韵美。这个现象启发一些好奇的人想到寻找规律,练习发音,训练口头表达。

于是,他们开始有意识地把一些声韵相同的字组合在一起,故意兜圈子,绕弯子,连续成句子,教儿童念、诵。其中一些音韵响亮而又拗口、诙谐风趣的句子,不仅儿童喜欢,不少成人也很喜欢。这样,一个人唱出或几个人唱和,就在人们之间耳口相传,流传开来。

在流传过程中,人们又不断修改、加工、充实、完善,使它更近似于一首首幽默诙谐的歌谣,也更加妙趣横生。至于谁是绕口令的具体作者和修改者,人们根本没有留意。因此,也就无所谓哪首绕口令是哪个人的作品了。

由于绕口令的逐步完善,在人们中间日渐流传,一些接近下层人民的文人也开始注意这一通俗的文艺形式。稍后于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楚国作家宋玉,就曾经把双声叠韵的词汇引进了诗歌创作的殿堂。

长篇政治抒情诗《九辩》是战国末期楚国辞赋家宋玉的代表作,其中大量采用了声韵相通的词,使得语句音节错综变化,读来音韵谐美,情味悠长。这无疑大大扩展了它的地位和影响。

另外,不少文人还在喝茶饮酒的时候,即兴编上几句,当作酒令,或者教给儿童念诵。保留下来的古代绕口令,差不多都是文人模拟民间绕口令作的。

唐代诗人温庭筠的《李先生别墅望僧舍宝刹作双声诗》载:

牺息消心象;檐楹溢艳阳,帘栊兰露落,邻里柳林凉,高阁过空谷,孤竿隔古岗,潭庭月淡荡,仿佛复芬芳。

还有如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作过《吃语诗·散居剑阁隔锦官》,明代文学家高启作过《吴宫词·筵前怜婵娟》等。

从内容上看,这些绕口令大都是酒足饭饱之余的乘兴消遣之作。从形式上看,这些绕口令都是咬文嚼字的文字游戏,书卷气浓重,晦涩难懂,这大大影响了绕口令的普及和提高。

另一方面,民间流传的绕口令却保持和发扬了它的通俗浅显的特点,越来越完善。

清代末年,意大利驻中国的官员韦大利搜集的《北京儿歌》中,就有绕口令《玲珑塔》。《孺子歌图》中,也有绕口《秃丫头》。

绕口令是语言训练的好教材,认真练习绕口令可以使头脑反应灵活、用气自如、吐字清晰、口齿伶俐,如:

山前有个严圆眼,山后有个杨眼圆,二人山前山后来比眼;不知严圆眼比杨眼圆的眼圆,还是杨眼圆比严圆眼的眼圆。

有一首《算卦的和挂蒜的》,听起来也韵味十足:

街上有个算卦的,还有一个挂蒜的。算卦的算卦,挂蒜的卖蒜。算卦的叫挂蒜的算卦,挂蒜的叫算卦的买蒜。算卦的不买挂蒜的蒜,挂蒜的也不算算卦的卦。

绕口令的结构方式有对偶式和一贯式两种。对偶式两句对偶,平行递进,如《四和十》:

四是四,十是十;要想说对四,舌头碰牙齿;要想说对十,舌头别伸直;要想说对四和十,多多练习十和四。

对偶式的绕口令最有名的是民间流传的绕口联,如:

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

这副绕口联同音异义,十分绕口,实属巧对妙联。

求自在不自在,知自在自然自在;

悟如来想如来,非如来如是如来。

上联下联各列出四个“自在”和“如来”,而四次出现的含义各不相同,耐人寻味。

一贯式绕口令的特点是一气呵成,环环相扣,句句深入,如以下几则:

远望一堆灰,灰上蹲个龟,龟上蹲个鬼。鬼儿无事挑担水,湿了龟的尾,龟要鬼赔龟的尾,鬼要龟赔鬼的水。

黑化肥发灰,灰化肥发黑。黑化肥发灰会挥发,灰化肥挥发会发黑,灰化肥发黑挥发会发灰。

一面小花鼓,鼓上画老虎。宝宝敲破鼓,妈妈拿布补,不知是布补鼓,还是布补虎。

墙上一根钉,钉上挂条绳,滑落绳下瓶,打碎瓶下灯,砸破灯下盆。瓶打灯,灯打盆,盆骂灯,灯骂瓶,瓶骂绳,绳骂钉,钉怪绳,绳怪瓶,瓶怪灯,灯怪盆。叮叮当当当当叮,乒乒乓乓乓乓乒!

从这几则绕口令中可以看出,一贯式绕口令诙谐而活泼,节奏感较强,富有音乐效果。有的用方言朗读更具有浓郁乡土特色。

传统的绕口令,很多只注重字句的谐音,而忽视它的思想内容。随着发展和素质的提高,表演艺人和创作者们在创作绕口令时,摒弃了不健康的内容,并注入了新的时代气息,有的具有益智助思的作用。如《数狮子》:

公园有四排石狮子,每排是十四只大石狮子,每只大石狮子背上是一只小石狮子,每只大石狮子脚边是四只小石狮子,史老师领四十四个学生去数石狮子,你说共数出多少只大石狮子和多少只小石狮子?

有一些绕口令思想先进,具有讽刺意味,也起到发人深省的作用,如:

一些事没有人做,一些人没有事做,一些没有事做的议论做事的做的事;议论做事的总是没事,一些做事的总有做不完的事,一些没有事做的不做事不碍事,一些有事做的做了事却有麻烦事;

一些不做事的挖空心思惹事,让做事的做不成事,大家都不做事是不想做事的做事;做事的做不成事伤心,不做事的不做事开心。

此类的绕口令散发出一股浓烈的辛辣味,起到了鞭挞假、丑、恶,歌颂真、善、美的作用,赋予绕口令崭新内容和艺术“笑果”。

【旁注】

声母 用在韵母前面的辅音,跟韵母一齐构成一个完整的音节。其他汉藏语系语言也有类似的结构。声母发音的过程也就是气流受阻和克服阻碍的过程。声母通常响度较低、不可任意延长、而且不用于押韵。

叠词 构成一个词的字是同一个字。以词的形状来判断有两个要素:组成词的单个字是同一个字;单个字的组成部分也要是同一个字或偏旁。

《弹歌》 古代一首诗歌。选自《吴越春秋》。《吴越春秋》为东汉赵晔所著,成书较晚。从《弹歌》的语言和内容推测,这首短歌很可能是从原始社会口头流传下来而经后人写定的,是一首反映原始社会狩猎生活的二言诗,句短调促,节奏明快,读来颇有情趣。

双声叠韵 双声就是一个双音节词中两个字的汉语拼音的声母相同。同声母的字可以构成双声。叠韵就是一个双音节词中两个字的汉语拼音的韵母相同。同韵母的字可以构成叠韵。

酒令 我国酒席上的一种助兴游戏,一般是指席间推举一人为令官,余者听令轮流说诗词、联语或其他类似游戏,违令者或负者罚饮,所以又称“行令饮酒”。酒令在全国各地有不同的演变方式。

卦 我国古代用来占卜的工具,它是象征自然现象和人事变化的一套符号。卦字左边为“圭”字代表测量尺,右边为“卜”字代表杆。古代人把这根杆子放到太阳下面,用圭来测量太阳在地面上的影子,推断时间、节气、年运等。

对偶 俗称对子,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对偶独具艺术特色,看起来整齐醒目,听起来铿锵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传诵,为人们喜闻乐见。

谐音 就是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辞趣的修辞格。谐音广泛用于古代和现代谜语之中。有的时候,谐音容易引起听讲者之间的误会,需要加以甄别。另外在声学上,发音体的复合振动也被称之为谐音。

【阅读链接】

《施氏食狮史》是史上最难读的绕口令。文曰: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白话文大意是:一位姓施的石室诗士发誓吃10头狮子,就到集市上把10头以为死于弓箭的狮子弄到石屋,尝试吃它们,结果发现它们全是石狮。